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丛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5706604
作者:张锐锋,刘宝华 主编
页数:246页

内容概要

梁静,曾在《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南方周末》、《社会学家茶座》、《黄河》、《黄河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尤侧重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和观察社会。

书籍目录

目录
总序 刘宝华
序一:张锐锋
序二:马明高
第一辑 文学批评•女性篇
似水年华中的不屈女性
大洋彼岸的哭泣——妓女《扶桑》
70后看60后
卢丽琳的《妇人》
私密、成长、不断找回自己的女性们
现代爱情模式下的女性生存言说
王秀琴——学会了像男人一样的思考,忘记了像女人一样的书写
人与妖,天地情,相携一念间——写给王芳
有一个女人叫班媞
从《红颜》到《长信宫词》
问题少女的爱情悲剧
李怡萍——小家璧玉式的渐次绽放
如果爱情可以变通
笛安的《西决》和青春文学
《东霓》,笛安与当代青春文学的共同成长
第二辑 文学批评•男性篇
菩提树下的精神乐果
《非诚勿扰》,爱情之花的传统再现
又一个世纪的《水浒》
《教授》与我们的时代
生命在人权面前的尊严
《小春秋》里的真智慧
李骏虎印象记
我看韩寒
第三辑 视觉艺术篇(影视、摄影、皮影)
难得聪明
《失踪女人》,弱势群体的集体咏叹
女人,宗族意识形态下的集体沉沦
另类尊严的女性
地下地上,两个调子
生存的真实中捡实真相
感恩让笑口常开
一只眼睛回首人生
阅读再阅读
我手摄我心
村庄一个遥远的记忆
第四辑 人生感悟篇
新世纪文学十年纵横谈座谈会上的一点想法
女性生存现状思考
痛悼李银河之闭嘴谢幕
女人,清明节为谁上坟
葬花吟,女人的归宿
关于好女人
男人的责任心
独自行走
瓦锥、尊严和女人
四世同堂
怀抱
牛肉拉面
情寄老人
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
与摄影人同行
我的文学梦
后记 活着

作者简介

《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为作者第一本作品集。该集选择性收入了作者发表过的批评类文章五十篇,共分四辑,文学批评•女性篇、男性篇、视觉艺术篇和人生感悟篇,内容涉及文学、影视、摄影等多个领域,尤侧重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和观察社会。
该作者创作特点是:“将创作和批评融为一炉,不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篇作品,近似于漫谈,却又充满了一种飞扬的理性(张锐锋语)”,“把客体跟她的主观感受融合为一……这种批评可以称为心理体验的批评……我隐约感到,在我们的批评王国里,可能会出现种心理体验的流派(董大中语)”。
该作者的独特性在于:“她是在用女性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来观照历史、社会和时代”,作品都是“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内在性’工作的不懈探索”(马明高语)”。作者身处北方小城,“用具有世界眼光的笔触抢滩到了世界文学的最前沿”(武凌霄语)。


 今文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贺梁静出世董大中梁静的名字我是第一次看到,它跟《交叉小径》联系在一起,一本新出版的书。随便挑了两篇来读,就形成了这个题目。再读几篇,验证我的看法,觉得可以成立。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新人。我不知道她以前写过什么。这一本,初以为散文,却不是散文,是批评。她把批评写成了散文,或者说,是用散文笔法写的批评。又没有通常批评那股指手画脚味道,甚至你不会感到作者是在批评,它是在你不经意间向你展开批评的翅膀的。当然,更没有我们在大半生所习惯的主题如何、人物怎样、情节何等样曲折等等那一套。她是在跟你谈话,说她的感受,说她心理活动的过程。无论千字文,也无论像谈《妇人》那样比较长的篇幅,都是这样。作者对她读过的东西,看过的东西,有自己的见解,有全面的把握,她把客体跟她的主观感受融合为一。然后坐下来,不慌不忙,像剥竹笋,又像数豆子,把她的感受一样一样悠悠道来。她不着重说你的作品,她着重说自己。我想,这种批评可以称为心理体验的批评。作者善于思考,又有女性的细腻,这两点使她的心理体验细致入微。作者的文字功力我想用好字形容, 已经相当成熟。最难得的, 是她不像留学生归来,把其他文字的一些语法特点, 比如形态变化等等,生硬地搬用而来,加到我们汉语身上,使汉浯受到严重污染,形成如瞿秋白等人早就指出的欧化,读起来别扭、难受,作者追求的文体风格跟她选择的批评方法相一致。有一页说到李敬泽:“这样的文字,最要紧的是读,是享受,是字里行间的轻松让你过瘾,读过就读过了,什么时候再翻起来,还会觉得很新鲜。”把这段话用在作者自己身上,我看也是适合的。我从九十年代后期起,逐渐远离当前的文学,读批评和读创作都是零敲碎打, 既不全面,又不系统。像这种写法, 也许已经很多,但在我, 在山西其他年轻批评家的文章中偶有见到,但不像读这本书感到新鲜。