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4267670
作者:(英)V.S.奈保尔
页数:560页

内容概要

V.S.奈保尔(V.S.Naipaul)
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
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
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虚构与非虚构
第一章 孟买剧场
第二章 秘书身世——印度百年剪影
第三章 打破禁锢
第四章 小型战争
第五章 战役之后
第六章 势力终端
第七章 妇女时代
第八章 师尊之影
第九章 湖中之屋——重返印度
致谢

作者简介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三部,也是激情四射、饱含争议的V.S.奈保尔写印度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
V.S.奈保尔第三次来到印度。奈保尔以孟买为中心,近距离观察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城市与乡村、宗教与种姓、祭司与政客、作家与黑帮分子……这一次,激昂的笔锋让位于冷静的白描,率意评断让位于原味历史,奈保尔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不动声色的聆听者、旁观者,一个记录印度人心声的人,进而创作出这部朴素但异常深邃的“口述实录”。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奈保尔所有书中,赶脚这本上写得最绝望。中文所有奈保尔,赶脚这本翻得最有味道。看到出版社的人在宣传中总是说,奈保尔在这本书里已经不像年轻时不像前两部写印度时那么尖刻了,而是变的宽容了云云。尽管很多批评者也一遍一遍说,奈保尔的这次印度之行终于让读者见到了一次希望的光芒云云。总的原因不过是零星地看到了关于“叛变”的那几段话。切以为,那不应该是本书的核心与重点。本书的核心与重点,依然是关于印度的绝望。而且,这此的绝望,是奈保尔多次印度之行最绝望的文字。在奈保尔眼中,印度最令他绝望的有三:一是印度的信仰,印度人甚至觉得信仰可以当饭吃。(这一点,有信仰不错,但却将它当作真神,实在令人糁得慌。)二是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印度人感觉政治和经济是标,内心才是本,本就是安于贫穷,安于现状,安于一切的不变化,即不叛变。(私一句,这终会在有一天将印度毁了。看日本,看中国,有点破事经Z,%F一点,立刻就燃了,你就知道什么叫民族性。而印度,甚至比阿拉伯人还要散漫。)第三,就是这里的人经历了几个政府之后,依然还活着回忆里。(这一点特别可怕。别太骂帝国主义纸老虎啥的,大英帝国的子民在二战即将结束还没结束时,就断然将积极抗战的丘吉尔撵下了台,你就知道这个民族已经是多么成熟。)在我眼里,这一本书是奈保尔写得最苦的一本书。前两本,因为他总发自己的脾气,以致总赶脚有些乱方寸,常常在小局上兜圈子,在小节上得得个没完。尤其是《受伤的文明》,我赶脚他多少还没有想清楚他来这趟想干什么。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写《受伤的文明》才写得比较短。这本书都是奈保尔采访别人,然后组合。尽管他采访的对象其实也是经过了他的仔细盘算计划,并不是随便从街道拉来一百个人采访。真从街道上找来一百个人,也许“叛变”会更加彻底。但,经过这些组合,政客,黑帮,宗教,种姓,作家,基本上涵盖了整个印度。(我多么希望里面有一个要饭的)写了这本厚书,也写尽了印度,于是奈保尔再也不想来这里了。他走了。近日在读奈保尔另一套游记《在信徒的过度》和《超越信仰》,越发赶脚他内心对印度的绝望和焦虑。以及伤感。
  •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四大古文明中,印度恒河文明是其中之一;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过,仅次于中国;印度是金砖四国之一,但经济的发展远不如中国那么引人瞩目;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现代化中不可回避的痛楚;印度电影工业的发展到是让人印象深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三傻》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印度的一个极好窗口。奈保尔的这部书,是他第三次访问印度后,记录的一个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印度。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黄道琳的翻译很好 读起来很顺畅
  •     2017年已读012#一月打卡书#: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第三部,依旧是那个不断崩塌与重建的印度,但与第一部《幽暗国度》中奈保尔的“在故乡的异乡人”视角、在不屑与嫌恶中又兼具温情脉脉,以及第二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通过历史素材重建印度精神不同,第三部中的奈保尔更像是一个在场的旁观者与局外人。关于持续的贫困、混乱与动荡,关于不同种姓、阶层、宗教、政党、社群的断裂与归属,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觉醒,基本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来表现,奈保尔像一个忠诚的聆听者与记录者,又常蕴含自己的观点于其中。那些哺育和支撑了不同族群文化的信仰、禁忌与狂飙突进,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各自作茧自缚坐困愁城的窘境。愤怒、反抗、一百万个小型叛变,而这是否会成为印度新生的又一个开端,还不得而知。
  •     和变化中的中国一样,印度也在接受新世界的挑战!
