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记住的纪念

出版社:孙燕华、 等 学苑出版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日期:2013-12
ISBN:9787507741483
作者:孙燕华
页数:457页

章节摘录

我不识君妄作评    常振国    日前,挚友武冀平先生邀我写一篇纪念孙之俊先生的文字。我与孙先生不曾相识,感觉无从下笔。后又接到孙先生爱女燕华女士寄来不少关于孙先生的资料,特别是孙先生的漫画作品、撰写的文章,以及他坎坷一生的介绍,拜读后,心中不禁为之一震,思绪万千,感触颇多。    先说说孙先生的漫画。张振仕先生认为,孙先生“是继丰子恺之后,漫画界承前启后的人物”;华君武先生认为,漫画史上应该有孙先生一笔。何谓“承前启后”?“一笔”又该是多重的分量?这要靠事实说话,要靠实力证明。孙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漫画的创作,一画就是20多年,从未间断,数千幅作品,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贴心。仔细观摩孙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篇篇有“灵魂”,无论用墨多少,笔触所及,处处可见先生闪动着的思想火花。1933年底,当时的伪满政府宣告次年将实行帝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为此,孙先生创作了一篇《把戏》的作品,发表在《北洋画报》上。画面上一把“龙椅”架在一根三折的支杆上,画面右下侧,梦想登基的溥仪正双手扶着云梯,准备攀爬上去。乍一看,还以为是一位要耍杂耍的。再一琢磨,忍不住哑然失笑。这幅作品,画面虽十分简洁,但表现的却非常生动,它向世人宣告:“称帝”不过是一场闹剧,伪满政府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危如累卵,是一定会遭到全体国人反对的。这幅作品的名字也起的好,“把戏”二字,不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此事的嘲讽、轻蔑,而且也道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作者的思想火花,点燃了亿万百姓胸中郁闷已久的愤怒之火,犹如一把匕首,直入反历史潮流而动分子的心窝!除了带有强烈社会政治题材的作品外,即使是一些反映日常生活的“小品”,孙先生也是“按着现社会现环境的需要去做”,“是给人指示出现社会是非善恶的,是给人开心遣兴的”。比如《浪漫派》、《真正的音乐迷》、《野花恋不得》等等。    说起漫画,一般认为似乎不需要太深的艺术功底,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欠妥。以我的理解,漫画是用最简练的笔墨(线条),融人最机警的智慧,采用艺术的手段,用夸张、用变形来实现作者的“目的”。我们在评论文学大家的时候,常常钦佩他们能用最通俗、最节省的文字表达出最深邃的理念,刻画出最鲜活的人物,描述出最生动的故事。我以为漫画与文学之间应该是相通的,由此来评判漫画家尤为恰当。问题是社会上确有一些冒牌的漫画家,他们以漫画作幌子,掩盖着自己拙劣的画技。对此,孙先生有过严肃的批评,他说:“在报纸、杂志上常见到有许多作品是真稚拙而冒充古拙,在这种糟漫画上无论由那一处着眼都差,第一既是画就得画的好,那么构成一幅好画的条件至少也得有那么几条,但是一条也没有,那么再从漫上着眼或者可以得到一点轻快的感觉,但是又感到是糊涂,我之所谓糊涂不是心里没有成见,想不出一个准章程来,而是记忆不清,手不驯服,看得太少,稀里糊涂凑合上的叫做糊涂,糊涂还有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观赏着孙先生的作品,品味着孙先生半个世纪以前讲过的话,再耐下心来认真考评一下当下的漫画作品和众多的漫画家们,我们会做何感想呢?    再说说了解了孙先生的一生后,自己的点滴感触吧。解放前,孙先生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就开始漫画创作,那时他不过20岁左右。从发表的作品和他的交往活动看,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幻想、思想活跃、勇于开创的有志青年,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义愤填膺,挥笔创作了《国人速醒》、《1933》、《五三》、《无题》、《大家还不快醒吗》;面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军阀混战和腐败的官僚政府,他无情揭露,创作了《新年漫画》、《今日之内战》、《怎么瞧不见呢》《黑白》;面对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他充满同情,创作了《报考一名职员》、《都市之冬》、《民生》、《无衣无食腊月怎挨》;对社会上的一些其他问题,他同样十分关注,疾恶如仇,导人为善。    终结孙先生漫画创作生涯的是50年代初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孙先生因为创作《武训画传》受到株连。武训是一个乞丐,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也能有书读,他倾其所有,将乞讨来的钱全部用来办学校。孙先生深深被武训的所为以及他的这种精神感动,曾先后三次创作武训这个人物,可见他内心深处蕴藏着多么大的热量。但是一场无情的、毫无道理的批判,犹如一盆冰水灌顶,彻底浇灭了他满腔的激情!可以想见,他当时的那种无奈、委屈、痛苦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而这种难言的痛苦,我深信,是语言难以表达的。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也是永远无法体会得到的。或许是这场批判,让孙先生懂得了什么,他竟由此合弃了前半生所钟爱的漫画创作,转身投入到教师的行列,全身心地去教书育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这是不是他在以另一种方式去实现他的追求?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再一次毁灭了他的理想。孙先生可能万万想不到,他连一名“教书匠”都不能当了,而转瞬间竟成了“反革命分子”。当所有的一切都已绝望,老家院内的葡萄架便成了他最后的归宿。孙先生的一生实在令人同情,同时也让人心情沉痛,引人思考。孙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才华横溢,积极向上的热血青年,只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逐入另册。他的一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极左路线对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迫害,看到了当年文化政策所带来的恶果。读了他的一生,使人掩卷之余,总有一种更深邃的东西缠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酸甜苦辣,难以言语。    “我不识君妄作评”。拉拉杂杂的写了以上这些,略表我对孙之俊先生的景仰之情,或许也算是对先生的一点纪念吧。    常振国  华龄出版社社长,编审。中国出版社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P59-61