从这本书知道,李敬泽的文章就有相近似的风格。 可以说,这已是一股潮流, 是适应着时势的需要出现的。我既看到一个新人, 又看到一种新的方法。我隐约感到,在我们的批评王国里, 可能会出现一种心理体验的流派。三十多年前, 当人们大谈特谈“山药蛋派”的时候, 我发出了“流派作家大都是二流作家”的怪论,表达了我对提倡流派的某种保留。我确实不太热心在创作上提倡流派, 因为在我看来这容易使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为着加入流派而忽略了独创性的发挥。我以为,创作上的流派,采取自然主义为好, 出现了就承认,就研究, 而不需要鼓励,鼓励独创比鼓励流派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迫切性。在批评上,我是希望有流派出现的, 因为这象征着我们即使没有“百家”, 至少也是有“家”、有派的。一言以蔽之, 我的想法是, 创作上不鼓励流派, 容易形成“百花”,相反,批评上要出现“百家”, 却需要鼓励流派——一这里提到“双百”,可能不讨人喜欢,因为这两个字距离我们太遥远太遥远了。批评本来枯燥, 如果批评文章千篇一律,那人们谁还去读呢?提倡流派, 是使批评千篇一律得以改观的一条途径。八十年代后期,我曾设想推动从创作力构成上建立一个流派,不幸,那个时候我正酝酿研究课题转向,就把机会放过去了。现在读梁静这本书,好像见到一线希望,算旧事重提。这里说“出世”,犹言禾苗出土,它是不是能够长成一棵大树,还有许多因素,还要靠今后的努力。我以为,作者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评价标准。这一点,是任何批评家都不能不有的,也是从事批评工作之始就要解决的。只有这样,才容易把好秤砣,也能够前后如一,还不至于把批评家最可宝贵的判断词语轻易散发出去。同时要有一个好的参照体系,这个体系是世界性的, 不是一国性的,更不是地区性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分到合、 由疏到亲、 由远到近,最后实现大同的过程,建立统一的“世界文学”未必需要,但是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必将是世界性的,人们评价文学也必将运用世界性的眼光。只有把你所观照的作品放到全人类的文学星球上去看,才能看得准确。如果局限于一个地区,那就可能把核桃当足球踢。再就是夯实有关理论的基础。这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是一‘代人的事。 2013年4月17日,三闲居
  •     女性主义的讲述张锐锋以莫言的获奖为标志,世界开始将眼光投向中国,同时也用事实批驳了一些食古不化、沉溺于故纸堆的所谓专家学者的今不如昔的言论。他们缺少一个三维坐标系。或者缺少审美能力。不论他们拥有多少知识,都不能掩盖其判断力的缺乏和目光的短浅。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作家们视野更为宽阔,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化,思考的角度更多,更能触及我们自己的灵魂。然而,莫言的成功也许不能代表中国作家的成功,但至少说明,中国的文学创作拥有一个巨大的基座,正如雨果所说,只有阿尔卑斯山高大的群峰中才能产生勃朗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从古至今,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它们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上一世纪上半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开始改变,部分作家开始尝试脱离历史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叙事,并将文学的脚步一点点引回到个体。比如巴金的《家》,曹禺的戏剧《雷雨》以及萧红的《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就印证了这一点。不论人们如何解读,时代仅仅作为个体活动的背景而存在,文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讲述一个时代发生了什么,而是在一个时代的笼罩下,个体发生了怎样的微妙变化。它事实上将文学指向了心灵。中国集体主义的叙事传统,一直遮蔽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多少年来,我们更愿意将个体意义作为历史和社会的意义系统之中,很少将个体从集体生活中提取出来,作为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因而叙事中个人,不过沦为历史和社会的道具,仅仅作为一个宏大棋局中的一个棋子而出现和消亡,个体仅仅是历史必然性主宰之下的残酷的牺牲品,个体的角度始终在隐蔽的黑暗洞穴中,在阳光下的盛宴中缺席。也许,这是我们因为过分地热爱历史而带来的后果之一,也是我们过度强调集体意义必然出现的结局。梁静的作品集《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就要出版面世,希望我写一篇序言。