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

出版社: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2-12-1
ISBN:9789860346312
作者:皮國立
页数:413页

内容概要

皮國立,1976年生於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組專任助理教授。出版過《醫通中西—唐宗海與近代中醫危機》、《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近代中醫的身體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等學術專書,另與其他學者合編有高中歷史、大學歷史經典閱讀等教科書。在研究論文、會議論文、書評的部分,主要著重於中國醫學史、疾病史和身體史的研究範疇,也喜歡寫一些特定的近代軍事和政治史,特別是和科技、醫學、衛生有關的主題,目前成果約30餘篇。作者並致力促成「史家」與「醫者」兩方,進行對話並尋求方法論上的匯通,期待未來能將內、外史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共創研究醫療史的新時代。
個人部落格:
(作者部落格-臺灣) 醫療史新時代(http://tw.myblog.yahoo.com/medicine-history/)
(副站-大陸) 醫學史新生命 (http://blog.sina.com.cn/u/1561517563)

书籍目录

推薦序:(依姓名筆劃順序)
呂芳上序、黃怡超序、張恒鴻序、張哲嘉序、劉士永序、蘇奕彰序
自 序:一位史學工作者生活與研究的自剖
總目錄
緒論:臺灣的中國醫療史之過往與傳承—從熱病史談新進路
第一節 書寫「無中生有」的中醫疾病
第二節 回顧的核心—臺灣的中國醫史之原始脈絡
第三節 史家的第一代新醫史之路
第四節 內、外史的距離
第五節 從熱病的近代轉型談起
第六節 新醫史的嘗試—「重層醫史」(The diversity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 視角的史學研究法
第二章 論爭前的和諧—近代中西醫知識中的「熱病」論述初探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中西醫初遇時的熱病容貌
第三節 中醫—熱感之外
第四節 身體的內與外—感受與致病
第五節 中西醫治療與預防之文化初遇
第六節 小結—似曾相識到貌合神離之前
第三章 民國中醫的外感熱病文獻—以傷寒、溫病書籍為中心的考察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古典醫學之緒餘
第三節 西方醫學的影響與「中醫傳染病學」漸趨成型
第四節 日本醫書的影響
第五節 古典醫學在民國復興的三條線索:寒溫融和、西醫與日本的影響
第六節 小結—「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 的熱病書籍
97
及其衍生之課題
第四章 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 以近代中國「傷寒」(Typhoid fever) 史為例的討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傷寒「西名漢譯」之源流
第三節 「傷寒」的中國醫學脈絡
第四節 另一種聲音—溫病學的脈絡
第五節 病名重釋或在中西論爭中消亡
第六節 中醫的新傷寒論述
第七節 小結—翻譯、詮釋與再生的中國醫史
第五章 菌在氣中─民國中醫對西方細菌論的吸收、排拒與匯通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西方細菌學的軌跡
第三節 中醫細菌新說之發韌
第四節 中國醫學的的回應—章太炎「據古釋菌」的例子
第五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一—對氣論的堅持
第六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二—觀察、實驗方法與治療學
第七節 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的思維
第八節 小結—具選擇性的細菌論述
第六章 新中醫的實踐與困境—惲鐵樵 (1878-1935) 談《傷寒論》與細菌學
第一節 棄文從醫的經過
第二節 惲鐵樵之歷史地位與本章問題意識
第三節 從古醫籍中尋求靈感—讀書與臨症的再定義
第四節 攘外必先安內—「葉派」流毒與學術反思
第五節 惲鐵樵對細菌學的認識與回應
第六節 對中西醫病名定義之討論
第七節 小結—民初中醫的困境
七章 氣與個人—中醫熱病學的身體、疾病與日常空間論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微生物的現代性與「個人」衛生之社會背景
第三節 細菌學之外:中醫視角下的外感熱病與「氣」的位置
第四節 側寫反細菌視角:中西醫匯通下的疾病觀
第五節 中醫的防病論述及日常生活的轉型
第六節 熱病的醫療空間、居處與日常生活
第七節 小結
第八章 調養、飲食與禁忌:古典理論在病患世界的轉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古典食物禁忌學說和熱病之關係
第三節 近代身體觀轉型之一例—氣與抵抗力
第四節 餓不死的傷寒
第五節 西方的營養、中國的禁忌
第六節 熱病後之「虛」與「復」
第七節 個人的衛生現代性誕生—氣、血、精身體觀的延續與轉化
第八節 小結
第九章 總結論
第一節 檢討:貢獻與侷限
第二節 西風又東風—傳統醫學視角的文化史
第三節 「重層醫史」視角下的醫療史與國史
附表 「民國時期中醫熱病學文獻編年類纂表」
附圖
徵引書目
中英文摘要

