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229007461
作者:王小波
页数:276页

前言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此人之肉,彼人之毒;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还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的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这正是我读他的作品的印象。  ——周国平

内容概要

  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云南兵团农场职工  1971-1972年,在山东牟平插队,后做民办教师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在,中国人民大学——分校教师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

书籍目录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有关“伟大一族”
有关“给点气氛”
生活和小说
我看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
驴和人的新寓言
愚人节有感
摆脱童稚状态
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关于同性恋问题
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他们的世界》序
《他们的世界》跋
拷问社会学
我为什么要写作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工作·使命·信心——《黄金时代》得奖感言
与人交流——《未来世界》得奖感言
《怀疑三部曲》序
《怀疑三部曲》后记
卡尔维诺与未来的一千年
盖茨的紧身衣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关于幽闭型小说
文明与反讽
《血统》序
关于“媚雅”
长虫·草帽·细高挑
卡拉OK和驴鸣镇
从Intemet说起
奸近杀
外国电影里的幽默
电影·韭菜·旧报纸
商业片与艺术片
我对国产片的看法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电脑特技与异化
日片重温--
为什么要老片新拍
欣赏经典
好人电影
都市言情剧里的爱情
有关爱情片
《祝你平安》与音乐电视
承认的勇气
明星与癫狂
另一种文化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电视与电脑病毒
在美国左派家做客
门前空地
卖唱的人们
打工经历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文化的园地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饮食卫生与尊严
有关贫穷
域外杂谈·衣
域外杂谈·食
域外杂谈·住
域外杂谈·行
域外杂谈·盗贼
域外杂谈·农场
域外杂谈·中国餐馆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写给新的一年(1997年)
工作与人生
我的精神家园

编辑推荐

  阴阳两界逾十载,似水流年;金银铜铁铸时代,地久天长。

作者简介

《我的精神家园》内容主要包括:序,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男人眼中的女性美,有关“伟大一族”,有关“给点气氛”,生活和小说,我看老三届,苏东坡与东坡肉,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摆脱童稚状态,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等等。

