蒂凡尼的早餐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4276228
作者:[美] 杜鲁门·卡波特
页数:256页

内容概要

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1924-1984)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24年出生于新奥尔良,幼年身世坎坷,11岁开始文学创作。1958年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问世,奠定了“战后一代最完美的作家”地位。1966年代表作《冷血》出版,2005年遗作《夏日十字路口》问世。
1984年8月25日,卡波特因用药过度,猝死于洛杉矶友人家中,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书籍目录

序(村上春树)   1
蒂凡尼的早餐 15
夏日十字路口 135

作者简介

★ 纯洁的放荡,是她的羽翼
★ 《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
★ 村上春树长文导读
★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卡波特作品,让我深叹自己缺乏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尝试写小说。——村上春树
★ 主人公郝莉是个有味道、不按常理出牌的女孩,介于成人洛丽塔和少女欢乐梅姑之间……在许许多多她从不整理的床上,孤单又有一点儿害怕。——《时代周刊》
她永远都戴着墨镜,她总是装扮得整洁精致,蓝色、灰色的衣服虽然缺乏光彩,却使她光芒闪耀。她周身散发着像早餐麦片一样的健康气息,像肥皂和柠檬那样清洁的味道。
她抛下乡下的亲人和身后的一切,凭借美貌进入纽约上流社会;她没有工作,靠与富人交际生活;她租住的公寓里有着一种搭夜班飞机旅行的气氛;她养着一只虎纹斑猫。
她古怪、飘忽不定,纯洁又放荡,她最怕“心里发毛”的感觉,她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
她不是奥黛丽·赫本,那她是玛丽莲·梦露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蒂凡尼的早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小说不长,几万字而已,写的是一段年轻时候的邂逅,一个消失不见的朋友。小说出版在一九五八年,销量很好,评价也不错。一九六一年被拍成电影,奥黛丽·赫本主演,声名大噪。村上春树说,奥黛丽·赫本把书中的女主角赫莉·戈莱特演偏了,因为这位知名女演员并不具备赫莉身上“那种惊世骇俗的奔放、在性上的开放,以及纯洁的放荡感。”我没有看过那部电影,所以无法评价奥黛丽·赫本演得怎么样,只能回到书本,谈谈这本书。这是一本城市之书,一本年轻之书。如果你也正好年轻,孤独,并且纯粹,它会击中你。先说城市。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大批人移居城市。留是留下来了,文学没长出来。按理说,城市生活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基本面,可是杰出的文学作品在这个领域里,基本失语。张爱玲的小说散文里倒是有,可惜那是民国了,如今的作家们,常常还是在写乡土,写城市的,要么总觉得是县城或小镇,要么就是几十年变迁的写法,文字里没有城市感觉。什么是城市感觉?这是我发明的词,没有明确的定义,总之就是一种只有在城市里生活才有的感觉。比如说,超市,巨大的超市,逛超市是一种城市感觉。比如说邻居,不清楚你的邻居是谁,不关心邻居,是一种城市感觉。比如说高楼大厦,站在街角,楼高到云里去,你每天从这里经过,不知道楼里都住着什么人,做着什么事,这是一种城市感觉。分解一下,就是一种个体独立,但是泯然于众人的感觉。人与人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是不确定的,城市的空间是陌生的,巨大的,兴奋的,同时也是疏离的,冰冷的,孤独的。这些感觉,《欢乐颂》这样的电视剧表现不出来,它们只呈现表面的状态,内心的东西,触不到。杜鲁门·卡波特的这本《蒂凡尼的早餐》做到了,这是一本有关都市的书,只有在都市里才会有这样的故事,才会有这样的人。