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世界甩在身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508611983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
页数:252页

章节摘录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王国前沿阵地的书。为了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我认为,最好的方法也许是向读者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不辞辛苦地去写这本书。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华尔街一样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硅谷使人们再次感到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因为硅谷是许多重大革新的策源地。时至1994年4月4日(美国网景公司成立的那一天),硅谷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众多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计算机企业的原发地。位于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使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就像特洛伊木马,藏匿于其中的高科技一瞬间便占领了所有市场,不管这些地方之前对高科技如何排斥。在许多地方,原先的格局被层出不穷的新公司。新技术和新组织形式所打破,华尔街便是如此。事先,没有人能想到有人会因为这场变革而身价倍增。在这方面,硅谷让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都相形见绌。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准确计算过硅谷到底创造了多少财富,也许是数千亿美元,甚至数万亿美元。总而言之,正如一名当地投资家所说的那样,硅谷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大量的合法财富”。硅谷创造的财富只是我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我确实认为(并不是为了写这本书才这么认为)在硅谷给人们带来的诸多财富中,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创新集中反映了美国人的思想内核。美利坚合众国占据了地球上一块非常奇特的地盘,在这块地盘上,新事物不断出现,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有能源,3有自由,3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硅谷之于美国,恰如美国之于世界。它不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般富有文化底蕴,但却如赌城拉斯韦加斯那样为美国所独有。它使我们区别于别人而成为自己。生活在硅谷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也颇有些与众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人和19世纪60年代的伦敦人。但是,这些人只有在硅谷,只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才能发迹,因为他们就是为这段历史而生的,他们天生便是打拼干经济王国前沿的斗土,而反过来,这段历史和这块前沿阵地也为他们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机遇。时势把他们打造成创造社会和技术变革的人,他们是新事物的创造者。奇怪的是,创造了这一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繁荣佳话之一的核心人物们却说不清楚自己从事的到底是一项什么事业。如果一个人要缔造一种新思想或者创造一项新技术,这一思想或技术能够使他致富,并能对整个产业界造成混乱,使寻常百姓惊讶地说“我的上帝,这全变了”,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便既不能被称为“科学”,也不能被严肃的思想家称为“思想”。如果不是他挣了大钱,他甚至连商人也算不上,至少不能被正统的商人们所认可。他可能会自称为“企业家”,但由于这一词语遭到了滥用,已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人们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名词为他和这项事业命名。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是我看到一个身家数十亿美元的人正试图填写一份很简单的调查表,而对于“职业”这一栏,他却不知如何填写,因为他的行当还没有名字。研究员?不,他始终下不了笔。