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和他的主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 雅克和他的主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2
ISBN:9787532730117
作者:[捷克] 米兰·昆德拉
页数:169页

荒诞的脉络

最近看书。因为网络的不便基本上就一直呆在图书馆。有很多大家都看的书已经烂到我都不忍去读。于是看到一直没人碰过的《雅克和他的主人》。米兰·昆德拉。冷静而清醒的目光,然后把小说把一切都当成笑话写到故事里。作为戏剧代表作到底又如何呢。说起来,也许就因为是代表作,我的感觉是超过了某些小说。原作据说是别人写的,他只是一种变奏。作为变奏,自然要求作者有极高的水平。一开场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雅克:我们从哪里来?(指身后)我们就从那边。雅克:我们到哪里去?(嘲笑地)你们知道你们往哪里去吗?所有人都不知道往哪里去。这个问题自然也是首尾呼应着。在剧本的最后,用一个玩笑般的真理回答了这一切。对于我这个文艺理论不好的人,看到的是很多好笑的荒诞。然而还是觉得,其实世界也是这样的。三个人他们那交叉的故事,构成那荒诞的命运的脉络。

人物的灵魂在哪里_灵魂不属于上帝

读书时想看昆德拉的书,终究都是翻了几页没有看成,这次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的是序言中的这段话:“陀斯妥耶夫斯基令我反感的东西,是他的书的气氛;一个什么都变成感情的世界,换句话说,一种感情被提升至价值和真理的位置”,这是我必须要弄明白的,什么是昆德拉的真理,还有这是一部三幕剧,出于对戏剧的偏好和对变奏概念的偏好,我相信好的变奏可以胜于原作,我读了这本书,结果却和我之前所预感的一样,有那么点糟糕,也恰好解释了我之前那些书没有读成的原因,我确实不是昆德拉的读者。故事本没有错,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哲理本没有错,即便是那个天上的人也依旧如故事所说的行使着他的权力,但这种抽丝剥茧,说的好听了,应该是抽筋扒皮所谓的变奏的做法,这种表达方式确实使一切都丧失了原有的意义,就像所有的哲学论题归终到最后都是关于“死亡”,人无非一死,难道哲学就丧失了其意义?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人人都超脱了去寻死,问题就在于我们本身就都是矛盾体,哲学辩来辩去所阐述的就是这些矛盾,这才是我们的人生,而不是有了个终极结果,我们就可以一路向前,走向结果了。在剧中,人物成为了真正的木偶和脸谱化的人,昆德拉在走一种文学的极简主义,莎士比亚那些大段大段的抒情诗显然都是啰嗦和唠叨,但极简主义用在表达人性的文学上似乎有些行不通,那只会使人物成为一种表征,而不是真正的人,有情感有血肉之躯的人。所谓人心是肉长的,只要你的心脏在跳动,那你就无法逃脱喜怒哀乐这些人本性的情感表达。人并非都如剧中所说如此简单地生活在这世上,一切都在周而复始地循环,不单故事在循环,历史在循环,但人在进化,我们也许进化了某方面的同时退化了某方面,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故事。人的灵魂,活着的驱动力,无非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对每个人公平,毫无权贵低贱之分,但有一件事是事实,我们都是造物主造物的产物,我们都是不同的,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和能力下构建了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的思想深度,情感波动,没有人能真正确定走进任何人的内心,我们只能说走近,所以对于陀翁笔下的角色,我们也只是信以为真他真正走进了那些角色的内心,而人性是想通的,所以我们从中产生了共鸣。还有共鸣的程度,我们仅非因为这个故事的共鸣而产生感动,冷眼旁观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但永远无法使人真正走入事物的核心。我们是高等动物,有思想的复杂性和情感的深度,以及生活的经历,这些取决了我们共鸣的程度。否则我们的阅读和审美将永远停留在童话和具象画阶段。哪些东西使我们大笑哪些使我们哭泣,哪些使我们想笑却笑不出,想哭却哭不出,那些内心的震撼绝非这样一部冷眼旁观的三幕剧所能给予我的。尤其是最后的向前走,一种看似看穿世态的消极的态度,并非是我们作为一个观众所需要的,并非所有故事都只是在告诉我们“生活在继续,苦难永无止境”。虽然陀翁的大多数故事也都在讲述一个故事,而且通常有令人伤感的结尾,也并没有指引什么方向,但重要的就是那种灵魂上的深度共鸣。其实在这世上我们有没有行路的方向并不重要,恰恰生命因为未知而精彩,也许前面有惊喜有彩蛋也有死路,我们从未因为终点是什么而放弃行走和欣赏旅途风景的权利,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不孤独,无论那是从现实中还是书中或是其他任何方面。而这部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生是无趣的没有方向而且是没有意义的,而将一切都表征化的后果就是将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而事实恰恰相反。正如雅克和他的主人无法分离是有其原因的,相反雅克和他的主人如果必须要分离也是有其原因的,上帝不做绝对的事情。而且上帝不会告诉你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如果昆德拉在这里假设了一个上帝的话,那他和陀翁的上帝即便是一个上帝,但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那种存在感是不同的,一个是存在的但存在地毫无意义,一个可以是不存在的但作为虚幻的存在可以给人带来信仰的意义。人总是在觉得犯错或是良心上过不去了才去寻求上帝,而事实说明人自身有那种犯错或渴望被救赎的意识,所以虽然他寻求的是上帝,救赎靠得是自己,他自己就是他自身的上帝,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是上帝,由信上帝本质上成为信自己而自己以为那是上帝的作用那是宗教的魔力。无论我们的人生在随波逐流中消逝还是在风口浪尖戏逐,我们作为和上帝同为人类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而存在。最后一篇作者按的结尾很有意思,但女人绝非善变,要变变的只是环境,在说女人善变的同时,请看看自己是否变了,若大家一起在变,那很好,如果你说你没变,那请回到你们曾经相遇的那个原点去证实一下,如果一切还都回得去。