整本小说,围绕的就是赫莉·戈莱特这个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年轻女人,没人知道她的来历,她租住在一栋居民楼里,总是忘带钥匙,于是麻烦邻居帮她开楼下的大门。她长得不错,想要当明星,可是并不顺利,不过她和名流社交圈打得火热。她养了一只猫,但没有给猫取名字,她说她和猫都是自由的,随时可以分手。书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她的邻居,因为帮她开门而相识,成了朋友,经常聊天,整本小说,情节没有多曲折,就是一段很可能我们都经历过的事情:曾经你认识的一个朋友,离开了。现在,我在回忆这位朋友。回忆的,是年轻时候的事。年轻是一种特权,有些事情,这个时候做,没什么,但过了这个年龄,就会变得可笑,甚至可悲。年轻人可以纯粹,纯粹到不谙世事,不知天高地厚,可以敏感,可以有一颗游荡世界的心,可以浪漫,可以激烈。这部小说里,“我”是一个年轻人,想要成为作家,可是还没有卖出过稿子。字里行间,“我”身上虽然有迷茫,但也有一股子元气。赫莉也是,虽然她好像过得有点放荡不羁,但是她敢想敢做,纯粹,不虚伪。她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并不是说,我不要钱,也不要名。这是我追求的主要目标,我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但是在达到的时候,我愿意自己还保持着自尊心。我希望有一天早上醒来在蒂凡尼吃早饭时,我仍旧是我。”我还是我,很多年轻人都曾这么想,可是,很多年轻人后来都变成了另一个人。当然,那个时候,他们往往已经不年轻了。城市是这个小说的舞台,年轻是这个小说的底子,如果主角不是年轻人,一切都会显得可笑。因为是年轻人,这个故事才可以轻盈,最后赫莉才可以一走了之。海明威写过一本书回忆他在巴黎的岁月,书名很美,叫做《流动的盛宴》,那就是年轻的日子,闪闪发光。《蒂凡尼的早餐》满满的,都是年轻的感觉,同样闪闪发光。光与光之间,有一些阴影。这既是城市的阴影,也是年轻的阴影。用赫莉的话来说,是“感到心里发毛”。“我”说,是发愁吗?赫莉说,“不,心里发愁是因为你长胖了,或者雨下得太久了。你感到忧郁,顶多是这样。但是心里发毛却十分难受,你感到害怕,直冒冷汗,但是你又不知道怕的是什么。只知道反正有什么倒霉的事情要发生了。但是你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后来他们同意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感觉——焦虑。如果你正好年轻,并且在城市里生活,就很容易明白这种无名的焦虑,这种心里发毛的感觉。读这本小说,我和美国隔着大洋,我也从未和名利圈有过瓜葛,但是,我会想起二十出头时候刚刚在城市试图生活下去时候的感觉,时而轻盈,充满抱负,时而孤独,心里发毛。卡波特用它优美而准确的文字抓住了一段流动的日子,那是盛宴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那确实是一段透亮的日子。
  •     打着村上春树写序的旗号,和本身就喜欢奥黛丽赫本,而这又是她主演的唯一一部我不太喜欢的电影,买了这本大名鼎鼎的《蒂凡尼的早餐》。带着这本小巧的书在旅行途中花了不到两天就读完了,整个阅读还是很顺畅,愉悦的。不得不说小说确实比电影好看多了,也有意思的多。虽然深度上无法与名著相比较,但还是很适合平时悠闲时阅读的,里面女主人公的神秘和独立的一面很有吸引力,阅读时甚至也想体验一把她的生活了,呵呵。
  •     总感觉要单曲循环《Moon River》这首电影的主题曲才能写下点什么。吉他弹下的第一个音让我想起电影中的第一幕是赫本扮演的Holly从一辆的士下来,走过清晨的第五大道,来到Tiffany的橱窗前,手里的是早餐的面包和热腾腾的咖啡。正如书中所写的,Holly告诉“我”她在尝试过阿司匹林等药品之后找到的,最有效的阻止心里发毛的方法。-----------“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坐进一辆出租车到蒂凡尼去。这马上使我平静下来,那里有安静气氛和高贵气派。你在那里就不会发生非常不幸的事儿。”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感到心里发毛的时候,那是不同于发愁的一种感受,是对未知的忐忑与不安。或许我们都需要像Holly那样找到一种或是一个让我们内心的波澜可以被抚慰,至少是平静下来的方法或地方。在那个混着二战的动荡年代,令Holly心里发毛的因素有很多,她透过蒂凡尼的橱窗看到的是安定的生活,她多么希望也许在战后,她和哥哥Fred能找到一个与Tiffany感觉一样的地方,一起养马,过上简单但幸福的生活。