尽管他的行当没有名字,但这的确是一种技术。一种思想和一种商业存在——“新新事物”!要说明什么是新新事物,比说明这一行当本身更难。它不一定是一项新发明,也不一定是一种新思想。新新事物是“一种随时都会引起市场热切关注的概念,人们对这一概念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但一旦接受,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新新事物的践行者从不遵循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既定思维和行事方式,而是上下求索,孜孜以求。要寻找新新事物,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或资金实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研究新新事物的过程会使人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个中滋味就在嘴边,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对大多数人来讲,在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往往会犒劳一下自己,瘫坐在椅子里,再也不去想那些恼人的事情。但是,探索新新事物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不会懒懒地坐在椅子里,他需要继续探索。他宁可选择终生与适度的自寻烦恼为伴,整日使自己保持一种对未来茫然与向往的状态。经济的发展颇有些讽刺意味,它每一次给人们带来的更高一级的享受,而这些享受都出自于那些不愿过多享受的人们之手。从一开始研究硅谷,我便知道,我需要理清一个过程:这么多令人艳羡不已的财富到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实际上,“这个星球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大量的合法财富”直接来自于新新事物。当你问:“整个经济是如何发展的?”你实际上是在问:“是谁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前进?”信不信由你,硅谷内外,总有人以探求新新事物为己任。他们也许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但他们却代表一种另类的力量,他们加速了这个社会的变化和革新。他们与硅谷的关系恰如硅谷和美国的关系,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幕后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本书中,我辗转迂回地描写了(这是我认为唯一可能的叙述方式)一个极有天赋。在某种程度上对硅谷和整个美国经济都起了推动作用的人物。为了写这本书,我不得不整日与他那些研究工作为伴。我希望你们也会对他的研究工作感兴趣。不管怎样,我希望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你们能够被一种充满悬念的感觉所主导。因为这个人物的创业历程不像仪仗队接受检阅时那样一板一眼,倒像是游击队搞零星伏击。资本主义的重大事件再也不会只在设施体面的办公室里面发生,它们可能会在看上去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生,比如说大西洋腹地的一艘船上。本书展示了主人公的冒险历程,1尽管他本人也许并不以为然。他的历险故事使人们不禁要问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仿佛在激励主人公继续探索下去),我无从知晓,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前言

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华尔街一样,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硅谷使人们再次感到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巅,因为硅谷是许多重大革新的策源地。时至1994年4月4日(美国网景公司成立的那一天),硅谷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众多高科技企业——特别是计算机企业的原发地。一时间,位于美国旧金山南部的硅谷使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就像特洛伊木马,藏匿于其中的高科技一瞬间便占领了所有市场,不管这些地方之前对高科技如何排斥。在许多地方,原先的格局被层出不穷的新公司、新技术和新组织形式所打破,华尔街便是如此。事先,没有人能想到有人会因为这场变革而身价倍增。在这方面,硅谷让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都相形见绌。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准确计算过硅谷到底创造了多少财富,也许是数千亿美元,甚至数万亿美元。总而言之,正如一名当地投资家所说的那样,硅谷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有史以来最大量的合法财富”。