打破界限的界线

读这个剧本,放任意识中跳跃昆德拉式的节律,体验一次一次打破陈规的惊喜。他打破了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的界线,使现代时的人物与回忆中的人物互通。他打破了局内人与局外人的界线,使戏剧中的人物与舞台下的观众互通。他打破了创作者与被创作者的界线,使剧本中的人物与虚构了他们的大师互通,也与我们观众互通。他打破界限的界线。……我不禁怀疑,今敏在《千年女优》中的表现手法借鉴了米兰昆德拉的混乱天才。我又不禁渴望,能找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把这部戏剧演绎一回。将来,一定会有机会的。

雅克和他的主人

很久以前看的书,想回想起一些内容,可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片段。有什么打动我呢?也许当时有吧。就像很多书一样,每次想起时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好像有什么留存在记忆中,但是总想不起清晰的面容。好吧,米兰昆德拉也不过如此。

关于昆德拉和《雅克》的一些废话

米兰·昆德拉,对于我来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书架第三层上那本静静躺着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老头儿的私人读本,意味着读它时的偷偷摸摸的刺激心跳。然而对于作者本人甚至是书本身,却没有了太深的印象。再之后,昆德拉似乎一夜间成了小资们的爱宠,或者说这个捷克人和他的书和小资这个名词一起家喻户晓了。身边的人好像都读他,连在图书馆擦身而过的人说的也是他。而他对我的仅有的神秘的吸引力也就自然消失了。在图书馆,总是对那套三联的书视而不见。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举动是不是也出于一种自我标榜。不过在书店,当我看到《雅克和他的主人》,看了昆德拉作为序言的关于变奏的理论,毫不犹豫就把它买了下来。有趣的是它是昆德拉唯一的一部剧本,而事实证明把它作为和昆德拉建立亲密关系的开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雅克和他的主人》,是一本不难读的书。剧本的故事很简单,可就是这样的简单却又让我陷入了迷茫,他要说的是什么,他要我们知道的又是什么?不能否认书中有很多值得深味的地方,那些借人物之口说的惊人之语,剧本本身意味明显的结构。但这样反而让我抓不住它的内核(发现自己一直该不过来给书找中心找主题的习惯)。昆德拉说这是一部向狄德罗向《宿命论者雅克》致敬,向变奏致敬的作品。我是不是也可以就简单的认为这就是他要说的。至于那些关于重复关于命运关于祖国的现实,似乎又可以成为一种背景装饰了。说了这么多,似乎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雅克和他的主人》是值得再读的书,甚至是可以一读再读的书。排除什么中心主题这些庸人自扰的东西,读它完全可以得到纯粹的阅读的快感,不纠结于它背后的东西,而仅仅专注它本身。