  •     对印度的历史文化并没有太深的了解,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阅读。
  •     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以及不同种姓间难以跨越的鸿沟,都说印度21世纪要崛起,我对此深表怀疑。
  •     通过在几个大城市采访各种信仰各种阶层的人从而描绘出一副大的印度群相,不像小说般曲折离奇,也没有游记的有趣,但是可读性很高。如果对印度种种感兴趣的话,这本书是个很好的途径。
  •     后面有些地方没看懂,我没有深入研究的心态!
  •     在出发前看完了这本书,真的是看到现在最深入印度各社群的好书,希望会对旅行有用。印度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     去了两次印度,外人总觉得这是个神奇的、开挂的国家,自己对这个国家也有些浅显的理解。这本书里的很多描述有和我当初一致的感受,也带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说实话,觉得电影西藏七年里那句“宗教是毒药”在一定程度上有其正确性,至少对于印度来说,这个国家现在需要的是大规模基建的开发、百姓的教育等,而不是虔诚的心。
  •     让人认识到印度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     在大段采访和描写之后,他时不时会给出自己的看法。有时会触及到自身,做出思考。时间总会让人平和,不那么如过往确信,虽然只有一点。
  •     需要这种接近于民族志雏形的形式,大量的异域叙述很迷人。奈保尔的书里最喜欢的。
  •     三部曲里面唯一觉得还不错的一部。作者采访了印度各个职业、社会阶级、宗教团体的人物,其中一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印度历史,每一个都体现了当时印度的社会进程。不过要真的吃透这本书,需要很了解印度历史(包括政治文化还有宗教,那些个伊斯兰印度锡克耆那教教派真是confusing),我这种人还是不行
  •     16:看了三百多页最后还是弃书了,可能如我这般的小市民的着眼点不同吧,没有第一本那么提起我兴趣,所以只好弃书了。
  •     终于把艰涩的第二部读完了!第三部开始了!希望不要太难理解。
  •     看完觉得其实低等种姓的人过的也还好……
  •     奈保尔为何不先行反省自身的立场positionality,更为主动、自觉、真诚地褪去根源于西方主义-印度教中心的双重前见呢?离开了特立尼达的奈保尔,转身投入了多数族裔的暴政(对伊斯兰、非洲、锡克教等等的偏见),放弃了minor literature的规范理念,或许,正如他所坦白的,只有多数者的广阔天空(西方、印度)才是他翱翔的家园。悲哀!
  •     印度三部曲中最厚的一本,也是最厚重的一本,奈保尔不易读,但是读进去是极有思想共鸣的。
  •     这本书我几乎要读不下去,太零碎了,前前后后多少人物,一点联系也没有,也没有主线。作者年轻时写的第一部《幽暗国度》,那语言之辛辣,人物之鲜活生动,行走路线之明确,与本书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真是越老越没有才情~
  •     "残酷,没错,那是印度家庭生活的必然结局。家族提供了保护和归属,让人不会陷于空虚,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小国家,是个让人不太好受的地方,其中充满政治,充满憎恨、分分合合和道德指控。我在大部分童年时期所见识的就是这种家庭生活:这让我很早就了解世事之道,明白何为残酷。这让我——我猜想卡拉也是一样——渴望另一种生活,一种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孤独或不那么喧闹的生活。" 印度是作者的乡愁。纪录片一样的文字视角从多角度描述了印度,生活,宗教,家族。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人,构成了社会与国家。我在猜想古代与近代中国的繁荣与贫穷共存是怎样一种面貌时,常常会把印度今天的样子带入比较。
  •     诙谐的文字
  •     最好的一本。“我知我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喜欢啊这温柔的悲哀。奈保尔总是把自我藏得很好,露出来都是矛盾的部分,偶尔漏出那么一点点,残忍的情怀,或遗憾,当他把目光下垂,除却无法完整表达、也再捕捉不来的真理,就什么也不剩。 幽暗国度里他写:亲爱的斯宾塞,我们活着是为了死亡,崛起是为了陨落。 过了二十年竟然一如既往。而我就是喜欢这经过细密丈量、持久而永恒的倒退的浪潮。
  •     书中提到的“提箱仔”很有感触
  •     历史和现实并重,折射出印度社会混杂着宗教和政治的方方面面,读下来觉得欠缺完整感,似乎该去读印度史。
  •     如果能让印度发展出蜜蜂群体思维,他还能是“印度文明”吗
  •     这是很好的印度教科书。
  •     “印度最重要的,需要去深入接触理解而不是从外部旁观的,是那里的人。”
  •     略深奥
  •     印度各阶层、种族、职业的访谈史。
  •     诚实而认真,旁观又有情感,这大概是能做到最好的游记了。
  •     写印度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
  •     与其说想写印度史不如说是写印度人的历史。最早知道卢比上印有15种语言就感叹这民族成分的复杂,这本书很真实地描绘了这种种冲突,见到一个个和那些游记里不一样的不同阶层鲜活的印度人。另,人年岁越大果然越温和,奈保尔已经不是27年前那个愤世嫉俗的小伙子了。
  •     上一本完全由自身主观支撑 这一本个人色彩退得不见踪影 由各色的人物采访纪实组成。印度社会的光怪陆离超乎想象。好想看21世纪的印度社会类书啊 奈保尔能再出一本么
  •     终于把最后一部看完啦!终于涉及锡克教和穆斯林们了!