前言

这是一本纪念文集,是多位作者追忆自己曾接触过的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孙之俊先生。    作为他的女儿,我只与父亲共同生活了二十一年,今年是他诞辰105周年。二十一年近距离的生活留给我的是具体实在、鲜活生动的记忆;而四十五年阴阳两界渺渺茫茫的思念,却让我从历史的、社会的、客观的角度冷静地理解了他。这种理解是从他的画作和文章中得到的,特别是近些年对父亲漫画作品的梳理。    行为与艺术    我家的院子位于北京现在复兴门立交桥的东南,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位置。那里原有几条胡同:嘉祥里、坑(读“炕”)眼井儿、柳树井儿等等。柳树井丙5号,后来改为23号的院就是我的家。大约在1942年,父亲买了这里的四分空地,自己盖了这个院子,用母亲的话说,燕子啄泥般的搭了个窝。院子正南正北,四四方方,白墙青裙,朴素整洁。虽说是灰平台的屋顶,但因为屋顶四周高起的女儿墙和设计成陡砖的门窗上下沿,显得十分疏朗且有些洋气,所以我家的房契上写的是“西式灰平台”。因为只有北房和南房,院子显得很宽敞,东西两侧种了很多的树,有丁香、海棠、樱桃、山桃、枣树、桑树、柳树和槐树,再加上应时当令的花草,从春到秋花香不断,浓荫密布,十分惬意。蝴蝶、蜻蜓、萤火虫……给我们的院子平添了几分诗意和乐趣。条砖铺成的甬路组成了很大的一个“工”字,顺着南北墙沿儿将院内有土的部分分割成东西两块。铺甬路用的是极普通的灰条砖,但是因为父亲设计了非常有特色的几何纹样,所以显得很突出。记得小时候,大雨过后,我站在中间的甬路上,看着东西两边院内的积水,映着蓝天白云,纷纷过墙而来的蝴蝶,想起了杨柳青年画上的景致,不止一次地恳求父亲修两个小凉亭,仿佛我也可以走进画里似的。满足不了我的奢望,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只小乌龟,平日在罐里养着。只要一下雨,我就赶着它从院北头爬到院南头而且嘴里还喊着:“下雨喽,冒泡喽,王八戴个草帽喽!”反正乌龟和王八也差不太多……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温馨,整洁疏朗,凝聚着主人的心血,显示着他们对生活的态度。    了解父亲的人都知道,一丝不苟、干净利落是他一惯的作风,严格的唯美是他永远的追求。    有一年夏天,一阵暴风雨过后,院内靠东墙的一棵榆树倒了。雨刚停,父亲立刻拿着斧锯去收拾那棵树。我和小伙伴们也高高兴兴地跑过去帮忙。他让我们把带着许多叶子的枝子撇下来,收集到一块儿,拽到院外垃圾站去。刚刚下过雨的院子,凉爽清新,几只蜻蜒飞来飞去,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在夕阳下闪着水光。我们一趟趟连说带笑地把碎枝子拖到院外,因为叶子很湿,枝枝杈杈的,刮蹭得脸上身上都是水,有的树叶还贴到脸上、胳膊上,但是我们干得特别起劲,还互相取笑着。此时我突然发现,父亲已经连砍带锯地把大榆树截成了大大小小的十多段。我好奇的问他干什么?他一边干着一边跟我说,“你看着啊,我给你搭个俄罗斯式的篱笆!”    俄罗斯式的篱笆什么样子啊?我期待着。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在院里干上了。他用截成两段的一米多长的粗树干一根顶住南边院墙,一根顶在影壁墙的东边,斜插着。两根主干固定到两墙之后,又挑了一根最长的大树枝固定在上面,成为篱笆墙的上沿儿,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再用铅丝给牢稳,大大小小的枝杈被他错落有致地编插在这几根主干之间,一个颇具风格的篱笆墙就初见模样了。此时影壁的东头和南墙之间被封闭了,我们觉得很新鲜,跑来跑去地从缝隙中互相扒望。因为这些枝干都没有经过加工,保留着它们歪歪斜斜的基本形态,再加上粗糙的榆树皮斑驳肌理,真是别有一番沧桑的情调,非常像电影《静静的顿河》镜头中表现的那种感觉。见景生情,我觉得自己也进入了俄罗斯电影的情境,顿时平添了许多联想:歌曲的旋律,集体农庄的场景,乡村女教师……童话和苏联小说中的人物:娜达莎、卡秋莎……涌现在眼前,兴奋不已。事后,我找出一件当时流行的苏式背带裙,还特地找了个小草帽戴上,拍了一张我想像的俄罗斯童话中的小姑娘的照片……    ……    在这本文集中有印尼归国华侨女八中时的同班同学陈春卿的文章,有赵洁、郑秀岩等老同学的文章,都表达出对我父母亲的深情。特别是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特级教师孙蒲远,她不止一次的对我说,“刚一听到孙先生的遭遇怎么也不相信,看到大街上走的有些像孙先生的人就会追上去看一看是不是他,难道真的就永远见不到了吗……”我看着她满含眼泪的双眼……    看看文集中这些普通的善良的老朋友、老学生的文章就能知道,他们是以多么真诚,多么朴素的爱去回报那远去的孙老师,孙先生……多么淳朴的人们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国力增强,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人文方面,在加强凝聚力方面,在反腐倡廉方面,在和谐发展方面,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诸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做为我,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并且做过多年教师的人来说,我是多么真诚地期盼着,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在一种博爱与仁爱的环境中,丢弃沉重的负荷,找回那快乐的青少年生活,特别是不必去应试什么,而恢复天然的,纯真的心态健康地成长啊!    我想一本能真诚地记录人们亲身感受的真实文字是一定能传世的。