为着这个她内心恳切的理想,她一直在努力着,即使被社交圈冠上了“红牌交际花”,游走在各类富家子弟的上流社会之间,她也在所不惜。因为她心里有着一个强大的梦想支撑着。“我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的,但是在达到的时候,我愿意自己还保持着自尊心。我希望有一天早上醒来在蒂凡尼吃早饭时,我仍旧是我。”读到这里时,我开始有一点理解前面村上所写的序中,形容Holly时所用的一个词——“纯洁的放荡感”。Holly另一面的“纯洁”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当她即将被警方以贩毒罪名逮捕,她终于知道自己每周四都去辛辛监狱探望的老头萨利其实是一名黑手党头目,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传递贩毒信息的中间人。她只要转做污点证人仍可保全自己,但她并没有选择这样做,而是决定逃亡。----------“也许,我是个烂透了的女人,但是,要我作证控告一个朋友,我绝不干。我的衡量标准是别人怎么待我,而老萨利,就算他对我并不十分好,就算他占了一点便宜,可是萨利人仍不错。”书中最后并没有明确地交代Holly的去向,卡波特应该是留给读者自己去圆满她的结局吧。我钦佩Holly身上的这种“纯洁”,卡波特对她的所有刻画都让我感觉Holly似乎随时都会在我的生活中出现。正因为如此,我总是想象她的结局是美好的,虽然Fred已在战争中牺牲,但Holly也许已经到达了她梦寐的墨西哥,找到了这个她可以安身的地方,可以容纳她和她的东西,为她喜欢的猫取上名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Holiday和Grace,两个个性迥异的女孩被卡波特安放在了两个不同的故事里,与我自己的青春完全不同。十年前,我曾不削她们的经历,安安心心的做我的乖乖女;但如今反而觉得她们更懂得把控自己的人生,不需要按常理出牌。那才是别样的;属于你自己的人生。
  •     我之前真的很少读国外文学作品,所以这次可能理解起里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感受的时候,没有那么贴切,当然我认为跟翻译也有关系,以后有机会读原著 这本书里面其实有两个小说,两位女主都是追求真我的那种吧。郝莉表面很随意,跟谁都可以好上,但是内心真的很自由,喜欢了就是喜欢了,而且说的出一堆道理。格雷迪的话,是比较叛逆,对自身的家境,阶级不怎么感兴趣,反而爱上了一个与自己的生活迥然不同的汽修工,但是恕我肤浅,看到最后他们一同坠入河里的时候,她那句“我知道”,并不能十分理解
  •     纯洁的放荡?
  •     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作家笔下的放荡的青春
  •     非常美的文章,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人物形象丰满,赞!
  •     Miss Holiday Golightly, Traveling. 她无拘无束,正像猫儿一样。后面的那篇《夏日十字路口》不是多么喜欢。
  •     一如既往地不知好到哪!
  •     对第二篇章《夏日十字路口》印象更深刻着,一个是上流社会的千金,一个是停车场的打工仔,彼此被对方身上的特质吸引,只是结局……
  •     【2017.2.23~2.25】(16万字,256页)收录2个中篇:《蒂凡尼的早餐》:众多作品都写过这样的女人:魔性、魅力十足、天真、诱惑、不安分的灵魂、轰轰烈烈的焰火般的生命。阅读上一本有此女性的难忘之作是毛姆的《寻欢作乐》。卡波特用炫丽的文体造就这一熠熠不灭的女性形象,可谓相得益彰。《夏日十字路口》则写了雄性气息十足的男性,带有神秘感的深沉男子往往令女性迷醉,最后的毁灭结局,是女人在情感失控中唯一可以跳脱出来的毁灭性自主选择。
  •     小说和电影真的是大相径庭,不过小说情节真的也是蛮精彩的。
  •     在没看电影前选择先读书,给自己留下想象的空间。
  •     从那一刻,“居家女人”的我被我舍弃了。
  •     因为近来听到好几位大咖推荐这本书,所以买来读。没有想象中的精彩,人物形象也许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并不少见,所以并没有觉得无比惊艳,但经典总归是有的。直觉再过个几年重读会有不同感受。
  •     纯洁的放荡
