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精神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25
ISBN:9787802564640
作者:[美] 拉里·戴蒙德
页数:422页

内容概要

拉里·戴蒙德,毕业于斯坦福大学,1974年获得学士学位,1978年获得硕士学位,1980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民主》杂志主编,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
译者 张大军,学者。著有《掠过真实的美利坚:骑车横跨美国散记》,译有《良心 的自由——从清教徒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东欧与拉美转型之比较》《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等。

书籍目录

引言  在民主时代的入口处
1974年的世界
超越知识分子的悲观态度
上篇 部分被改变的世界
第一章 普世价值
什么是民主价值观?
民主是奢侈品吗?
民主是西方观念吗?
人民的精神
伊斯兰是问题吗?
“亚洲价值观”的论题
第二章 民主的昌盛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第三波的第二轮爆发
第三波是如何发生的
第三章 民主的衰退
第三波的回潮
俄罗斯民主的倒退
委内瑞拉的虚假民主
金钱和尼日利亚的民主前景
特别的石油诅咒
泰国的民主阵痛
威权体制的反击
第四章 推动民主的力量:内部因素
威权政府的分裂
威权体制下的发展
自由价值观
公民社会的兴起
第五章 推动民主的力量:外部因素
扩散和演示效应
和平压力
制裁和附加援助条件的限度
通过武力实现民主化
第六章 推动民主的力量:地区性影响
欧洲的先导
美洲的内部事务
非洲的分裂?
共同的殖民遗产
地区性民主化规范的局限性
第七章 维系民主的力量
政治文化
公民社会
政治上对多样性的处理
问责和法治
维系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体制
中篇 全球性民主的前景
第八章 拉丁美洲的进步来之不易
美洲的民主希望
缓慢的进展
拉丁美洲民主的缺陷
稳固美洲的民主体制
第九章 后共产主义时期的分界线
自由但是有麻烦的民主
后共产主义时期的运行状况
转型后的民主前景
第十章 亚洲是例外吗?
真正的亚洲例外
压力下的民主体制
新出现的民主体制
陷入危机的非自由民主体制
第十一章 非洲:摆脱个人统治
发展陷阱
个人统治的病象
非洲(某种程度上)的新政治时代
民主晴雨表
民主能否在非洲发挥效用
第十二章 中东国家能实现民主化吗?
君主制、民粹主义和伊斯兰
布什的不现实的骑墙态度
民主前景
破釜沉舟
下篇 通往民主重生之路
第十三章 让民主体制运转起来
为何新兴民主国家表现不佳
战胜掠夺性政府
创建平行问责制
让问责制发挥效力
动员公民社会
第十四章 美国,管好你自己吧
控制腐败
减少影响力交易
竞选筹资
制约权力与保护自由
扩大参与
跨越党派鸿沟
迈向更好的民主体制
附录

作者简介

本书系统回顾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兴起与衰退过程,在其广阔、权威的国际发展趋势调研基础之上,对民主的构成、发展动因及本质做出了详细的论述,对西方民主体制的缺陷及发展前景也做出了客观的分析,并对世界范围内民主发展和维系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学术思考。