5.《雅克和他的主人》

这是昆德拉改写的一个剧本。差不多已经快半年没看剧本了,也差不多半年多没有登台表演了。当我再看他的剧本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一个好演员需要的是“内在”,而不是他的外表有多么“美丽”!曾有人劝小样我考“上戏”,当时我开玩笑地说“身材不好……”现在的我已经了解,没有文化沉淀的演员不可能成为好演员。或许他可以本色出演,那么将来呢?如果只为一个类似你自己的角色而成为演员,我宁愿不要……8.11.14晚修订于402(原文写于2005年4月9日)

向前走,别管是哪

这个世界,这个美丽有充满险恶的世界。有多少像雅克一样的宿命论者,如果命已有它描写好的蓝本,那我们那么拼命、挣扎,还有什么意义...或许,人本身就没有意义,只是一个过程,生是开始,死是结束。向前走,别管是哪。

雅克和他的主人

当然,这都是说《雅克和他的主人》不是改编;这是我自己的剧本,是我自己的“狄德罗”变奏,或者说,是我“向狄德罗致敬”,既然这个剧本是在一种钦佩之情中构思的。——一种变奏的导言当初看莎士比亚的时候其实就没什么感觉,同学跟我说,莎翁这家伙光用对话就把所有的一切给讲清楚了,是不是特牛逼,我却没有什么感觉。老实说,当时看好莎士比亚比较有名的八个剧编成的那本书以后,基本没什么感慨。对我而言,只是充实了点知识,知道哪些剧是讲什么的,和看世界名著普及读本没什么两样。感觉如果有机会看一下这东西演出来会是什么样就比较好。由此及彼地,《妄想照进现实》也想等看了电影才有所体会,而《雅克和他的主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它演出来是什么样子的了。此剧本由《宿命论者雅克》变奏而来,剧中雅克、他的主人,还有女店主讲述的故事出奇得相似,三个人甚至都可以各就其位地扮演他们3个人共同的故事,也不会有丝毫不同。所谓的变奏,似乎就是把一个故事换个角度,换些个人物,换点细节,颠来倒去地演绎。芭娜娜,看到的话,来解释下变奏如何。这是部米兰昆德拉像大师致敬的作品,就是我实在是看不太懂,没办法一起致敬了,再看些其他的吧。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8166902.html

【一些摘录】

【一种变奏的导言】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反感的东西,是他的书的气氛;一个什么都变成感情的世界;换句话说,一种感情被提升至价值和真理的位置。风景被成千上万辆坦克蹂躏,国家的前途几个世纪内受到损害,捷克的国务活动家被逮捕和流放,而占领军的军官却来做一番爱的表白。请听明白,他不是想表示他不同意占领,根本不是。他们跟他说的差不多一样:他们的态度并不是建立在一种强奸者的快乐之上,而是建立在另一种范型,即受伤的爱情之上:为什么这些捷克人(我们是那么爱他们!)不愿意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用跟我们一样的方式生活?多么遗憾,必须使用坦克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感觉对人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它一旦变成一种价值,一种真理的标准,就是可怕的了,例如成为一种行为的理由。最高贵的民族感情随时都可以证明最凶恶的暴行;胸膛里鼓荡着高昂的感情,一个人却打着爱的神圣旗号做着卑鄙之事。感觉上升至价值可以追溯到很远,也许是基督教与犹太教相分离的时期。圣奥古斯丁说:“爱上帝,做你想做的事。”这句有名的话是富于启示的:真理的标准就这样由外部转向了内部,即转向了主观的专断之中。爱的感觉(“爱上帝”——基督教的命令)之含混取代了律法(犹太教的命令)的明晰,变成了道德的非常模糊的标准。【雅克和他的主人】我们在地上遇到的善与恶都写在了天上。一个污点可以染黑整个一生。先生,除了我们的故事,人们还重写了其他很多东西。所有地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被重写成百上千次了,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实际上发生的事情。人类的历史反复被重写,人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了。没有比无用的真话更愚蠢的了。比如说,我们皆有一死。或者说,这个世界堕落了。好像我们不知道似的。您知道那些人,他们英雄般站在舞台上,大呼一 声:“这个世界堕落了!”观众鼓掌,但雅克感兴趣的不是这个,因为雅克比他们早两百年、四百年、八百年就知道了。当他们高呼世界堕落了的时候,他更喜欢虚构,为了他主人高兴。无论您往哪儿看,全都是前面,往前走啊。【关于变奏艺术的变奏】叙述者路德维克发现的,如果不是他的要求,也就是他追求独特性的欲望的虚幻性,还能是什么呢?在小说的结尾中,这种谦卑使他找到了农村的小乐队,,其全部艺术在于对民间的主题做出无休无止的变奏。【戏谑性改编】每一个读者都能立即发现,那里有一些在狄德罗笔下不可设想的句子;十八世纪是乐观主义的世纪,我的世纪已不再是了,我本人更不是乐观主义者,在我的笔下,主人与雅克忘乎所以地大讲特讲在启蒙时代难以想象的阴郁的荒唐话