硅谷创造的财富只是我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我确实认为(并不是为了写这本书才这么认为)在硅谷给人们带来的诸多财富中,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创新集中反映了美国人的思想内核。美利坚合众国占据了地球上一块非常奇特的地盘,在这块地盘上,新事物不断出现,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有能源,有自由,人们的生活瞬息万变。硅谷之于美国,恰如美国之于世界。它不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般富有文化底蕴,但却如赌城拉斯韦加斯那样为美国所独有。它使我们区别于别人而成为自己。生活在硅谷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也颇有些与众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正如20世纪80年代的华尔街人和19世纪60年代的伦敦人。但是,这些人只有在硅谷,只有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才能发迹,因为他们就是为这段历史而生的,他们天生便是打拼于经济王国前沿的斗士;而反过来,这段历史和这块前沿阵地也为他们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机遇。时势把他们打造成创造社会和技术变革的人,他们是新事物的创造者。奇怪的是,创造了这一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繁荣佳话之一的核心人物们却说不清楚自己从事的到底是一项什么事业。如果一个人要缔造一种新思想或者创造一项新技术,这一思想或技术能够使他致富,并能对整个产业界造成混乱,使寻常百姓惊讶地说“我的上帝,这全变了”,那么他所从事的事业便既不能被称为“科学”,也不能被严肃的思想家称为“思想”。如果不是他挣了大钱,他甚至连商人也算不上,至少不能被正统的商人们所认可。他可能会自称为“企业家”,但由于这一词语遭到了滥用,已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人们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名词为他和这项事业命名。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是我看到一个身家数十亿美元的人正试图填写一份很简单的调查表,而对于“职业”这一栏,他却不知如何填写,因为他的行当还没有名字。研究员?不,他始终下不了笔。尽管他的行当没有名字,但这的确是一种技术、一种思想和一种商业存在——“新新事物”!要说明什么是新新事物,比说明这一行当本身更难。它不一定是一项新发明,也不一定是一种新思想。新新事物是“一种随时都会引起市场热切关注的概念,人们对这一概念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但一旦接受,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新新事物的践行者从不遵循这个社会中人们的既定思维和行事方式,而是上下求索,孜孜以求。要寻找新新事物,必须要有足够的技术或资金实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研究新新事物的过程会使人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个中滋味就在嘴边,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对大多数人来讲,在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往往会犒劳一下自己,瘫坐在椅子里,再也不去想那些恼人的事情。但是,探索新新事物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不会懒懒地坐在椅子里,他需要继续探索。他宁可选择终生与适度的自寻烦恼为伴,整日使自己保持一种对未来茫然与向往的状态。经济的发展颇有些讽刺意味,它每一次给人们带来的更高一级的享受,而这些享受都出自于那些不愿过多享受的人们之手。从一开始研究硅谷,我便知道,我需要理清一个过程:这么多令人艳羡不已的财富到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实际上,“这个星球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大量的合法财富”直接来自于新新事物。当你问:“整个经济是如何发展的?”你实际上是在问:“是谁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前进?”信不信由你,硅谷内外,总有人以探求新新事物为己任。他们也许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但他们却代表一种另类的力量,他们加速了这个社会的变化和革新。他们与硅谷的关系恰如硅谷和美国的关系,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幕后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本书中,我辗转迂回地描写了(这是我认为唯一可能的叙述方式)一个极有天赋、在某种程度上对硅谷和整个美国经济都起了推动作用的人物。