  •     三本中最细腻最采用旁观者的角度讲故事的一本。结尾处与巴特先生和亚齐兹的重逢非常令人动容。
  •     耐心诚挚的倾听、理解、纪实。了解一个文明(古老深沉的)这样才好……
  •     书很好,字太小!!
  •     读完奈保尔《印度三部曲》,文字和视角都令人惊喜。三本书,从嘲讽到观察到倾听,向我们拉开了一个内敛、消极、顽固、多元的古国逐渐开放变迁的过程。或不情不愿或随风而动或冲突裂变,它终将在震荡中找到新的平衡。大国复兴,大概如此。但既爱得深沉又看得锐利,也许只有血脉相通又文化相异才能做到吧。
  •     这部书可以看做记者奈保尔对于印度的采访集,记者的眼光代表着背后的文化对印度的看法。当然,我想印度的复杂也是这部书面目多元的原因。但很明显新闻速写是不会有太多深度的。不过奈保尔值得南方系所有记者学习。
  •     从第一部自我的感受~到第二部文学的审视~再到第三部人的具体描述~让人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反思的过程~这一部让我再度对政治制度和框架设计好奇起来~这对一个一听政治就头疼唯恐避之不及的选手~来说是蛮奇妙的阅读体验~
  •     印刷质量不是很好~时不时出现几页墨迹很淡~其次就是翻译吧~然后就如作者自己都说了不知道怎么写,为了写而写
  •     大部头啊,我竟然都看完了,有些地方看了不止一遍,因为看过了也没记住。大概只有印度人才肯这么用心地为印度挥洒墨水吧。总体印象:在印度,每个阶级都有每个阶级的难处。
  •     读这本书,一定要有十足的耐心!你要忍受作者跳跃的无边无际的段落。书中内容也异常繁杂,种姓,宗教,政治,经济等等无不涉足。文学修养尚未达到诺贝尔的层次,最后只好忍无可忍的速读完毕。此书对于我的帮助是,又增加了几个对印度感兴趣的的地方。
  •     叙事简洁,直入要义,了解印度市井生活,目睹其将巨变,多元社会、思想、诉求碰撞,孕育着激荡年代,一个不简单的、力量巨大的印度在浮现,值得关注和惧怕。词句、话题不流于浅面,比起《二手时间》好多了.......建议标成书年份或叙事年份,读者可准确把握印度国情,作者和出版商都缺这....奈保尔叙事后总很好地评议,不过缺了横向联系时代和国际环境,才使接近于社科的流行小说更有借鉴意义。。。停不住地往下看,了解印度,了解一个如同中国,曾经辉煌、领先的文明衰弱下去,并且终将复兴其哲学,诸多外族统治和殖民痕迹成为过往片段,印度一个重新崛起的民族,如同中国不可避免的复兴。中国将走在印度前面。然而,印度有其后发优势,那就是中国已经不再具备的人口红利,正是不久的将来印度将凭此崛起,
  •     2016.1 图书馆
  •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中信息量最庞杂的一部。用拼贴与堆砌勾勒出群像,在闪回和当下中呈现国度,如若对印度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种姓等没有一定了解的话,读起来是非常累的,反之,收获也是巨大的。
  •     宗教是不可磨灭的,挣脱宗教束缚也是很困难的。
  •     读到一半的某天看了印度的女儿,再捧起这本书就莫名满满负能量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