作者简介

一般人得了SARS、流行性感冒或法定傳染病,您敢去看中醫嗎?那些兇狠、來無影去無蹤的細菌、病毒,中醫們有辦法處理嗎?這不免讓人感到懷疑:也許中醫可以處理頭疼腦熱,但中藥可以殺死細菌嗎?也許,讀過這本書後,對上面這些問題,您會有全新的思考與不同於過往的見解。
從醫學史出發,本書帶領您穿梭時空,進入距今將近百年前的中國社會,重現一段中醫抗菌的奮鬥史。在中西醫衝突、論戰的民國時期,中醫是如何回應西方細菌學的衝擊?他們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和一步步佔據國家衛生主權的過程中,怎麼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來構築一套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藥可以發揮的空間。
作者不盲從西方理論,從傳統文化中構思,創造從「重層醫史」的視角出發的新研究。先鋪陳出中西醫論爭的時代氛圍,並細心地關照了近代中醫在古典文獻、日常生活養生抗病、醫者志業和中西疾病觀的對話等各方面的史實,展現了全面的視角。受現代醫學影響,傳統中醫雖仍為民眾信任,但其實有很多論述與臨床技術其實是處在一種「準失傳」的狀態,多數中醫不去重視,民眾也不知道傳統中醫有何更強的能耐,更別奢望國家科研資源的大量挹注,這一切遂使傳統醫學的理論、生生之技的運用範圍,愈形窄化、順時流失,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歷史學研究不能與現實生活脫節,作者透過醫史的研究,希望能喚醒中醫們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與自信,並期待更多民眾與知識分子(包括現代西醫與科學家)瞭解中醫文化之價值,走出百年來「廢中醫」的陰影,揚棄刻板的印象,也為自己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外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英文書介: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of Qi (pathogenic qi) and Bacteria-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o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daily life
Does anyone infected with SARS, influenza or statu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dare to attend the clin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deal with those vicious and invisible bacteria and viruses?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CM can kill bacteria or viruses. Perhaps this book can provide you with a brand new direction of think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perspectives for the aforementioned question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his book guides readers to explore and review the history of TCM’s fight against bacteria in Chinese society approximately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era of Republic of China when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was intense, how could TCM respond to the impact of western bacteriology and use its own knowledge system of heat diseases to develop a TCM-based concept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e author intends to awake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knowledge and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systems by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Moreover, the author also hopes that more people and intellectuals (including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nd scientists) can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TCM,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shadow of “useless TCM” for centuries, get rid of stereotypes and seek for a method to integrate various concept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mselves with another feasible technique and thinking in the aspects of disease treatment and daily health care.


 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作者博客摘来:http://pikuoli.pixnet.net/blog/category/3311177版主:最近,針對拙著,分別有兩篇書評被兩份有名的期刊收錄。在此感謝評論人給予我的指教,這是非常好的交流。高學弟甚至發訊息說他只是吹毛求疵,請勿見怪。我發信給學弟致謝,畢竟學術的書藉由書評來讓學界理解,本來就是很正向的事情,每一本著作都有優缺得失,透過讀者的評論,往往可以發現自己的盲點所在。另外要感謝李尚仁老師,他幫我找到願意寫書評的歐美學者,拓展了拙著在歐美學界的能見度,這是我感到非常開心的,也感謝尚仁老師一直幫忙。說來也很巧,正當新拙著被刊出書評的隔天,中華書局就致信詢問:您的書改得怎麼樣了?已經六個月沒聯繫啦,唉呀,真糟,之前修改了一半就停住了。這些事情一一浮現,或許就是要鼓勵我向前改進的契機吧。1.作者Daniel Asen, Jindai zhongyi de shentiguan yu sixiang zhuanxing: Tang Zonghai yu zhongxiyi huitong shidai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 [Views of the Body and Intellectu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ang Zonghai and the Era of Chinese-Western Medical Convergence] by Pi Kuo-Li 皮国立 (review)刊載於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ume 7, Number 4, 2013), pp. 637-640.2. 高愷謙,〈評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收入《新史學》第24卷第4期(2013),頁191-199。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对照老皮的博士论文,这本书还是有不少修订。真不容易。。我从中学到不少中医史的知识。近代中医的“重层医史”,需要对中医理论实践和西方医学史都有理解和训练。估计也只有老皮才能驾驭得了。
  •     jjj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