为了写这本书,我不得不整日与他那些研究工作为伴。我希望你们也会对他的研究工作感兴趣。不管怎样,我希望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你们能够被一种充满悬念的感觉所主导。因为这个人物的创业历程不像仪仗队接受检阅时那样一板一眼,倒像是游击队搞零星伏击。资本主义的重大事件再也不会只在设施体面的办公室里面发生,它们可能会在看上去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生,比如说大西洋腹地的一艘船上。本书展示了主人公的冒险历程,尽管他本人也许并不以为然。他的历险故事使人们不禁要问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仿佛在激励主人公继续探索下去),我无从知晓,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部令人不忍释卷的书……刘易斯举重若轻,用诙谐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谜一样的硅谷和硅谷的创新精神。.一《纽约时报》刘易斯写出了迄今为止最鞭辟入里的作品。——《商业周刊》刘易斯是一名讲故事的天才。许多作家都追求把人物写活,但能望刘易斯项背者凤毛麟角。..——《财富》刘易斯是美国描写资本的桂冠诗人。他对生财之道的描写信手拈来,却无人能及。——《洛杉矶时报》相对于你能找到的其他资料,本书更能帮助你理解硅谷如何取代华尔街,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宠。...——《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内容概要

迈克尔·刘易斯,美国畅销书作家,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曾任所罗门兄弟公司债券交易员,曾为《纽约时报》撰稿,担任英国《观察者周刊》美国版编辑。其成名作《说谎者的扑克牌》与本书共同入选《福布斯》评选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刘易斯本人也被称为“美国描写资本的桂冠诗人”。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第一艘用计算机操纵的帆船第二章  特立独行的新秩序缔造者第三章  箱子里的商业秘史第四章  无组织的商业怪杰第五章  实现新新事物的时代功臣第六章  到哪里挣下一个10亿美元?第七章  向美国医疗卫生业开刀第八章  实现理念的国际纵队第九章  靠不住的“未来之家”第十章  当航海天才遇见计算机天才第十一章  互联网事业的“鸡”和“猪”第十二章  谁是新金融运动的领袖?第十三章  中断的资本主义食物链第十四章  网景与微软的反垄断之战第十五章  “太阳神”起航第十六章  在搏击中安全抵达第十七章  为梦想再次出发第十八章  巨富一族的myCFO第十九章  梦想开始的地方尾声致谢

编辑推荐

《将世界甩在身后》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福布斯》评选“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之一,美国《新闻周刊》年度最佳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作者经典力作,再现创意横行财富飚涨的硅谷沸腾年代。

作者简介

你可以把本书当小说来读,本书与《说谎者的扑克牌》同时荣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0部商业书籍”称号,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无愧于“美国描写资本的桂冠诗人”的赞誉,他在本书中的精彩描述令人叹为观止。
你也可以把本书当传记来读,传主吉姆·克拉克堪称硅谷最富盛名的商业怪杰。这位略带神经质的天才擅长于洞察未来世界的趋势,由此诞生的硅谷图形公司(SGI)、网景公司(Netscape)和永健公司(Healtheon)使其成为连续创建三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公司的第一人
你还可以把本书当史诗来读,作者用18个月的贴身采访,将目光聚焦于创意横行财富飙涨的硅谷沸腾年代,生动地再现了以互联网为首的新技术如何以席卷之势整合传统行业,重构社会格局的宏大图景。几年后,这股强劲的创造力已悄然移师中国……
无论哪一种读法,你都将看到一群深谙高科技之道,同时心怀冒险精神的开拓者以财富的名义啸聚硅谷,看到以新科技为特征的股市奇迹一个接一个地在他们手中诞生;看到他们马不停蹄地制造出第一台远程计算机、第一个大型医疗服务软件系统、第一艘由网络自动操控的游艇、第一个为富豪设计的私人财务管家项目,每一个项目的诞生都足以改变一个行业甚至整个世界的存在秩序。他们从不坐等成功的来临,而总是向世界抢夺证明自我的机会:他们从不愿停歇,总是不等欢呼声的到来便踏上新的征程。将他们推上商业巅峰的,是一种将世界甩在身后的时代精神。

图书封面


