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3954351
作者:徐秀棠
页数:281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这两把茶壶可以让我们明白,时大彬未游娄东之前,典籍记载他“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的真正的实物佐证的真实面貌,也可从另一角度得知供春始做茶壶,也应是大茶壶,而且应该大到通高在十几厘米以上。 时大彬的最大贡献是对紫砂壶成型制作工艺的突破,“时(大彬)悟其法则又弃模”,是使紫砂壶圆器拍打成型和方器泥片裁接成型方法趋于成熟的人物,从而形成了与瓷器以及其他陶制品迥别的特殊的造型方法,与日用陶的制作方法不同,不用模子,也不用辘轳拉坯,而是用泥条围筒、拍打收口镶接,凭空成型,就是今天人们所概括的“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的“镶身筒”,从而使紫砂壶具有了“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千变万化的可能,使之成为世界上器皿形制最丰富的手工艺品。 时大彬同时在制作工艺过程中创制了所用的生产工具。凡木制的“搭子”、“拍子”、“转盘”,竹制的“篦子”,牛角的“明针”、“线杠”,铁制的“旁皮刀”、“尖刀”,这些今天艺人们仍在使用的工具可以在他所做的作品中窥见。 时大彬的另一个贡献在于紫砂泥料上的创新。周高起就说他“或淘土,或杂以硇砂土,诸款俱足,诸土色亦俱足”。所做茶壶的外观被形容为“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硇砂和制,谷绉周身,珠粒隐隐”。这种材质的创新是相对于供春做壶的“淘细土-而言,是在所淘细土上寻求变化,调进硇砂,在淘土的细腻之中,凸现出砂质肌理的效果。调砂的目的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茶壶的艺术效果,从而呈现出“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沙粗质古肌理匀”的艺术风格。 时大彬还有一个贡献,就是茶壶造型的“诸款俱足”,有圆器、椭圆器、腰圆器、方器,有提梁式、环把式,壶盖有贴花、双层饼盖、鼎足盖等样式。另外,文字记载中尚有:“尝得时大彬小壶如菱花八角,侧有款字。”“近于王芍山季子斋头见一壶,冷金紫,制朴而小,所谓游娄东见弁州诸公后作也。底有楷书款,云‘时大彬制’。”“客耕武原,见茗壶一于倪氏六十四研斋,底有铭日:‘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其制朴而雅,砂质温润,色如猪肝。”“是日主人出时壶二,一提梁卣,一汉觯,俱不失工所言。”“芑堂明经以尊甫瓜圃翁旧藏时少山茗壶见视,制作醇雅,形类僧帽,为赋诗而返之。”“苇村以时大彬所制梅花砂壶见赠,漫赋兹篇志谢雅贶。”“得时少山方壶于隐泉王氏,乃国初进士幼扶先生旧物,率赋四律。”“八砖精舍水云静,我来正值梅花风。携壶对客不释手,形模大似提梁卣。”“宜兴时大彬瓷壶,予有三执。其极大者,闵文行赠,口柄肥美,体肤稍糙……其小者,得自陈健夫,扁如柿饼……紫质坚厚……中者色淡紫,而胞浆明润,敦朴稳称……”“《艺术丛编》载大彬方壶……又载大彬六角壶。”“郑秋枚《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披云楼藏扁花篮形浓紫大壶一具,古朴有韵致,底钤长方印‘大宾制’三字,书法古拙,在篆楷之间。”“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温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如此等等。 所记录的菱花八角、形类僧帽、梅花沙壶、方壶、提梁卣、汉觯、口柄肥美、扁如柿饼、六角、菱花式、扁花篮形、大壶,都是时大彬的壶型款式,颜色则有冷金紫、色如猪肝、紫质、色淡紫、浓紫、猪肝色等,真可称得上是:“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前言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紫砂陶出现的物质和文化条件
第一节 宜兴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宜兴制陶业的悠久历史
第三节 宜兴茶叶产业
第四节 陶土原料和紫砂泥的发现
第二章 紫砂陶的原料资源
第一节 紫砂矿土的分布和分类
第二节 紫砂泥的开采和加工
第三节 紫砂泥的原矿特征和烧成特征
第四节 紫砂泥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
第五节 原矿泥和配制泥
第三章 紫砂陶的早期发现
第一节 考古发现
第二节 典籍记载
第四章 紫砂陶的发展与繁荣
第五章 紫砂陶的生产工艺
第六章 紫砂陶的产品分类
第七章 紫砂陶的装饰
第八章 紫砂陶的款识
第九章 紫砂陶的传承和传人
第十章 紫砂陶的鉴赏

编辑推荐

《紫砂工艺》图文并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紫砂工艺》的学习不仅可以增进读者对紫砂陶的认识,还有利于紫砂研究者的学习与参考。通过《紫砂工艺》的学习可以陶冶读者的紫砂艺术美感,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紫砂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紫砂工艺》主要对紫砂陶进行了介绍,对紫砂陶德发现、分离以及紫砂流派及世家进行了介绍,让读者对紫砂工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是一本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读物。

图书封面


 紫砂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只要是紫砂的书我就抓狂。
  •     以我的理解,紫砂工艺应该着重介绍紫砂泥料特性与制作技术这两方面,其他的可以不说,但这本书名为紫砂工艺,但真正在矿石的科学分析、技术这些方面的介绍仅是一笔带过,而那些什么历史呀文化呀名家呀什么的全部都讲,讲得很多但都很敷衍,本末倒置泛泛而谈没有重点没有特色,我买这本书的意思是想要了解紫砂的选料与制作,但很明显这本书让人很失望。在收藏的商业炒作浪潮中应景之作,当作是看看来普及基础知识吧,可能徐秀棠另外一本紫砂传统工艺会写得好些。同样的主题基本的内容,愣是换着各种名堂出版好几本书,这就是大师的风范吗?我认为不是!这年头大师也浮躁呀,也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     写的不错,一些可以应用在论文里但是要是更详细就好了
  •     作为收藏爱好的入门书,此书应是很好的选择。
  •     这本书比精装版的中国紫砂要内容丰富多了,推荐。
  •     有插图,解释详细。适合初次接触紫砂工艺的人。
  •     徐秀棠先生详细描写了紫砂工艺,从宜兴地理\矿产\紫砂\制壶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描写.真实获益匪浅.
  •     一般的介绍紫砂壶的书。
  •     去伪存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