后记

这本纪念文集终于出版了!可能许多篇文章的作者,或以为无望,或已不耐烦了。确实从2007年末筹集至今,过去了五个年头,时间太长了,真抱歉!做为孙之俊先生的女儿,在此我由衷地感谢所有的参与者和协助过我的人!    2007年12月2日—9日我们在太庙举办了《纪念孙之俊先生诞辰百周年作品回顾展》,当时我便与武冀平、冯大彪等先生商量出版一本纪念文集,把现场观众——绝大多数是孙先生的老友和学生的感受整理成书,留给后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从清末民初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过那么一批朝气蓬勃,颇有作为的中国知识分子,而孙之俊先生是他们中间的一个;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孙先生的学生们——生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直到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几代人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这本书里能够得到真实的展现。这个想法实现了。    真实,是这本书具有历史价值和生命力的原因。因为所有的作者都不是在吹捧一位当下大红大紫或者已经镌刻青史的“名人”。他们描述的完全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的感受。。无论是对几十年前生活的回味,还是在刚刚看过孙先生作品后的惊讶,都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而在这种真情实感的追述中,没有套话,没有假话,没有恭维之词,只有客观,只有坦诚,只有真情。    近百年的历史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多变的一段,不仅“文化革命”是“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也是“绝无仅有”的。既便是罗贯中在世,也很难编纂出一本类似《三国演义》的巨著来描述,因为它很难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几个字来概括和体现。从慈禧、光绪到孙中山、袁世凯、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共合作以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如果一定要描述这百年来的悲壮与辉煌,我想是否应该归为:“进而又退,退而又进”呢?!    孙之俊先生生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直到1966年。他的漫画创作(1927年—1949年)长达二十二年;他的连环画创作(1936年—1966年)长达三十年。漫画表达了他个人对社会、人生、国事、家事的看法和认识;而连环画则必须按照文稿来创作,因此一方面表达了他的个人观点,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倾向,比如五十年代的前苏联故事的大量创作和出版发行——那正是中苏友好的时代。    孙先生的速写本因为借给了学生董晓山才幸存下来,那张张画面都成为孙先生情感和绘画功力的展示,至今这个本子成为他所有写生稿的唯一记录了。    孙先生的几幅水彩画也是老友,老学生回赠的,虽然少得可怜,但是精彩的让人过目不忘……    周恩来总理在组织老一辈政协委员写回忆录时曾提出“三亲”的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闻”。文集作者中的张启仁、丁冷、孙静、于东海、阎少青、穆家麒都符合“三亲”的要求,至于姜化善,作为出生于1940年的姜震瀛先生之子,也是“亲闻”与“亲见”的小小旁观者,因为当时他已六七岁了。    遗憾的是于东海、阎少青先生过世较早。我请他们写回忆文章时是八十年代初,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认识和评价还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更何况二位当时也是刚刚从外地返京,落实政策不久,惊魂未定之际。