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开兔子洞》书评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53400990
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 著,(英)约翰·田尼尔 原插图
页数:294页

掉进兔子洞,不挖出不来

按序言所述,译者是一位"业余"但狂热的爱丽丝迷,这本书可算是他半生研究的汇总。和市面上良莠不齐、数不胜数的各类中文版爱丽丝不同的是,本书有216条涉及原文、译文方方面面的注释,其数量不但远超其他任何中译本,甚至比流行的英文注释本还多。仅此而言,它对爱丽丝的资深读者和业余研究者就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本书注释汇编了多个国外注释本和研究资料的内容,也有许多译者自己的见解,主要包括:1,对文字游戏的解释和处理在处理文字游戏时,作者没有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而是重新设计中文文字游戏,用注释解释原文。这是基于以下的假设:在译作中传达戏仿精神绝对比传达直译带来的隔膜感要好得多。这种方法确实费力不讨好,译者的成果也水平不一。比如在'in the well'和'well in'的处理上,本书的'井里'和'里井'就比赵元任如有神助的'井里头'和'尽里头'匠气得多。不过大方向很可赞叹,值得后来的译者继续发扬。2,对戏仿诗歌的解释和处理本书诗歌都脱胎于一些当时的流行诗歌,因此对当时的读者而言绝对琅琅上口。译者在翻译时秉承了他对俏皮话的态度,不求直译,而是在汉语文化中选择合适的流行歌,再套用其格式进行翻译,以期中文读者也可以轻松地哼唱这些歌曲。从这个角度说,此类经典每50年都需重新翻译,才能让时任读者更好地体会其中乐趣。3,对诡辩逻辑的解释作为逻辑学家的卡罗尔对偷换逻辑的俏皮话当然游刃有余,译注主要是指出俏皮话的逻辑谬误(或曰诡辩策略)。4,对社会背景的解释:书中有很多由于年代久远、文化隔膜而容易忽视或误解的文化、习俗梗。除了一般汉译本里都会有的一些明显内容(比如柴郡猫、三月兔、假海龟的名字由来),译者还注释了很多会被现代读者忽视的地方。5,对个人背景的解释:作为一部作者送给原型爱丽丝的礼物,书中还有很多人物和内容来自作者和爱丽丝的私人经验。实际上,多数书中形象都有真实人物的投影,不是爱丽丝的家人就是他们双方的朋友。这部分内容不加注并不影响阅读,加注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在最八卦的一条里,译者认为渡渡鸟(作者化身)用顶针为爱丽丝授奖的那张插图,完全可以理解为婚礼场景。后世一直有人猜疑是卡罗尔向爱丽丝示爱导致两家闹翻,这张图的这种解释颇可提供一些谈资。6,对儿童游戏的解释:本书的大量桥段借用了儿童游戏的玩法。最明显的当然是纸牌游戏,其他还有问答游戏、猜物游戏、猜谜游戏,等等。至于那个最著名的谜语“乌鸦为什么像书桌?”,注释里提到了卡罗尔在再版序言里给的几个比较牵强的答案,不过却没有提那个神一样的解答:“Because Edgar Ellen Poe wrote on both of them.” 这个解答让我深深地相信,无论问题怎样荒诞无稽的,宇宙中都会存在一个和它绝对般配的答案。7,对身高变化的注释:译者不厌其烦地注释了爱丽丝每一次的身高变化,并记录或估算了新身高的数值,甚至在全书最前面做了一张身高对比的拉页。老实说这部分注释是最无聊的,说爱丽丝的身高变化暗示着她进入了玩具屋言之成理,但具体数值真的有什么意义吗?我相信作者自己都没有把这当回事。证据是,随着爱丽丝的身高变化,另一些在多个场景反复出现的角色(比如白兔和公爵夫人)明显身高也忽高忽低,而作者甚至懒得对此进行解释。8,对作者失误的注释:这些失误多是在改稿过程中产生的,比如打槌球用的火烈鸟继承了初稿中鸵鸟的不会飞的特性;又如原稿设定为短直发的爱丽丝在插画中变成了长卷发,但她说自己没有ringlet的台词却没有变。附录:本书的附录有作者年谱,原型爱丽丝年谱,中译本名录、插图画家名录等等。其中插图画家名录对收集爱丽丝插图本的读者应该很有参考价值。除了地位无可动摇的Tenniel,这里面还颇有一些熟悉的名字,比如罗伯特 萨布达、安东尼 布朗,甚至萨尔瓦多 达利。错误:p41:虽然重力火车在接近地心时加速度较小,速度却应该是最高的,用这个来解释爱丽丝的降速缓慢太牵强了。p145:“卡罗尔在1978年发明了一种文字游戏”,年代明显错误p245:“插图是42幅”误为“插图是4幅”;snark误为蛇鲨(根据卡罗尔的解释,应为snail+shark,蜗鲨)p294:最右列的内容向上窜入错误的格子