图书封面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小波的这本书,我还是非常喜欢的。首先很想说说为什么会开始读起这本书。记得这本书是2010年协会的Christmas Party里面随机交换礼物时,抽到了BX准备的这份礼物——精装的《我的精神家园》(我真是很感激)。当我打开书看到标题的时候,刚好非常爱书的Y也在身边,连称“这是本好书!这是本好书!”于是我就开始了此书的旅程。读了这本书,我才第一次认识了王小波,也才第一次知道到他是李银河这位社会性和性学专家的爱人。我早些关注过李银河的文章,觉得谈国人的性学,她是权威。如今看到他们是一家人,真觉得是才华遇上了才华。后来知道王小波逝世后,是李银河整理了他的文字,出版了《王小波全集》,也正是这次整理,引起了文学届的一段“王小波文学热”,也更加觉得到他们俩感情的深厚了。这本集子收录整理了小波从93年到97年逝世前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以及给其他书写的序和跋。初读这本书,我觉得读他的文字,口感不是很好。一板一眼的论述方式,实打实、一是一二是二地讲自己的思维逻辑,然后还带点文革时语言的味道,一谈人物就是某某先生,真让我觉得吃力。不得不感叹,十五年之间,文字的味道和思想已经差了那么遥远。但是读到前半段偏中间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变了态度,并不自主地喜欢上了他这质朴真诚并略带调侃幽默的语言方式,而且这文字的背后还会带着内在的严肃,在嬉笑之后来上一句总结,让人不绝冥思片刻,回味无穷,也让人再次回望这例子,再次冥想这句子。(然后我就马上上微博分享这精妙的概况文字了)。这本书谈的问题,涉猎很广。前面有对女权主义、女性美、同性恋方面的思考。这当然是受了爱人李银河的影响,好几篇文章都是为她爱人的新书写的序、跋,或者评价。在《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一问中,小波谈了很多自己对同性恋的看法。在当今较为开放的现在,我们身边能看到了很多男同和女拉拉,但是更多的还是调侃式的异样目光,和朋友间略带戏谑的玩笑,这可是二十世纪的第十个年头。但在1993年前后淡这个话题,小波和银河算不上先驱,也算个启蒙人。在他看来,“我对同性恋的处境是同情的”,“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让人敬重”,“但是同性恋圈子中的性乱确实让人不喜欢的”。“我认为社会应该给同性恋者一种保障,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宜,比如结婚。”“我是一个异性恋者,我的狭义经验是: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体面地出去吃饭,在自己家里不受干扰地做爱比较好。至于在街头巷尾随意勾个性伴(性乱),然后在隔肮脏地方瞎弄几下是不好的。”“当然,现在的同性恋很难得到这样的条件,但是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他们争取的目标。”我大篇引述他的话,是想让大家对同性恋有更加客观和包容的认识,也给同性恋们更多争取权益的目标和洁身自好的警示。最为一个异性恋者,我相信即使在这个社会和时代,还是有很多人对同性恋采取偏见、歧视和胆怯的态度。这篇文章应该能给社会的两方面人很多的借鉴!随后的书中有很多他自己谈写作的文章,比如他对小说艺术的理解、对文体格调的理解、自己写作的目的,和自己的作品如《怀疑三部曲》的序和后记。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读小说的人,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被国外的短片小说看怕了,因为太多只能看到了故事的表面,看不到深层的含义。同时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一直觉得瞎编的故事有什么值得看呢?但是看了小波的《小说的艺术》,我也似乎能明白为什么有这么人爱写小说,又为什么有这多人爱读小说了。他说道,“写小说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而“昆德拉则说,看小说的人要想开心,要能够欣赏虚构,并已能宽容虚构的东西”。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来说,小说比的就是虚构的能力,一方要有才能,一方又懂得欣赏,这才是小说这种艺术的魅力所在。正说着,他提到好多次杜拉斯的《情人》,评价颇高,看来要领会好的小说,可以从它开始。书中有好多文字也聊到了电影。作为一个在美带过一段时间的“学生”,他似乎也很喜欢评价一下好莱坞的电影是如何的套路化、商业化,然后也时而说说中国为什么会没有科幻片(“一是缺少科学知识,二是没有想象力”),再谈谈老片重拍时,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地位(作为编导,“要么如尸位素餐地鬼混着”,照搬原稿,或被指怎么模仿地这么差;“要么你是不称职或者不敬业的编导”,改编地不深,被指一点新意都没有)。然后说说那个年代,爱情片、都市言情片的娇柔,与混杂太多政治和理想而遮掩了爱情的主题。书中的后三分之一聊的最多的是他在美国和欧洲的所见所感,由小事引起的思索,但有关乎到了环境、尊严、贫穷、历史和饮食。我很喜欢他谈历史和北京的几篇文章。在《北京风情》中,他对比了欧洲对古建筑的保护和重视力度,又说到北京现在拆完了城墙,也就剩几个门了。他说到“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没有了宏伟的城墙、寂寞的城楼,北京城是一座没有了历史的城市。 ”“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让人觉得“自己不是属于一代人,而是属于一族人”;“能见到故人所见,感动故人所感”,我也觉得,这种感觉才是真正的历史感。在《君子的尊严》里,他谈到了中国的君子风范,也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异议:“中国的君子不言利,忍让不争,动口不动手,独善其身。但这样就容易没有了尊严。