没错

一口气把《雅克和他的主人》看完了。开始以为雅克是一个宠物的,呵呵。这是米兰 昆德拉的作品,是一个剧本式的小说,文字很少,全是对话形式。昆德拉对舞台的布置也提出了要求,不要任何布景和设施,哪怕是桌子椅子,也全都由演员自己搬上台。舞台的后部略高,代表过去;舞台的前部稍低,代表现在。倒是很有意思的,昆德拉说,希望人们更喜欢看他的剧本,而不是根据剧本的演出。不想对做品本身评价,况且我对剧本评价不来。里面有一个刀与鞘的故事,很有意思:刀会插入很多鞘,鞘会让很多刀插入。意味着男人和女人的性交,男人一生可以有很多女人,而女人一生也会有很多男人。演员只有几个,就在现在和过去之间穿插。最后都归于相似的结局:每一个花心的男人,都娶了自己的不爱的女人,而这个女人,怀了别人的孩子,而且生了下来。可是,文章里没有爱。有很多男人,对女人表示爱,可是,那些都不是爱。不怕男人看了不乐意,中年男人尤为卑琐。女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能够对她瞩目的男人也就越来越少,女人深怕自己会老去。那些男人示爱,会让女人感觉自己依然年轻,依然富有魅力。没有别的。因此,女人也是只爱自己。男人是视觉动物。什么内涵,只是男人接近你的借口,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他们希望自己是高等动物,而不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如此而已。可是,繁衍是人的本性,是这个物种能够存在下去的理由,有错吗?没有。

被昆德拉的戏剧所震撼

俄罗斯的永夜里,绝望的昆德拉终于在狄德罗的小说中找到了自由呼吸的空气,当昆德拉遭遇狄德罗,他的变奏让人创造了经典的新经典。很少读剧本,所以很难不被《雅克》震撼:简单的舞台布局,意蕴深刻的人物,精彩绝伦的对话,回忆与现场的自如衔接,性爱与人生这永恒的话题中体现着跨越世纪的思潮暗涌。《雅克》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昆德拉面对二十世纪之种种的深刻悲哀,却又通过人物啼笑皆非的艳情故事中表达出来,他的怀疑与焦虑藏在全剧的笑声背后。 正如昆德拉所言,他在追求“如此自由、如此不当回事”的语言与情境,他虚化了时代历史背景,将情节安置在一个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旅途之中,并赋予了人物大量自由的、性格鲜明的对白,又通过角色肆无忌惮的嘴巴追究起人生的严肃话题,宿命论的悲观通过雅克悲怆幽默的口吻质问着命运:我们所谓万能的上帝呀,他虚构了我们,可他究竟也只是个“拙劣的诗人”,因而我们被安置在这样一个拙劣的剧情之中,“只能向前走”,往任何一个方向走不都是前方吗?这些质问,正式昆德拉的质问,是他对所谓严肃社会的质问,对乐观主义的质问,于是他向狄德罗索要答案,给读者想像的空间去弥补小说错过的无限可能。《雅克》常读常新,也许再读一次时你又会为了原先某个不起眼的句子再度沉思,期盼着什么时候能看一场这剧……

我和我的K

最近又开始读昆德拉,小说和理论都搁到一边,看他唯一翻成了中文的剧本。香港作家李碧华谈张国荣,说他演戏不如周润发,是第二;唱歌不如谭咏麟,也是第二。品书的人聊米兰昆德拉,说他讲哲学输给尼采康德,向后排;论艺技输给卡夫卡博尔赫斯,算不得绝等。昆德拉在小资风行的今天成了这样一个存在:如果承认喜欢他,显得媚俗,如果否认喜欢他,又显得装逼。我想我还是得坦白,从15岁读他第一个短篇起,我就在陪他一起等诺贝尔文学奖了。诺贝尔想要奖励的一切,他都写过了,诺贝尔没想奖励的,终究也会被后人的爱与理解所奖励。一九八一年七月,昆德拉在巴黎这样写下他的忧伤:仆人和主人穿越了现代西方的整个历史。在布拉格,这个伟大告别的城市,我听见了他们远去的笑声。怀着爱和焦虑,我依恋这笑声,正如人们依恋脆弱的,要消失的事物一样,这些事物已被判决。