编辑质量不敢恭维(附对原文、译文及译注的简单讨论)

我没有看过台版,不知道原版的怎样。总之大陆出的这版(2013年7月第1版)编辑质量实在有点让人忍不了。我本来没怎么仔细看,后来发现编排错误越来越多,才开始随手记录。记录不是很全(前标记“*”者);也夹杂有对原注和原译的疑问,共同按出现顺序列出如下,供大家参考。*英文格式错误:冒号(也有逗号等)后不空格直接接单词者有多处(数量很多),单引号前引号(似乎)全部全部都是“’”。还有几处漏句号。*中文排版错误:至少有两处没有按原文分段。拉页(或16、17页图):第二次变化显然比例不对。而且也不是附录九中写的“均匀变化”。第十二次变化也不对,这一点见后面讨论。*P.29:倒数第三行“参考Guiliano 1995的1987年卡罗尔最后校正版”,应该是“1887”年吧。*P.44:最后一段的头两行重复了。*P.57:注释4:“等于她正常身高的1.25”倍,应该为“2.25”倍。(还有一处也是2写成1了,暂时找不到了。)P.107:注释1说爱丽丝把毛毛虫当大人看,必须等大人先开口才能说话,似乎和131页“她不知道先开口说话合不合规矩”矛盾。*P.117:这张插图出现的位置似乎有问题。我手头上的英文原版是在第四章最末出现,而且那一段的内容也和插图相符。P.119:注释7说爱丽丝在这一次变化中“身体不见了,只剩下头和脚”似乎有点“骇人听闻”了。原文只说下巴碰到脚,可能是躯干四肢缩短,与另一块蘑菇让脖子伸长的功能相对。P.131:注释6说“前面说只有柴郡猫才会笑”,没有“只有”吧。*P.141:注释13“Mad as a hat-ter”,多了连字符。*P.145:注释18:“卡罗尔在1978年发明了……”,应该是“1878”年吧。*P.151:这一点是促使我开始标注编辑错误的直接因素。“爱丽丝想了想说:‘四号’。”一句的下一段和下下下段的一样,而这一句的原译文直接就没有了!P.167:注释1“另两个小于10的质数1和3在哪里”,1不是质数。在下面的算式中没有1也成立。实际上,在171页的注释6中译者自己都说了爱丽丝是“Ace”,扑克中的1,不就是“Ace”吗?*P.177:注释12“似乎有意和澳洲或纽西兰拉上关系”。而第45页注释9中写道:“澳洲和新西兰分别在……”,译者不太可能用两种译名,所以这应该是大陆编辑的手笔。由此我很怀疑其它地方是不是也有什么改动。P.243:注释1“这是爱丽丝第12次变化,恢复到原来的身高,也就是120厘米。”这一句注释反倒误导了我。因为爱丽丝在这一章是一直在变大的,到最后才恢复原来的身高(第256页注释13处)。所以拉页上把爱丽丝掀翻陪审团的插画标为120厘米是不恰当的。P.245:注释2中说睡鼠是证人,似不对。*P.245:注释4“《奇境》全书的插图是4幅”,应为“42”。*P.267:“和fiddle相似”,不知道此处为何以“fiddle”为对比,感觉应该是“little”才对(原文的双关就是用的后者)。*P.294:附录九表格最右一列错位了。另附几条对原文和译文译注的讨论:1、第121页“但是这些蛇!就是没办法让它们高兴!”这句很让人费解。鸽子和蛇应该是敌对关系,鸽子为什么要让蛇高兴?而且前一句说“我试过树根,试过河边,还试了篱笆”,显然应该是阻拦蛇爬过来吃蛋的吧。2、第189页说公爵夫人“下巴很尖”,但是从第132页和第186页的图看,公爵夫人那种下巴也能叫做尖的吗……3、第201页将“Ambition, Distraction, Uglification and Derision”译成“夹法、卷法、撑法、丑法”,虽然谐音是有了,但是这四个词一般都很难看出是什么吧。原文爱丽丝之所以只问“丑法”,是因为其它三个词都是日常用词,意思很清楚,但这种译法下,这一段的逻辑就不是很顺了。4、第227页“那十二只动物是陪审员席”,逻辑上就有问题。我感觉这里改成“陪审团”,而下文中的“陪审团”改成“陪审”就好,和原文也更对应。5、第239页“爱丽丝一猜就知道她手上拿了什么东西”,和原文不一样。原文是说爱丽丝在看见证人走进法庭之前就猜到了来的是谁,因为靠近入口的人都开始打起喷嚏来,所以知道是厨娘。译文只说知道是胡椒粉,少推了一段。6、译者对爱丽丝身高的推断似乎过于执着了,而且很多地方以其它动物的身高为参考或提出质疑。我倒觉得,既然这是一个梦,那么就只有爱丽丝的主观逻辑可以相信,而不存在一个无矛盾的客观逻辑。爱丽丝认为必须吃点或喝点什么才能让身体发生变化就是主观逻辑(入梦和梦醒阶段别论),而其它动物的身高在和她当面交流时都是配合爱丽丝身高变化的。比如在白兔家,互相看不见的情况下,爱丽丝可以很大;但出去后就和其它动物一样大了(当然不这样就出不去,主观逻辑);对小狗是例外,但译注也说小狗是唯一没有跟爱丽丝对过话的动物,本身就是个例外;对鸽子都不能算例外,因为此时爱丽丝只是脖子长,其它部分的大小和鸽子应该是相当的。