 将世界甩在身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积木.克拉克是一个不着边际的人,又是一位杰出的程序猿,他懂得忽悠以及运用资本,他的丰功伟绩使得硅谷犹如聚宝盆一样吸引了众多资金从而产生大量财富。在刘易斯的书中,他在科网泡沫前创造了SGI(跟乔布斯一样被踢走)、网景(坑爹公司最后被另一家坑爹公司AOL收购)、永健公司三家上市公司。积木.克拉克在硅谷如同先知一般的存在,人们相信他能看清未来的趋势。在微软崛起时,他就看到个人电脑的未来,无奈他已经被SGI夺权,没有人去听他进军个人电脑的启示。当SGI后知后觉时,积木却把SGI引入了类似电视机顶盒对于当时还为时尚早的项目,最后项目彻底失败,而积木早就转向创立网景公司去了。网景公司是积木对互联网即将兴旺的最佳赌注。从IPO到被AOL收购来看是成功的。但从生意来看是失败的,做浏览器生意到底要如何赚钱呢?网景公司没有找到答案,微软也没有。网景与微软最大的恩怨是在浏览器反垄断官司上,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微软成为众矢之的,如同国内互联网公司绕不过腾讯一样。谈到微软,就要谈到腾讯。微软成为互联网公敌是因为他要维护WIN帝国四处出击,腾讯也是如此。腾讯的存活也是很凑巧,依靠着移动QQ活了下来,然后从游戏和一些小玩意中壮大起来。腾讯在经营的过程中意识到,原来可以把IM做成一个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加载各种内容,一方面增加客户粘度,另一方面拓财路。假设网景没有IE的攻击,又该如何赚钱呢?浏览器是互联网的接口,这受制于人总是不好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GOOGLE要推出Chrome。掌握接口,或许可以提高内容的精彩程度。如果这个接口是唯一的,可称为收费公路,可惜要实现浏览器功能并不需要太高技术门槛,这决定了浏览器只能是系统组成部分。因为浏览器的技术门槛并不高,目前国内较大的互联网企业在激烈抢夺浏览器份额,都想掌握接口从而把用户流量导向门户从广告、游戏、网购等赚钱。做的比较迅猛的是360,凭借在杀毒软件的优势,用不太正派的手法推广。在细分行业遵循的是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而360不满足在杀毒领域的优势,努力打造平台。有不少公司的优势是建立在WIN平台之上,比如360,当PC开始萎缩时之前建立的优势就荡然无存。GOOGLE的先见之明是搞了个开源的android系统,可以在大部分的设备上依存,只要你去华强北就知道android的适用性,各种变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360再也不能用流氓手段植入,加上各种竞争只能从零开始。移动互联网才是一个开始……
  •     出身贫寒、叛逆、辍学……这些克拉克身上的标签都不是重点。重点是:通过工程师与金融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对比,再加上克拉克的个性特征,我们就可以看到克拉克为什么孜孜不倦地追求“新新事物”,并且最终反复成功——能连续创造3家市值超过10亿美金的公司可不是仅凭运气的。作为一名取得物理学硕士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的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克拉克发明了几何图形引擎,并由此成立了硅谷图形公司,但是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在一次次得到格伦·米勒这样的风险投资家们的帮助后,克拉克发现自己在公司中的财富却不断被稀释,就这样,硅谷图形公司逐渐被格伦·米勒和埃德·麦克科拉肯(米勒请来的公司首席执行官)之流掌握,克拉克逐渐发现当初自己的股份被贱卖、接着被剥夺公司的经营权、自己的“互动项目”又被人窃取……最后,正当公司的发展蒸蒸日上时,愤怒的克拉克却离开了他所创立的硅谷图形公司。这里,相对于金融家和经理人的精明狡诈或者圆滑世故(格伦·米勒和埃德·麦克科拉肯就是典型),我们可以看到像克拉克这样的工程师群体的一个明显特征:“天真”——至少刚开始是这样。从克拉克的伙伴——包括帕万·尼迦姆和吉图·考卢里这两位印裔工程师身上也可以看到这一群体的某些特征:非常聪明、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刻苦用心,对追求“新新事物”充满好奇并且不会轻易放弃,但是却比较内向(克拉克好像是个例外),而且容易刚愎自用——这当然就不利于处事为人,或者说圆滑世故了。但是,克拉克还有一些不同于帕万和吉图他们的个性:1.对“新新事物”疯狂地好奇:克拉克学直升机驾驶时,肆意拨动各种按钮进行观察测试——不看说明书,也不听教练的话,他真不怕坠毁吗?2.做事缺乏计划却充满创意和灵感:随便翻开一章,你都能看到克拉克的计划又变了——这好像是克拉克最独特的地方。当他的“互动电视”项目忽悠各大公司组织人力和财力争夺市场先机时,克拉克忙着开发网络浏览器去了。以至于帕万总结“不能看克拉克说什么,而要看他做什么。”另外,克拉克有关改革美国医疗体系的想法,也是在住院是想到的——我们现在管这叫“发现了用户的需求”。3.能保持一颗年轻的“童心”:如果不看这本书,我永远也猜不出来:克拉克急于让网景公司上市,是因为看上了一艘名叫“朱丽叶”的帆船——他想造一艘比“朱丽叶”更大,且由计算机控制的帆船(粗略估计,克拉克此时50岁)。而且,当得知别人的帆船桅杆比自己的更大时,他又打算增加桅杆高度。更戏剧性的是,克拉克花在公司上的精力也没有这艘帆船多——他经常为此通宵编程,还一度每个月赶往荷兰参与建造。最后,克拉克显然不是完美的,他的其他个性同样被作者刻画得非常鲜活:1.脾气暴躁:经常与人争吵。2.