以前,我曾读过她的许多作品,现在大多收入这部作品集中。梁静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家,她总是将创作和批评融为一炉,不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面上看,她所关注的是女作家的创作,关注当今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比如迪安、严歌苓等作家,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究隐藏于故事中的秘密,实质上,作家乃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探讨自己的内心生活。她的每一篇作品,近似于漫谈,却又充满了一种飞扬的理性。其中有作家自己的推理、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梁静看来,尽管从形式上观察,似乎社会生活中已经实现了两性的平等,但在一个男权主义的主流社会,这种平等表象恰好可能是对不平等的掩盖。这原因导致了女性生活中的焦虑,加深了现代女性的痛苦。她从别人的小说中毕竟读出了希望:“一种女性关于自身命运自我唤醒与自我掌控能力不断提升的希望之光在小说中隐隐显现,这希望是中国女性几代人努力实践争取女性自由与人权过程中所散发的自然之光,是与中国传统的两性文化决裂,全球性解放运动在中国遍播后共同作用而结出的果实,这希望尤其能在70后末期、80后作家的作品中不断看到,非常令人欣喜与为之激动”。作家还不断思考爱情以及其他关于两性的问题。可以说,她所谈论的问题是驳杂的,但是永远守护着一个女性主义的视角。每当话题触及到她所持久关注的女性问题时,作家就显露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锋芒和表达激情。我们可以从她激情奔放的语言旋律中,感受到她复杂的内心旅程,实际上,她已经将女性以及两性之间平等、尊严、爱情等问题,放置在一切问题之上。她或许认为,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通往我们心灵花园的秘密小径。
  •     大情怀:女性主义者的视界与精神——序梁静文集《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马明高一梁静,在整个山西的女青年作家中,也是有独特性的。梁静的独特性,在于不管是她写的小说散文,还是评论随笔,都始终贯注着一种强烈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意识。她是在用女性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来观照历史、社会与时代,直面自己的生活和全球化、商业化、一体化下所有男人和女人的生活,进而思考着“整个文明”对女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梁静很清醒地明白西蒙娜•波伏娃所说的一句话:“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波伏娃在她著名的《第二性》中,对这句话解释地更为透彻,“是整个文明决定了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所以,梁静才在《论卢丽琳的<妇人>》的结尾中说:“真正‘微笑着’的女性主义,是有着大情怀、大抱负、大胸襟的女性主义。”从这本《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所收录的五十多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梁静作为一个知性女人的视界,有文学批评篇、视觉艺术篇和人生感悟篇,可以看出梁静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大胸襟和大情怀。文学批评篇中既有女性篇,还有男性篇,像《现代爱情模式下的女性生存言说》、《女人,宗族意识形态下的集体沉沦》、《女性生存现状思考》、《秘密、成长,不断找回自己的女性们》和《似水年华中的不屈女性》,都是很优秀的文化批评文章,都是致力于理解人类“精神内在性”工作的不懈探索。二在中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英文“feminism”被翻译成了“女性主义”,更多强调的是女性的性别立场。在西方,这个英文词更多地被翻译成了“女权主义”,更多强调的是争取女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权力的一种思想。在给梁静的小说《末路天堂》写的评论《“女权主义”在消费时代的尴尬境遇》中,我写道:“我国的‘女权主义’中的‘权’,即非通常意识上的‘国家权力’、‘政治权力’,也非‘地方权力’、‘个人权力’之类的概念,它更多的含有控制、占有、支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等内容,即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工作权、参政权,在性关系、婚姻和生育上的自主权等等,”而不像西方的“女权主义”,强调得更多的是“面对根深蒂固的男性菲勒斯霸权”,“一种从根本上采取的‘颠覆’(男性中心)与‘重建’(以女性为中心的性政治)的激性性别政策”。