 民主的精神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我是初次阅读这类图书,从装帧和设计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本用心打造的好书。关于民主制度,我没有太多的关注和学习过,但通过这本书,我能够很详实的了解到民主制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收获颇丰,它很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学习。
  •     民主一词,自诞生以来就是政治学者的宠儿。但是,对什么是民主,仍没有定论。民主或是以选举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或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民主的精神》则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对民主做了“全景式”分析。作者在第一章就开门见山的指出,民主是一种普世价值,并用许多非西方社会民意调查数据作为立论依据。用数据来证明一种理念,或许不那么“科学”,但是却真实地反映出民主浪潮在非西方国家不可阻挡的影响力。作者在对“第三波”的兴起与回潮进行梳理后,提出威权政权民主转型的动力,其中,“在发展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是威权政府转型的一个动力“这一观点,似乎表达了作者对民主是一种按“字典式顺序”演进这一观点的认同。即,西方国家现有政治民主,再有经济发展;而许多非西方国家则是用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由于作者本身的经历,使他如阿尔蒙德等大家一样,将民主的研究聚焦于非西方国家。作者对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关注,充实了学界对民主的研究。作者用亲身经历,比较地研究了非西方国家的民主进程,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更深入的思考。这种历史的、实证的、比较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政治学者的专业研究水平。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对民主的前景与对美国民主的反思,更显示其作为一名政治学者的担当。撇开内容不说,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结构合理,足见出版社对读者的诚意,值得一买。
  •     本书与《第三波》参照阅读,颇有启迪价值。两本书都采用了大量调查数据,从宏观角度对人类社会治理变迁进行了分析,《第三波》有较强的预言性质,而本书则直面了这样的驳难: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制度选择,对穷国来说,民主是“奢侈品”。有趣的是,从调查数据看,各国普通民众的民主的认同率区别不大,中东地区认同率尤高,超越了80%,可见,差异不是民众话语制造出来的,而是精英话语的产物。他们之所以见解不同,因为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虽然人们对民主高度认同,但在日常政治层面,则呈现出明显区别。比如男女平等、宗教宽容、道德紧张感等。一般来说,不认同男女平等,强调传统价值,喜欢用道德视角来解读一切的族群,往往会采取更保守、更封闭的体制,人们一方面向往民主,另一方面却又缺乏真正的宽容精神,结果亲手毁掉了走向民主的可能。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宽容比自由更重要。在民主的道路上,经常会看到摇摆的现象,既往的三“波”中,每次都有一些国家在形成民主制度后,又很快胎死腹中。魏玛共和国曾经是欧洲民主典范,可人民却把选票投给了希特勒。事实证明,仅有制度建设是不够的,民主同样要面对种种挑战,比如官僚的腐败,比如政府的执行能力,比如文化的耐受性。民主需要土壤,富裕是因素之一,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富国都未出现回潮,但其他因素也很重要,比如文化的多元性,平等、善意与宽容的传统等。毫无疑问,印度是一个奇迹,作为穷国,她的民主制度正常运转了50多年,中间只有9个月的挫折。阿玛蒂亚•森认为,印度文化中原本就有多元、宽容、温和的传统,印度社会被种姓制度、不同信仰等割裂成上千个的单元,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习惯了在不同文化中生存,而正是民主制度为人们建立起共同的自豪感,将这个似乎可能分裂的国家牢牢地粘合在一起。一般来说,民主的红利是不均等的,总会优先分配给精英分子,而印度奇迹的基础在于穷人对民主同样充满信心,他们能忍受缓慢的发展,能忍受恶劣的生存环境长期没有改变,能忍受贪腐官吏暂时的作威作福,他们坚信,民主最终会克服这些缺点。正是印度文化造就了“非暴力不合作”精神,后来它成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工具,可见,民主并不只是富国向穷国输出,穷国也能给富国以启迪。本书对许多流行的“精英的偏见”予以了驳斥,展现出作者的自信:任何美好的事业,注定会在风雨中前行,但无论如何艰难,个性最终无法偏离共性,不同文化将百川汇海,融入到人类文明的大潮中。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戴蒙德的书看多了会有一种感觉,原创性有限,但是论述常常都很全面。而且研究民主化问题常常需要结合实证材料做分析,所以往往理论方面的剖析差了一些。尽管如此,书名确实也道出了一些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制度无法实现巩固的原因所在。
  •     拖了四年多的时间,总算出版了,不容易啊!
  •     某人跟我兜售了几个月的新威权主义,这本书中的史实和数据帮我捍卫了心中的信念。难得的好书,译文极佳,值得推,但愿也是略尽绵薄之力。
  •     第三波民主化的梳理
  •     没提出什么理论观点,就是援引已有的历史事实、调查数据来梳理世界各地区民主转型和发展的趋势,分析其中的因素。我没太读懂,不过确实激发了我对拉美、非洲、东欧史的兴趣。作者反复强调了世界民主要前进,不能只靠拆旧,还要好好盖新。民主体制只有同时切实解决经济发展和政治治理的问题才能更有吸引力。而已经成熟的民主政体如美国,则还要不断地勇于改革,去除自身弊病。
  •     民主,不是梦想,而是现实。——读《民主的精神》有感
  •     题太大,所有论述都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     民主概念的背后有众多的因素决定其品质,能有一本理性探讨的书,实属难得
  •     实实在在的民主,非空中楼阁,亦非深山空穴。
  •     【被民主改变的世界】作为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拉里·戴蒙德的《民主的精神》延续了亨廷顿的思想,通过对冷战以来发生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剖析,让人们了解是什么构成和维系了民主精神。全书高屋建瓴,内容详实,张大军的翻译亦增色不少。
  •     作者尽力了
  •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思考,对于这个世界的局势把握,以及一些事件的明白。不能说我从中大彻大悟了什么,他至少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从民主的角度去看待,那些政党斗争,国家困局。民主是趋势吗?为什么有的国家发展的好,有的国家总是混乱,它并不是万能灵药,因为政治社会的主体都是人,聪明到可以害人也可以帮人的人。尽管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够品尝到民主的胜利之果。
  •     适合发展中国家精英的民主参考书,但并没有给我以信心。
  •     配合独裁者的进化一起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