不擅长管理工作:克拉克自己好像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包括网景以后的公司他都没参与管理。3.不讲究穿着:已经是亿万富翁的克拉克进银行时的行头:马球衫、卡其裤、旧海员腰带、破球鞋(鞋外面还吊着“马飞仕图”的标签)——这好像是技术人员、尤其是卓越技术人员的共同特征,后来Facebook的创始人扎卡伯格在IPO路演时也穿着牛仔裤和运动衫。*像克拉克这样的人显然是不适合作为公司管理者的,通过克拉克等人为永健公司物色首席执行官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到,符合以下标准的人才适合作为高级经理人——虽然有些戏谑:“他们需要的这个人应当头发灰白,性情温和,且能够用专业的语言与大型医疗保健公司的老总们畅谈,这个人应当来自于美国主流大公司,只用出面几次,便可以扭转乾坤。”甚至,即便是物色这种作风严谨的经理人,也需要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说一套做一套的风险投资家们出马,克拉克这样的“大麻烦”一定会让他们唯恐避之不及。以上节选自:http://wuguoren.com/2012/11/28/%E3%80%90%E8%AF%BB%E4%B9%A6%E7%AC%94%E8%AE%B0%E3%80%91%E8%BF%BD%E9%80%90%E6%96%B0%E6%96%B0%E4%BA%8B%E7%89%A9%E7%9A%84%E7%A1%85%E8%B0%B7%E5%88%9B%E4%B8%9A%E8%80%85/
  •     《将世界甩在身后》是一个比较糟糕的书名。但除此之外,迈克尔·刘易斯的这本书,在故事的讲述上几乎完美无缺。    尽管其英文名为《The New New Thing》,似乎是一个类似于《世界是平的》之类的“新规则”书籍,但实际上是一本传记,赋予它重要性的是传主吉姆·克拉克。    选择性遗忘    即使是“故事大王”,面对吉姆·克拉克这样的描述对象,也会觉得有难度。这倒不是因为克拉克没有故事。恰恰相反,他一手创建硅谷图形公司(SGI)、网景(Netscape)、永健(Healtheon),使其成为连续创办三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第一人。    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讲,仅此就足够铺陈开来,罗列一堆诸如:“为什么是我坐在美元堆上”的理由。    问题是,克拉克是典型的选择性遗忘“患者”。问题还在于,一切他做过的事情,都很有可能成为他遗忘的对象,甚至包括他自己发明的几何引擎——硅谷图形公司的基础。    为了引发克拉克的回应,迈克尔·刘易斯不惜给他看描述施乐帕罗阿尔托(PARC)的《闪电商人》中关于硅谷革命的章节——这个章节中对克拉克评价很高,“克拉克的芯片出现之后,计算机图形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便跃上了一个台阶。轿车和飞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游艺场玩具和游戏的虚拟现实以及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笨重的恐龙等。”    “书名有些过头了,难道不是吗?《闪电商人》!”他鼻子里哼了一声,然后便回屋去找他要找的东西去了。    以中国人的传统眼光评价,克拉克没心没肺。而与他的选择性遗忘相适配的是,是他对摸索未来的执著。没心没肺加上执著,使得他在“琐事”(在克拉克的辞典中,除了眼前他所关心的某一件事情之外,其他都是琐事)上面几乎不花时间。    刘易斯在克拉克屋内一口纸箱子中发现了一张医院开出的数额不菲的账单,账单附着的一个纸条上写着“摩托车事故”。诊断结果为“内侧胫骨完全脱位”。在账单和诊断书的下面是一张克拉克写的草稿纸,日期就在摩托车事故后不久。这张纸上写着“远程计算机”。    有意义就是瞎折腾    写着“远程计算机”设想的纸条,挨着摩托车事故的诊断书,纸盒里的这一幕很像克拉克生活的写照。    与凌乱地浓缩了克拉克的近十年历史的纸盒相比,他对“成人玩具(别想歪哦)”的兴趣大得多——“玩具室”里可不止摩托车,还有飞机模型、直升飞机以及将近桅杆50米长的帆船。    单看这些玩物,克拉克的菜单似乎与其他炫目的硅谷富豪没什么不同,但比起后者多半拿来作为身份符号的动机,这个能玩到腿断的玩家异乎寻常。例如,他会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只为了帆船可以完全以电脑来控制。    如果克拉克的玩心仅限于此,那么他与周边——尤其是那些衣冠楚楚的经理人或风险投资商的关系会更好一些。比如,还呆在SGI的阶段,他注意到自己十几岁的女儿记不清SGI新聘任的CEO埃德·麦克科拉肯,总是叫成“埃德·麦克松饼”,这个当爹的“小孩”会买一块铭牌,打上“埃德·麦克松饼”,挂在CEO办公室门上,并把原来的铭牌换下。    好在克拉克的能力并不限于此,否则他只会是硅谷的一个笑话——尤其是在被排挤出自己一手创建的SGI之后。甚至,玩心还带给克拉克的一个无法预料的好处。多数发明者会对自己的成果与洞见执著万分,克拉克同样执著,但仅限于在他没发现下一个好玩的东西之前。一旦后者发生,他立刻转身,弃之如敝履。    以远程计算机为例。他在事故休养阶段产生的这个设想与时代华纳悄然合拍,由此带来了SGI与时代华纳的合作以及后者投入的大量金钱,但很快,他就转向了他认为更好玩的互联网。作为奖励这种洞见的奖品,他创造了网景。    硅谷新规则    从事后的追述来看,SGI毫无疑问是克拉克最宝贵的一段经验。