但就是如此,“女权主义”这个词在中国推广不开,更多地还是使用“女性主义”这个词。这从梁静的这本书中好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出来。其实,英文“Power structure”,中文“权力结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英国汉学家艾华女士早在1992年就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任何男女在一起都会构成一个权力关系,任何一种权力关系都不会是真正平等的。”她还进一步透彻地论述道:“其实任何人在一起都有一定的权力关系,比如家长和孩子、丈夫和妻子等等,都构成权力关系。”在中国这个封建思想和专制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中,这种“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权力关系”不平等、“权力结构”不合理更为严重。就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女性依旧有很多基本人权还没有实现。就因为性别的不同,很多女孩生下来就被家里抛弃,或者在腹中就“被处理”,前者在落后的农村十分严重,后者在中小城市中的“知识青年”中十分流行;没有机会求学,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身体,性的特权主要掌握在男性手里,这在农村尤为突出;在就业、工作和晋升、以及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女性还都是次要的一性。甚至是国家工作人员,女性的工作权力由于国家的硬性规定还比男性少五年。就是在文化界和知识界中,充斥社会的大都是庞大的男性话语嘶耳震鸣的声音,女性的言说也很微弱,到处都是中国知识男性对女性理解的浅薄,对男性自己理解的浅薄。所以,在中国,做一个女人很难,做一个知识女性更难。因为知识女性比一般女人明白得多、清楚得也多,所以生存也更为艰难。正如王海鸰的长篇小说《大校的女儿》中的主人公韩琳所说:“我是女人,但首先是人,我首先要向这个世界证明的是我作为人的存在和价值。”梁静在对这部小说的评论中写道:“‘我’从根本上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因为‘我’愿‘以十倍出色的工作学习响应着’领导对自己的欣赏,这也许是很多女人初入社会抑或与生俱来的人性” ,“作家想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只有坚强自尊独立的女人才会深刻领悟的做人方式和标准、情感体悟与人生哲理,这种直言不讳的表达使人产生了共鸣。”梁静十分喜欢王海鸰、严歌苓、卢丽琳、 侯虹斌等作家的作品。这些女作家更多的是用女性主义的思想来观照女人的人生和命运,或是“对中国婚姻制度的反思、现状的焦虑和女性身处其中的身份的认定”,或者是“把眼光转向中国历史上的女人们”,“成为中国女人重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的开始。”梁静对山西女作家卢丽琳的《妇人》分析评论得很到位,这是她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评论中国女作家作品的系列文章中很重要的一篇。她认为,“卢丽琳是中国当代史上第一个以女性思想者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界的女性,是敢于直面复杂社会的具有深切良知的女作家和女思想家,她为迷茫中的中国女性擎起了一杆思想的大旗,不仅明确地表达了女性对整个人类社会存在诸多矛盾与危机的忧思,充分显示出女性作为知识分子同样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双肩担大义的品质特征,也指出了当代女性作为人的根本需要和精神上的迷茫与困惑所在。”梁静的追求与此也大抵相同。所以,我较长地引述了她的这段话。三“人在世间的惟一任务是忠实于自己。”这是茨维塔耶娃说的一句名言。我也一向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都是为别人活着,还要为自己而活着。因为一旦全都是为了别人而生活,那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将失去其根本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上,女人比男人的生存的确更难。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整个文明”,大都是男权社会所控制下生成的文化与文明。所以,要想做一个自尊独立的女人,最重要的首先要做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做一个“忠实于自己”的人难,做一个“忠实于自己”的女人更难。你除了具有独立尊严的生存环境,你还要有清醒、睿智与看透一切的豁达。除了这些还不够,你还必须具有刚强、坚韧与不屈的品格。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这个男权社会太恒久了,太强大了。