  •     不想睡,也不想死,只想到天际的草原上去漫游。 纯洁的放荡,疯疯癫癫又惹人喜欢的女孩子。 只是翻译有点怪。 我是兔子,你是鸟,这就是你在树上而我在地上的原因。
  •     美国那一代人写书都这样,充斥着求而不得的颓废风
  •     Done the story in one day. Attracted by her deeply. Miss Holiday is traveling. Always can find myself from her, maybe the same fear, maybe the same way of living in fantasy. Hope we can both find our dream place, where can make me got the sense of belonging. 2017.3
  •     一则半生追求自由的故事、一则被自由掐死的故事。
  •     蒂凡尼的早餐还挺让人唏嘘,可第二篇小说是啥意思
  •     和观影感觉完全不同,古怪的郝莉读起来好令我费解。余味待再读。
  •     跟盖茨比有点相似的感觉,跟电影非常不同。一般喜欢。
  •     追求梦想的旅途中,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留住那颗赤子之心。
  •     一个跃然纸上的女孩 像天边到处飘荡的云 放荡不羁
  •     前者在看完村上写的前言后一直在想谁演合适,其实跳出来第一个倒是舒淇(因为没看电影);后者看着看着有点像在看都市小言
  •     弃,最后几页实在受不了了,折磨啊!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太痛苦了
  •     看到赫莉说没有涂口红前是不能看这种信时,我想我是爱上她了。骨子里的放荡不羁,拥有小女人的柔情和对美好的幻想,很性感。赫本很美,但不适合。
  •     第一篇可以打五星 第二篇不是特别喜欢.卡波特足够细腻 天才般的写作方式读之亦觉酣畅淋漓 但和菲茨杰拉德比好像就是差一口气
  •     新女人,新个性
  •     后一篇夏日十字街口比前一篇蒂凡尼的早餐更赞,那种少女的莫名其妙的纠结,啧啧啧~~
  •     选取部分在先看过电影的前提下 感觉并没改动 只选取了表现力最强部分情节 很清新小品
  •     “永远也不要爱上野东西。” 野猫有了归宿,我希望你也有。
  •     更喜欢夏日十字路口
  •     夏日十字路口很好。
  •     感谢今早的阳光,读完正是最舒服的时候。那只猫想必已经有了名字,郝莉也找到了让她觉得自由自在的家。mark 一下英文版。
  •     “不管是非洲茅屋还是别的什么,我希望郝莉也找到了她的归宿.”
  •     大野猫hhh 男主吵架好玩
  •     有点难度下去,可能是书中人物太多了.
  •     飞伦敦的飞机上看完的,急着给新世相寄,但还是给带走了。对我来说和读菲茨杰拉德有时有类似的感受。看到最后的毁灭也降落了,人生如梦。女主是不是有点刺猬的优雅。
  •     第一篇跟电影完全两码事,所以电影的选角可能并不对。第二篇越读到后面越觉得混乱。茫然本身是纯洁的吗?这种看似无害的纯洁却成为自己和他人的枷锁。
  •     如果执着于故事本身,会绝望。可是,文字真的很美。
  •     很讨厌读,神经质、心累、乱七八糟,真心不是喜欢的类型,要放弃了,个人觉得没什么意思
  •     可能是我太浮躁了,只读了《蒂凡尼的早餐》,《夏日的十字路口》没有耐心读完。
  •     不如电影 四星哪来的
  •     “纯洁的放荡,是她的羽翼”,这句话非常简洁地表达出了《蒂凡尼的早餐》中女主人公郝莉矛盾的性格。故事的结局让人感觉有点惆怅,但还是充满憧憬,正如那只豹纹猫,它是坚强的,真的又找到了新的归宿,不知道这是不是暗示郝莉终究会找到一个自由自在的天堂呢?也就是适合她的那个家。 没有读一般小说的轻松和被吸引,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己理解能力太差。整体而言,会考虑看看电影,啃一啃完原著。
  •     我也希望你有了最好的归宿,有了爱你的家人,站着把钱挣了。
  •     收录了蒂凡尼的早餐和夏日十字路口两部作品,我更喜欢后者。
  •     下雨的时候刚好读到下雨的场景,喜欢这样的文字
  •     赫莉小姐在旅行中
  •     心思比女人还细腻,基佬太可怕。不过,文笔是真好啊!
  •     写给城市中的青年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