雅克和他的主人

kundera在书中的序--《一个变奏的序言中》说到了他对小说的一些看法,他推崇的是小说刚兴起时拉伯雷和塞万提斯那种小说,充满非严肃的精神,他更倾向于喜欢那种不严肃的不带审判意味的没有明确道德对错的小说,他说过"小说应该是道德审判被悬置的疆域"。这本书是对以上这些话很好的quan释.(quan字居然打不出来!)

《雅克和他的主人》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一出向狄德罗致敬的三幕剧,他称为对狄德罗的一种变奏。这是我认真看到第二本剧本——第一次献给《雷雨》了,还有一次不认真地看完了《垮掉的一代》,完全不敢说自己看过——我开始发现戏剧的精彩。剧本乱七八糟地讲了三个故事,最混乱的地方是第一幕第五场之后,有个提示:两场对话交叉进行。两个时空的故事拼接到了一起,既可以剥开也可以连起来。——但是我真的混乱了。 到第一幕第六场时,我读到了一些富有哲思的句子,雅克和他的主人开始讨论创造他们的大师,——他们知道自己在戏剧之中!我非常喜欢这一场,我读出了讽刺——“青年诗人总是成群结伙的。他们每年差不多增加四十万。这还是在法国。在文化不发达的国家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第二幕讲了德•拉•波默莱夫人的故事,我完全没有理清。全剧断断续续地讲了雅克的故事和主人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鲜明的对比。——精彩在于叙述者之间的互相打断,对话中套对话,这是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本来就有的特色,而狄德罗又是学习《项狄传》。——我由此想看《项狄传》。我也没有什么好多说,只是剧中主人与雅克的对话,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记下来:你认为人们相信重写我们的故事的人?他们不会去读“原作”,看看我们本来的面目吗?——先生,除了我们的故事,人们还重写了很多东西。所有地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被重写成百上千次了,从来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实际上发生的事。人类的历史反复被重写,人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了。

关于爱情,又不是爱情

因为是剧本,所以看不大出来文风和文采了。但是思想也太深了,总是曲曲折折让人看不明白,做了王八的人得到了想要的,让别人带绿帽子的,却终身孤单。这就是命运?谁胜谁负,的确难以道尽其中滋味!!!