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空间要自己来捍卫——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我觉得人还是要有点尊严,否则就无法为人做事,更不要说做别人的典范。”这也让这些以“君子”为追求目标的人,多了一份瞠目和自省。合上这本书,仔细想想为什么我这次读得这么深,大概是因为作为杂文集,王小波给我提供了很多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从小事引发思索,以小见大思考艺术、生活和社会问题和道德,这种逻辑方式我不曾学会,这些问题我之前也不曾在脑海中想过。这是自刘瑜之后,另一个让我对社会、道德,特别是性和艺术带来很多思考的书,王小波的朴实真诚,以及调侃后的严肃让我感动。我就是我喜欢并如此推崇他和这本《我的精神家园》的原因吧!PS:赠礼物的环节,还有一个小插曲。记得Party的当天下午,我还在晓风选送哪本书。当时想送给协会最熟的Y一本书,于是准备了一本关于旅行的《理想的下午》(舒国治 著)。当然最后的结果是Y也收到了来自晓风的礼物,但不是我的。而我的礼物最后给谁,竟然也没有任何人回应……就此记上一笔,现在想想也还是件趣事。=好篇摘记=● 必须准备梦想,准备为梦想工作。——王小波《有关“伟大一族”》● 喜欢名人,并喜欢他们所从事的事业,这就是偶像的力量。那你为什么喜欢苏东坡啊?哦,因为我喜欢吃东坡肉,肥而不腻!——王小波《苏东坡和东坡肉》● 凡是人都热爱智慧,凡是人都热爱异性,凡是人都喜欢有趣。要想欣赏到异性的美,就不要专注于性器官,而是去欣赏人对别人的吸引力。——王小波《怀疑三部曲》序● “我对同性恋的处境是同情的”,“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让人敬重”,“但是同性恋圈子中的性乱确实让人不喜欢的”。“我认为社会应该给同性恋者一种保障,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宜,比如结婚。”“我是一个异性恋者,我的狭义经验是: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体面地出去吃饭,在自己家里不受干扰地做爱比较好。至于在街头巷尾随意勾个性伴(性乱),然后在隔肮脏地方瞎弄几下是不好的。”“当然,现在的同性恋很难得到这样的条件,但是这样的生活应该是他们争取的目标。”——王小波《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知青、黑五类、臭老九。时过境迁之后,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就是个严肃的问题。国人总不肯承认自己傻过,仿佛这样就能使自己显得聪明;除此之外,还要用审美的态度看待自己过去的丑态。像这种做法,就连×也不配做了。 ——王小波《承认的勇气》● 文化有两个方面:一种是各种书本的知识。另一种是各种暧昧的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得的精妙气氛,一切尽在不言中。——王小波《另一种文化》● 门前空地虽是你自己的,但在别人的视线之中。你觉得自己是个什么人,就怎么弄好了。我的意大利邻居一本正经种了一园子玫瑰花。过往的行人看到,就知道屋主人虽然老了,但也不是苟活在世上。——王小波《门前空地》● 人在年轻时,可能要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等待进取的时机。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途。——王小波《卖场的人们》●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没有了宏伟的城墙、寂寞的城楼,北京城是一座没有了历史的城市。 ——王小波《北京风情》● 中国的君子不言利,忍让不争,动口不动手,独善其身。但这样就容易没有了尊严。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空间要自己来捍卫——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我觉得人还是要有点尊严,否则就无法为人做事,更不要说做别人的典范。——王小波《君子的尊严》●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只有建设的快乐才能无穷无尽,毁灭则有它的极限。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做选择。——王小波《写给新的一年(1996)》
  •     科学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本该是一把双刃剑,幸运的是王小波不仅有思考力,还拥有人文关怀,这种脱胎于文革时代极端压制人性而来的一种反拨,比那些苍白的济世情怀要有力道的多。我们都要做一个有趣的人,还要明白些道理,如此我们便没有白活。
  •     这本杂文集的很多观点我都赞同,摘抄在下面,纪念小波,希望他在天堂也活的有智有性有趣。对于妇女在外貌方面的焦虑情绪,男人的平常心是一副解毒剂。另外,还该提到女权主义者的看法,她们说:我们干嘛要给男人打扮?这话有些道理,也有些过激。假如修饰自己意味着尊重对方,还是打扮一下好。——《男人眼中的女性美》我的三大假设:1. 第一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智慧。所谓只会,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当然,人有贤愚之分,但一个人认为思维是快乐的,那他就可说是热爱智慧的。我现在对这一点甚为怀疑,不是怀疑自己,而是怀疑每个人都热爱智慧。所以我写了《寻找无双》。2. 第二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异性。所以我写了《革命时期的爱情》。3. 第三个假设是凡人都喜欢有趣。这是我一生不可动摇的信条。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舞曲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都耳熟能详。《红拂夜奔》谈的是这一点。现在,有些人认为生活就应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还希望所有人都有相同的看法。但是,我相信总有人是跟我相同的。