这段经验教会他以远见驱动事态的发生。“计算机图形之于计算机,恰如视觉之于人类。”这一在当时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的说法已成为现在被普遍接受的观点。    SGI从设想到上市公司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让天才工程师帮他瞄准梦想靶心的两个准星:金钱和对远见的简约陈述。而涌入硅谷的聪明工程师,则使瞄准后的射击变得不再那么艰难。同时,他们的反应也成了克拉克反证自己的预见是否受欢迎的校准器。    “我不知道我周围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我自己首先意识到了。最好的证明便是:所有人都向我涌来,希望加盟我的项目。”正是这种辨识能力,使得克拉克有别于硅谷的其他先知,简而言之,更势利——主要是在对待风险投资商这种克拉克又爱又恨的群体上,更有煽动力——主要是针对他所珍爱的天才工程师。    “我谈了很多话题,他才搭理了其中的一个:一本我在几周前提到过的书——索尔斯坦·凡勃伦的《工程师和价格系统》”,即使贴身采访18个月,刘易斯还是无奈地发现,克拉克在不感兴趣的话题上,不会表示再轻微的礼节。    放荡不羁的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师凡勃伦如今因为“有闲阶级”、“炫耀性消费”这样的词汇被记住,但他的嗅觉远不止能闻出这些。早在1921年,凡勃伦便预言,未来的美国经济将由工程师统帅。“工程师将依靠其过人的知识从金融家和工业巨头的手中夺过统治权。”    显然,这种说法是克拉克有兴趣的。甚至,某种程度上他应该会认为,自己起到了很大的榜样作用。“其实,现在就是这样”,他说,“近在咫尺,硅谷。权力正在向工程师转移,是他们正在创立一个又一个的公司。”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sgi netscape 永健 克拉克的传记!
  •     五星给精神感召力
  •     在飞机上看的,十小时的飞机,刚好看完整整一本。
  •     passionate people with technique change the world
  •     The new new thing
  •     刘易斯最差的一本?
  •     要不是看在这厮出了说谎者的扑克牌和大空头,也不会尝试这本。中信也是拼命忽悠,唉~~
  •     硅谷的工程师们,取代硅谷和华尔街的金融家,用他们改变世界、追求新新事物的热情和行动,成为了这本书的主角。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怪才致富的精彩故事!
  •     有点意思~看来硅谷的叛逆者不只有乔布斯一个,吉姆·克拉克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应该是一个更好的代表
  •     核心内容是程序猿如何改变世界,程序猿的公司如何上市挣钱,不过也算是了解硅谷的一种方式吧
  •     当故事看看就好。
  •     关键词:吉姆·克拉克,从SGI到Healthon公司。冲着作者去的,写的还能看下去,不过当时的the new new thing已经成为硅谷的小小历史了……而且不是业内人士来写的话多少感觉有点只是讲故事。
  •     非常好非常非常非常好!
  •     勉强给4星,可能是由于年代原因,真的看不出此书怎么会成为Forbes最具影响力商业书籍
  •     芒格推荐的,似乎是为了证明新经济的不可预测性。
  •     吉姆。克拉克这类人与乔布斯同样,有且仅适合在美国生存,中国没办法让他活得这样精彩,至少现在不能。
  •     在以技术主主导的领域中,人是关键,英雄迟暮的时候,你要提前擦觉。
  •     上一本《说谎者的扑克牌》写八十年代华尔街,这一本写九十年代硅谷,同样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童话,刘易斯的文笔也真材实料,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没有扑克牌那本好看,拖拖拉拉看了很久才看完,也许是个人兴趣点的问题?真的是一看见IT术语就犯晕。。。
  •     感觉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硅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蠢蠢欲动的气息。
  •     写得蛮差的一本,和说谎者的扑克牌相比简直就是垃圾的书,还是耐着性子看完了。不过对于了解互联网带来的世界改变的角度看,其实还行。
  •     刘易斯太讨厌了,把悬念一直留到最后……克拉克不愧是超人呀
  •     不过还没看呢,打算假期好好看看
  •     除了书名翻得有点糟糕外,迈克尔 刘易斯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高超的讲故事水准,带我们回忆了互联网高峰期程序员以开拓者的名义创造财富的激情与疯狂。可惜的是,这本书预言的新秩序并没有完全变成事实。
  •     关于硅谷互联网的故事,这显然不是最激动人心的,更不是刘易斯写的最好的作品
  •     再次感受到了真正的硅谷创新者的魔力:revolutionary, engineer and influencer.
  •     只为作者个人发际主义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