看他们的行文仿佛依然在写“文革”中的证明或交代材料。只有穆家麒先生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从容淡定中写完了他的《画缘琴梦录》。从我节选出来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平静的心态。虽然在做地下工作这一段中,穆先生只是“下线”之一,但他回忆得却最具体、细致。    我的姨姨丁冷和大姐孙静是对我父亲孙之俊影响很大的人。如果没有1942年丁冷被派遣人北平,父亲没有机会参加到中共领导的地下工作的队伍中,也就没有机会为抗日战争做出贡献。以至到1945年他跟随丁冷到中共华北城工部见到刘仁同志后,倍受鼓舞,才有了三年解放战争时期所做的工作。做为艺术家,特别是漫画家,在孙之俊先生创作的《戏剧人生》和《老鼻烟壶》中我们会感到作者内心的愤懑和革命的激情。    张启仁先生的文章是对1937年7月3日一7日,由孙之俊等人发起的北平漫画展以及对孙先生的为人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和纪念,而这个展览一定会永标漫画史。    历史,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走出来的;也是由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和生活中的每个人写出来的。记录,认识和评价中的偏颇、扭曲、争论、否定和批判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应当力求辩证的、全面的、客观、公允与平和地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事件,看待每一个人。    如果我们能在这飞扬浮躁的、光怪陆离的社会中,找到一块净土,抛弃那名利场上的喧啸,呼吸着没有被污染的空气,品饮着清凉的甘泉,认真而仔细地读着这本由86位作者写出来的文集,我想,它一定会有助于你认识昨天和今天,理解周边的人和事,了解前辈和清醒自己。因为只有静居于山林,看着几番凋落的红叶,举家食粥的曹雪芹,才能写出他红楼大梦,这就是我在编辑这本书时的体会。    最后我要说明几点的是:    1.在各位作者的文章中特别是老学生的文章中多次对孙先生的外貌进行了描述,重复较多,因此我们进行了部分删节,在此向各位表示歉意。对雷同的文章题目,我们也进行了调整。    2.对各位文章中所提到的孙之俊先生的漫画部分,能随文章排版的尽量排入文中,多人提到的作品,我们按照其发表的时间顺序另行排列,这样做虽然使读者会感到一些不便,但避免了一幅作品重复出现的问题。    3.注明武冀平先生撰文之外的说明文字均由我撰写,如有不妥,由我负责。    4.孙之俊先生的链接资料较多,我们仅选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部分,供大家参考。    最后请让我再一次向每位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特别感谢武冀平、冯大彪、沈念乐等先生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苑出版社对我的理解,实现了我和所有作者的心愿。    孙燕华    2012年11月

内容概要

孙燕华,1945年出生,孙之俊先生之女,李苦禅先生儿媳。自小深受父母影响,酷爱文学、艺术,勤奋好学,虽经坎坷而励志不辍。主编书籍,策划展览,组织教学,参与拍摄多部电视纪录片,为近年来十分活跃的文化人。现担任: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中国教育电视台书画艺术顾问、北京曲艺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老合研究会顾问、李苦禅纪念馆馆长助理。    主编了《李苦禅纪念文集》、《孙之俊漫画集》、《思想·手迹·足迹》、《骆驼祥子画传——老合名著的形象解读》、《武训画传合集》等书。拍摄了《爱国艺术家——苦禅大师》、《胡同古韵》(13集)、《华君武与漫画》、《版画家彦涵》、《侯一民与邓澍》、《古建卫士》等电视片。