有趣是存在的,但人们不肯站出来说,所以这世界上赞成无趣的书比赞成有趣的书多得多。我要替沉默的大多数说出来。——《怀疑三部曲》序张爱玲的小说是幽闭型的,我不喜欢。我觉得小说可以写痛苦,些绝望,不能写让人心烦的事。张爱玲的小说: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看上去像个临死的人写的。所谓幽闭类型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就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中国人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生活中感到烦躁时,就带有深刻的虚无感。我是学理科的,我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也不信有摆脱不掉的噩梦,努力去做事,拼命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关于幽闭型小说》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比有科学知识的人更容易犯错误,但没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没有这个缺点,但还有容易满足的好处。假如一个社会里,人们一点文学修养都没有,那么任何作品都会使他们满意。比如,美国人是不怎么读文学书的,一部《廊桥遗梦》就可以使他们如痴如狂。相反,如果在某个国家里,欣赏文学作品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就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他们得到满足。法国最有资格算作这类国家。——《用一生来学习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人,我认为好莱坞商业片最令人倒胃口之处是俗套,并且还要一部一部拍系列。美国也有好的艺术片,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就在于不是俗套。美国出产的艺术片并不少,知识与大量出产的商业片比,显得少一点。然而就是这少量的艺术片,才是美国电影真正的生命所在。美国电影人自己都说,除了少量艺术精品,好莱坞生产垃圾,垃圾能卖钱,精品不卖钱。但是没有好的艺术片,就没有好的商业片,文化垃圾恰恰是精品的碎片。无论如何,真正的艺术才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只看好莱坞商业片是会把人看笨的。——《商业片与艺术片》中国人只重写成文字的历史,不重保存环境中的历史。在匹兹堡、在剑桥、在萨尔兹堡,您看到的不仅是现世的人,还有他们的先人,因为世世代代的维护,那地方才会像现在这样漂亮。没有了宏伟的城墙,寂寞的城楼,北京城是一座没有了历史的城市。历史不是写在之上的,一座城市的历史只能是它的建筑。北京城本来是一座硕大无比的四合院,没了城墙它就不成个样子。我小的时候,北京不仅有城墙,还有很多古老的院子。教育部原先是郑王府,屋檐下住满了燕子。傍晚时分,燕子在哪里表演者令人惊讶的飞行术:它以闪电般的速度俯冲下来,猛地一抬头,收起翅膀,不差毫厘的钻进椽子中间的一个小洞里。一二百年前,郑王府里的一位宫女也能看到这种景象,并且对燕子的飞行技巧感到诧异——能见到古人所见,感到古人所感,这种感觉就是历史感。很可惜现在北京城已经看不到这种景象了。——《北京风情》西方的绅士是指温文有礼之人,要保持个人的荣誉和尊严,绝不在危险面前止步。中国的君子独善其身,这样就没有了尊严。这是因为尊严是属于个人的、不可压缩的空间,这块空间要靠自己来捍卫——捍卫的意思是敢争、敢打官司、敢动手(勇斗歹徒)。君子不肯与人争利,要求涨工资不直说,就要安于清贫;圈子不与人争,不敢口齿清楚地和插队者理论,就要受气;君子动口不动手,就不能制止横行不法的流氓,只能围观。有时候,要维持尊严,不能当君子,要当绅士。——《君子的尊严》居住环境整洁,吃得干净卫生,有足够的个人空间,财产和隐私有保障,这叫做活得有尊严。美国人这样想问题:一个人住在某处,对周围的一切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该把门前和阳台搞得干干净净。居住的环境和个人尊严联系在一起。但中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人只在家里和单位里负责任,出了门就没有了责任感(罗素和费孝通都有论述)。大家所到之处,即无权利,也无义务;所有公利公德,全靠政府去管,但政府管不过来,所以到处乱糟糟。一个人在家门外和单位门外就什么都不是,被称为“那男的”或者“那女的”,一点尊严没有,这很糟糕。我想大多数人在受到重视之后,行为就会好。——《居住环境与尊严》我对研究学问这件事情和研究学问的人有兴趣,对这门学问本身没有什么兴趣,这完全是两码事。真正有出息的人应该是对名人感兴趣的东西感兴趣,并且在上面做出成就,而不仅仅是对名人感兴趣。——《苏东坡与东坡肉》(这么看来我不应该对王小波本人有兴趣,而应该对他的小说有兴趣啰~)我常听人说: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这句感慨是个四通八达的路口,所有人都到达过这个地方,朝哪里走你可以做出选择。有些人认为既然有趣的事不多,我们才要去开创有趣的事业。还有一些人经过这一番感慨,就自以为知道了天命,从此以后板起脸来对别人进行说教。我以为自己是前一种人。——《有关给点气氛》昆德拉说,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当然除了懂得开心,还要能够欣赏徐够,宽容虚构的东西。写杂文无非是把道理讲的透彻漂亮,但我对小说才有种真正的爱好。一本小说看完了,能明白则好,不明白也无法可想,可以去试试别的作品,千万别听任何人讲道理。只喜欢看杂文、评论、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小说的艺术》我们的生活有那么多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我的小说里的人也总是在笑,从来不哭,我认为这样比较有趣。——《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经典作品是好的,但看的次数不可太多。看得次数多了,不能欣赏到艺术——就如何红楼梦说饮茶,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驴了。——《欣赏经典》我们也想到过摘下天上的星星,而现在我们的生活趋于平淡,这是不是说明我们也进入了哀乐中年?很多年轻人会说平淡的生活哪有幸福可言,对此我到有不同的意见。罗素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毁灭也能带来一些快乐,但只有建设性的快乐才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希望能远离偏执,从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获得幸福。对我来说,就是做一个知识分子。——《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我的精神支柱