Identity Lost and Found

“In another moment down went Alice after it, never once considering how in the world she was to get out again.” That’s how the magical journey begins.The sharp change of environment can easily astonish, dazzle and panic people. Most of all, it pulls us out from familiar world, deconstructing our formed identities. This starts with physical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Alice asks “Who in the world am I” after she bulks up for the first time. Then, Alice is mistaken for Mary Ann, a servant, by the White Rabbit. She meets with the Caterpillar, being questioned about “Who are YOU.” In this whole process, she is a person without identity. And the size of her body keeps changing out of her will. After regaining the control of body, she becomes capable of managing difficulties as well. Everything starts to go well. She saves the baby from Duchess, and enters the garden saving three gardeners, participating the trial at last.Throughout the adventure, the size of Alice’s body changes constantly, which represents the shapeless identity of children. Childhood experience decides who we are to a large extent. It’s the period of time we could hardly distinguish ourselves from others, living things from lifeless things, real life from imaginary creatures. Thus everything is possible, life is full of possibilities, and you can be anyone you like.Carroll brings us back to childhood in this wonderful journey, helps us to re-consider “who we are” by stepping into the colorful world of Alice. In the last few pages, Alice wakes up, returning to normal daily life. Her identity remains the same, while us readers could spot something new at the bottom of our heart when we close the book.


 挖开兔子洞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