倘若你的刚强、坚韧与不屈太过分或张扬了,人们就会说你是“女强人”。其实好多“女强人”的内心世界原来是温静和柔软的,但由于温柔地坚守的时间长了,挺不住而渐渐异化了,不由地形成了外在的“女强人”的形象和面貌。所以,还是西蒙娜•波伏娃说的深刻,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小女人”、“温柔女”不是“天生”的,是逐渐被这个社会“形成”的;“女强人”也同样如此,不是“天生”的,也是逐渐被这个强大的社会“形成”的。这就是我们从古至今所面对的“整个文明”的厉害。读梁静的这本《交叉小径:游走于蒙昧与清醒之间》,让我更强烈地意识到:生活的意义不是别人给你的,甚至不是爱情给予的。因为爱情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却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尤其是女人,更是如此。有自己生活意义的女人,不管什么年龄,有对生活朝气蓬勃的热爱,有快乐也有伤感、忧愁,还有不知老之将至的觉醒。这才是魅力人生的根本所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多地沉浸在爱情之中,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扩大,生活的意义更为丰富,便逐渐不把生活的意义放在别人身上,而是把意义放在自己的身上,这显得更为重要。有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也许是这个世界上不管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中,许多美丽女人之所以美丽的原因。再说具体些,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一个人,追求幸福与快乐,都是人的本能。本能,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超出了这根底线,人就不是人了。而追求幸福与快乐,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最不为人所知的本能。但人一但被某种思想和精神所控制和操纵,或者有所依附和服从,他或她的幸福快乐就肯定大打折扣。爱情的快乐、浪漫的快乐,父子之间的快乐,男女情侣之间的快乐,游戏的快乐,欲望的快乐或者暧昧的快乐,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情境与举动,一切都应该是轻松的、愉悦的、甚至是忘我的,而不是紧张的、有压力的、或者对抗的。一个男人走到一个女人面前,或者一个女人从一个男人身边擦肩而过,他们也许会不经意的相视一下,或者惊鸿一瞥,他们的心是很快发生了某种震颤。这都是自然而然的性情中的男人和女人。那种崇尚快乐而自由的本能是不会克制他们的真实感受的。他与她或许会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在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时空里,他走向她,她也走向她;或者各奔东西,没有情缘;或许他们共同沉默着;或许他们共同倾诉着;或许他们互相拒绝着……这都是不依附的、不被控制的、自然而然的简单的幸福与快乐。这就是人的追求幸福与快乐的本能,是人类最高贵的天性。它不仅仅体现在外在浅层次的欲望与爱情上,它更是应当体现在人类的德行上。因为,本能应当是人类天性中至高无上的力量,远远要比道德与文化的力量大得多。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人过四十岁之后,我们会逐步获得一种过去从没有过的信心。那就是对自己的判断,自己对人、对社会和对世界的判断力的相信。年龄和阅历会给我们许多观察世界和人生的角度和深度,会给我们许多判断事物与知识的经验和眼光。一个人到中年的人,如果还没有自己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大概也只能像德国诗人里尔克说的那样:“如果你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吧。”年龄和生命的历程也会让我们逐步懂得:人得为自己而生活,而不能为别人活。我们必须是自己生活的中心,你是你的中心,我是我的中心。丰富而复杂的人生还会让我们懂得:无论怎样爱另外的人,你都不得放弃你自己对生活的理想。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其实就是生命的不存在或者是被奴役的生命。当然,时间的力量也会让我们明白:自己是何等的微不足道!我的存在,我的生命,除了对我自己之外,对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比如我喜欢写作,但是自己的写作与别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写作的意义并不是要名扬天下或者千古不朽。写作是自己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是因为自己对世界好奇,忍不住想记录一下自己的思绪,想把自己写的东西发表出来或者放在网上,目的只有一个,在这个茫茫世界里寻求几个同声相应的朋友或知音。而从根本上说,自己的生命和写作并没有任何重要性。