  •     恣肆调侃中带着一股纯正的严肃(见书评)。谢谢BX的赠书。
  •     读不下去 看了几页就开始心焦上火 觉得他戾气非常之重 但是我却在练习降火 练习温和
  •     小波是很多人的人生导师
  •     智力的优越使他的语句中总是流露出了不屑,他明白自己的特立独行和精英。理科生的思维是极其严密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媚雅”的那篇。
  •     “来到这世界。遇到些人,明白些道理。”
  •     一个完美、光辉的时代偶像。真心喜欢他从始至终的这种朴素平实的叙述,挺严肃一事儿,让他写着写着就写笑了。小波同志如此正经以至于越来越不正经...
  •     王晓波说话实在,想什么么就说什么,虽然口气很随便,但是想的东西能说出来,说出来了还能让人琢磨琢磨。
  •     喜欢王小波的幽默,是发自内心的幽默
  •     愿自己做个有趣的人!
  •     面朝大海,种种蔬菜
  •     只为攒积分,请无视
  •     读的时候没有“被启蒙”的感觉,只是觉得还比较有趣,可以了解下那个时代的问题跟当前的问题有何异同。说明比起在“王小波热”时期推崇王的年轻人,我是进步了的,这让我感到欣慰。
  •     挺有趣的 写文章像是在说话给自己听 却透漏着一种怪诞的幽默和真实
  •     2012-03-19
  •     王小波儿的
  •     一是关于小说的议论获益匪浅;二是嬉笑怒骂,老子第一次看杂文能乐出声来。。王小波扯淡幽默的功力太深,哈哈哈哈,加一星感情分。
  •     好意。
  •     理解死胖子为什么这么喜欢王小波先森了~确实幽默又可爱。可是封面好丑=_=
  •     重温计划第二本。开始想仔细看看他媳妇儿的书了~
  •     讨厌爱计较的男人
  •     35折,满50减10。带塑封。
  •     这才是幽默中的深刻
  •     有些人史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已经屎了
  •     开心
  •     我觉着比起我之前读的这本杂文集真的好毒,把易懂的东西复杂化要比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轻松的多吧,所以这里的每一篇都有着这写书人的笔头之深厚功力。话说,真不错。
  •     大多是文学之见解,了解到很多思想。
  •     王小波的书,必读!
  •     写得真好
  •     读的时候觉得很好笑的部分仔细想想一点儿都不好笑。
  •     不断强调有趣和罗素 不就是无趣的体现么
  •     我想,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的:有一股精神气。
  •     坦荡荡的聪明人。有大智慧,也会偶尔偷换概念,偶尔自相矛盾,有大无畏,有无所谓,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直很认真的幽默着。王小波的书看到最后总会伤心。
  •     再过两个月我在这世界上头就整整生活了十九年,其他的姑且不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九年间我是没有得到什么智慧的。读王小波让我觉得酣畅淋漓,我甚至去看了一遍孙悦祝你平安的MV。其间他提到的某些作家及其作品可以作为我的阅读参考,我没有办法不信任他。我敢于承认现在的我是个傻X但却没有力量改变什么,我只能说,希望一二十年后回忆这段岁月时我有足够的底气说;“十九岁时的李奥洋简直就是一个傻X。”
  •     紧张的时候看一看
  •     做一个有趣的人。
  •     闲暇间重读。
  •     这本书读得很慢,有些话稍微不走脑子,就读不懂。有个别观点有点不同,但总体还是很棒。王小波说话太逗了
  •     忍不住笑喷又很有深度的书
  •     王小波,高中时代就开始喜欢的作家
  •     当代作家中的另类高手
  •     1月寒假
  •     王小波啊....屌啊.....
  •     挺喜欢王小波的,但是他的东西跟三毛给我的感觉很像,偶尔读读调节胃口不错,不可久读。
  •     回看小波。。比大学又懂多一些
  •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     书非借不能读,自己买的,还没读
  •     王小波是一个理性的愤青,估计永远不能像他一样,但是至少是个努力的方向。对于狂热的无知者,推荐多看看王小波,写的就是你们,骂的,还是你们。
  •     昨天还看了毛姆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刀锋,今天就发现王小波特别喜欢维特根斯坦,还有杜拉斯,罗素,卡尔维诺诶
  •     标记以方便看书评。
  •     是我太弱爆。比较喜欢《摆脱童稚状态》
  •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爱好无可替代
  •     很便宜,速度很快,比较满意~~~~~
  •     小波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很可爱
  •     和其他书重合了很多
  •     爱你就像爱生命
  •     活过,爱过,写过。司汤达的墓志铭同样适用于小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