书籍目录

为了记住的纪念(代前言)学者篇·评  引诗  一棵被砍倒的大树——记孙之俊和他的漫画  还历史之公道——《孙之俊漫画全集》出版感言  《中国漫画史话》(节选)  忆七七前夕北平的一次漫画展  读孙之俊先生漫画——一位漫画家的百年波澜  漫画先驱孙之俊  起于北平的漫画先驱——纪念孙之俊先生诞辰100周年  漫画前辈孙之俊  读孙之俊先生漫画  我不识君妄作评  魂兮归来  《思想·手迹·足迹》为我们留下的启示  是是非非说武训  画家笔下的游记——读漫画家孙之俊《紫荆关游记》亲故篇·忆  引诗  我在做地下工作时的战斗生活(摘选)  初进北平  忆孙之俊先生  为了明天,我们也说几句  画缘琴梦录(节选)  忆孙兄  怀念我的孙舅舅  大伯父的几件小事  我的生命是为了导人向善  孙伯父百年诞辰祭  大爱无言——忆孙伯母丁阶青  心包太虚——忆塑造我人格的孙大妈(丁阶青)  怀念孙伯伯  找回失去的记忆  一张珍藏四十多年的相片  孙老师的二三事  孙之俊,一棵被砍倒的大树学子篇·赞  引诗  北有孙之俊  怀念之俊师  缅怀恩师——孙之俊先生  恩师孙之俊先生与《骆驼祥子画传》  一份童心忆恩师  优秀的老师影响学生一生  和孙之俊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影响至深的老师  教泽宏深音容永存——记美术教育家孙信老师二三事  四姐妹漫话孙信教音乐  终生最难忘的一次谈话  大师小事  师道匠心  不应被时代遗忘的画家  执教遗珍——董晓山忆往  跟随老师学画的日子  我崇敬的老师孙信  恩师孙信  难忘那已逝的往事  教我如何不想他——孙老师  一件小事——怀念孙信先生  导人为善的好老师——忆孙信先生  悼恩师循遗教  一方白手帕飘舞几十年  老师是我的榜样  老师伴奏我唱坠子  远方的思念  师生铸深情艺坛苦耘耕——画家孟庆堂谈受业孙之俊的艺术之路  为我改诗的孙老师  角儿就是角儿  沉甸甸的光辉  孙先生永远活在我心中  从看小人书知道了孙老师  追念我的美术老师  本该是愉悦的回忆、笑谈的往事  我心目中的孙老师  师之楷模  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深深的怀念  五十年前的一天下午3点20分  烛光永照——记恩师孙信  附:来信四封    难以忘怀的孙之俊先生    吾师孙信    难忘往事    远方来信孙之俊作品选  速写遗珍(摘选)  漫画回眸(摘选)    单幅漫画    连续漫画  色彩瞬间(仅存)    水彩作品  连环画缘(摘选)    连环画封面    执着画武训横招飞祸    钟情于京味三画“傻骆驼”  文如其人(摘选)  岁月影像  我的爸爸妈妈  难忘曾经有过的温馨  一生革命的丁冷姨  关心我的大姐和姐夫  纪念孙之俊先生诞辰百周年作品回顾展  往事并不如烟  前为古人后为来者  别无旁鹜继续前进附录  孙之俊先生简介  孙之俊先生年表  漫画作品一览表  旧文重刊    三十年代北京漫画界(节选)    现代艺术家孙之俊    现代艺人志——孙之俊后记

编辑推荐

《为了记住的纪念——孙之俊纪念文集》是多位作者追忆孙之俊先生(1907-1966)的纪念文集,全书以“学者篇;亲故篇;学子篇;附录”组成的纪念文集,文章虽长短不一,但内容翔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孙之俊先生的女儿孙燕华为本文作长文跋,更是感人至深。书后并附有孙之俊先生生平年表、主要漫画作品一览表。本书对于认识和了解我国现代漫画和连环画的先驱者之一的孙之俊先生提供了多角度材料,了解他的为人和艺术成就具有很大帮助。


 为了记住的纪念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