所以,我对那些口口声声要为历史和未来生活和写作的人感到不解。所以,我也深深地理解卡夫卡为什么临终前要求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烧掉。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当一回事。所以,人无论干什么,都千万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这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正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应该关注或关心的问题。其实,这些也都是人在社会和世界中所必须面对的日常而琐碎的生活。但只有关注和关心了这些问题,才能称得上是“有着大情怀、大抱负、大胸襟的女性主义”。除这些之外的所谓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都可能是些虚假的、学究式的“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其实,梁静对此正在从“蒙昧”中游出来,逐步向“清醒”走去。正如她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所说:“活着只为大地留一道划痕,填一坯养分,只为了生着笑,活得累”,“一切的功名利禄一切的尔虞我诈一切的荣华富贵一切的奋斗史苦难史都在虚无中崩溃了!我相信,就在此刻,开始思索于生之何求的困惑,肯定又一次袭击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经历都共同拥有远大抱负并执着于其中的男人和女人。”五梁静在《我的文学梦》中写道:“文学正在承受一种撕裂。这是我最为深切的感受”,“直到今天,继续在梦中游荡和文字纠缠的我偶尔环顾四周,才发现自己无意中已成了文学殿堂孤寂的留守者。”她还说:“我不喜欢‘坚持’和‘守卫’这些字眼,因为我没有坚持和守卫什么,我只是待在我喜欢待的地方,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把文学写作真的当成一种职业来看的话,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很可能是比较衰落的职业了吧。在这样一个人类精神客体化的时代,人们都渴求“物”及关心“物”,不再需要内在的精神生活,自然追求“精神内在性”的文学写作必然要面临空前的撕裂和荒芜。但梁静却认为文学的写作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乐趣,而且“开始慢慢寻找适合自己心情的表达”,“尤其是在经受了人生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之后,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的散文文体。虽然不过寥寥几篇小文章,但它总能将我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倾诉出来,同时获得的是一种内在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应该说,那是一种享受。”其实,幸福与快乐的核心和本质就是精神的自由和愉悦,就是心灵的敞开和充实。世界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娅•伍尔芙在评论普鲁斯特的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时说:“在她的这部小说中,每一条道路都毫无保留,毫无偏见地敞开着……,普鲁斯特的心灵,带着诗人的同情和科学家的超然姿态,向它有能力感觉到的一切事情敞开着大门。”(见《论小说与小说家》)她道出了文学写作创造性最根本的秘密,这就是心灵的开放程度决定了感受力和精神性的密度与广度。精神是什么?精神是自由,而不是自然。俄国文艺批评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在《神与人的生存辩证法》中说:“相对于自然界和历史世界而言,精神是革命的,它是从另外一个世界向这个此世的突破,它能够打破此世的强迫性的秩序……,精神不但是自由,而且还是意义。”进而他还指出:“获得精神性是对世界和社会环境的统治的摆脱,仿佛是本体向现象的突破。”梁静的写作也告诉我们:只有满足精神的欲求、探索精神的宇宙、坚持精神自由的写作,才是一种生命的享受,才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充实。梁静用她的这本文集,用她的写作实践在倡导和演绎着“微笑着的”的女性主义。她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写作对当代社会形成的各种对女性的功利偏颇提出异议,发出警告,并在阐述一种符合人性与自然的价值观,“探寻能够超越一时之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某种价值观”(哈里德•布鲁姆语)。我想,这也正是文学写作在这个功利时代不可替代的精神使命和乐观前途。2012年3月25日于孝义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