梁文道谈《相遇》:昆德拉的小说 哲学大于政治

凤凰卫视8月27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既然昨天说到昆德拉,我们不妨今天继续接着介绍昆德拉的一本新著,这本新著其实新被引进大陆的就是我手上的这本《相遇》。那这个相遇呢,其实是他的一连串短篇的,当然还有长篇的评论文章,谈的是一些昆德拉觉得特别值得注意,或者他比较欣赏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这本集子为什么值得介绍呢?是因为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一套美学的观念,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确写得特别好。    说到米兰·昆德拉,我必须要忏悔一下。曾经有一段日子,我表示出对他一个鄙夷的态度,人家提到他,我说他怎么样,后来我回想是不是我真的不习惯他呢,其实不是。就是我们文化人里面,或者一些文艺青年呢,常常会有这种倾向,就是你刚开始发现一个东西没什么看,你觉得他很厉害,到处跟这个人说多牛多多厉害。等到大伙都爱看,他变成一个畅销作家,知名人物之后,你马上就鄙夷他,以显示自己的高级,跟别人的区别。    比如说在过去昆德拉刚刚开始红的时候,很多文人喜欢他。但是后来太多人喜欢他了,大家就说昆德拉算什么,雷蒙德·卡佛那才叫厉害,但是事实上这些都是完全不可比的作家,他们根本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上面写作是不同类型的。我们怎么能够这么去比较呢?通常我们在做一些文艺人物之中的这种判断,与其说是在这种判断这些被我们判断的作家、艺术家他真正的价值,倒不如说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利用他们,来展现自己独特的口味跟自己高人一等的事件而已。    好,废话少说,说回这本书。那么为什么我说这本《相遇》能够展示出他一套很独特的美学观念呢?比如说这里面他就提到他很喜欢英国已故逝的肖像画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个培根的画说起来也是相当的可怕。他画那些人物的肖像画总是扭曲的,嘴巴会尖叫的,那个画面相当恐怖。比如说他还有一个很有名的画,这个画画得是耶稣受难。一般来讲,耶稣受难,在欧洲的绘画史上面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这个景象里面的神学意蕴、宗教意蕴、哲学意蕴、政治意蕴,甚至历史意蕴,早就被无数的画家探索过。    可是昆德拉注意到培根他怎么来画耶稣受难,他说这个在过去集所有伦理宗教甚至西方历史余生的伟大主题,到了培根的作品,却转换为一个争议不断的生理性画面。这个画面是什么呢?培根自己的话讲我始终对于有关屠宰场和肉的画面很有感觉,对我来说这些画面和耶稣受难一切有紧密的关联。有些动物的摄影作品非常杰出,那是在它们被带出来宰杀的那一刻拍的,那死亡的气味。钉在十字架上面的耶稣,他居然拿来对照屠宰场和对动物的恐惧,这岂非亵渎神圣。   但这里面更重要的是什么,比如说我们如果把耶稣想象成一个人,一具身体,他吊在十字架上,那个状况岂不真的就像一头动物的肉身被悬吊在一些勾架上面一样吗?在这个状况底下,培根做了一个非常大胆非常冒犯的行为,但同时也是一个很本职的行为。就是把耶稣受难,他身上包裹的重重的意蕴全部剥离掉,剩下最核心的那个东西。这个恰恰也就是昆德拉小说常见一个手法。昆德拉一开始被人误会,好像是个东欧流亡意见分子作家,他非常反感这个身份,就在于因为他非常坚持的相信小说是什么?小说是对人类存在基本状况的探索,而所谓的政治背景只不过这个存在状况得以展现一个舞台罢了。 因此他就注意到怎么样写出各种各样的存在的最基础的状况,这是一种非常哲学性的探问,这才是小说甚至艺术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在政治上做出任何的主张。这里面比如说他又提到一位法国作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的一本书叫做《从一个城堡另一个城堡》,他就说到塞利纳在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狗的死亡。他说这个狗是孤苦伶仃的,在大雪之中到处游荡,那么最后倒地死亡,然后鼻子朝向它游荡的神灵,朝向它的来处,朝向它曾经受苦之地,确实如此。然后这个塞利纳他说我看过许多临终中的画面,这里那里各处,可是都远远不及这如此美丽,低调忠诚的画面,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毕竟人始终都在舞台上。    那么昆德拉就为这句话深深触动,他说对啊,我们死亡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排场,这个排场包括什么?包括了比如说英雄去世,牺牲了,大家要向他致敬,他对这点话非常的反感。为什么呢?他说到底致敬是什么意思呢?追忆、纪念,致上悲悯之意,是的,我明白,可是致敬,在一个疾病里面,在一个战争里面有什么要庆祝,要崇拜的东西吗,难道疾病是种攻击吗?事情就是这样。而塞利纳早已明白,妨碍人类临终的是排场。这句话就是说我们人类总是无法赤裸裸的面对死亡,面对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是因为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排场,很多的仪式,很多的东西,我就没办法面对它了。    昆德拉在这本书里面利用了,我觉得透过了不同的作家、作品去表述出他自己对于美学一个看法。有时候在这里面会重复相当多他以前说过的东西,比如说他注意到一点,我觉得相当有趣。他说现代伟大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里面几乎很多主角都是不生孩子的,从堂吉诃德一直到卡夫卡的美国好像都是这样,为什么呢?他就沿用他过去一个非常现象学的说法,现代将人变成唯一真正的主体,而小说是与现代一同诞生的。只有小说将个体完全隔离了,没有孩子的,因此他才是一切的中心。    但是他注意到一个另外,这段写得真好,那就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寂,注意力的中心不再是一个个个体,而是一整列的个体。这些个体每一个都是独特的,无法模仿的,可是这里面的角色是有小孩的。他们每一个却又是一道阳光隐在河面上稍纵即逝的粼粼波光,他们每一个都把未来对自己的以往带在身上,而且也都由此自觉,没有人从头到尾都留在小说的舞台上,而且每个人的名字都彼此相像。     出处2010年08月30日 凤凰网


 雅克和他的主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