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日记》书评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9
ISBN:9787801273710
作者:顾准
页数:442页

顾准日记_商城部分

商城部分——59年夏到60年初那是顾准第一次被打成右派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起始“饿殍遍野”“今天吃饱了”“我偷东西吃,我偷吃东西”……顾准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身处困境,每日为饥饿、肿病所威胁时,仍然不能停止思考关于自身价值的思考关于“改造结果”的思考关于制度的思考关于制度执行的思考关于目的与手段的思考甚至,在日记中提到:“救世主”懂得马尔萨斯之道,从而大跃进在三年之内可成这样的评论,在我今天看来,是多么的荒谬、残忍和灭绝人寰但是在他看来,则是对当时那荒诞现实的唯一解释。从某种程度上说,倒也make sense昨天夜深阅读的文字,让人心头一阵绞痛。“难道社会主义也是越到东方越野蛮?”“民主自由平等将代替现在的说谎,卖*……”我想,我有两点曾经错了1.78年以前的人们比现在幸福:原观点:78年以前中国很穷,但是人人都穷。不存在比较,就不懂得痛苦现观点:专制的社会,不管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封建专政,都存在权利的集中。有权利的集中,寻租就会发生。因此,不公是存在的。现在的不公是10亿与温饱的不公。当时的不公是生于死的不公(谁是马尔萨斯所谓的“剩余人口”?)我竟然幼稚的认为,10亿与温饱的差距大与生于死的差距。2.中国荒谬的历史始于文革原观点:文革之罪于四人帮先观点:始于更早

自己记日记的范本

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滚滚大浪中,力求内心与外在的平和。面对家庭的变故,子女的误解,内心的煎熬都在笔端。读到家庭,给我的教训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家放在身边。让你的爱人,你的未成年子女在一起,无论如何,一定要在一起。

谦谦君子?匹夫刁民?何者真何者假?

这本书确实写的很乱很杂。有的地方像流水帐,有的地方又如老愤青的絮语,有的地方又似深沉的智者思考着中国的未来。很难说哪个是顾准的本意。毕竟这不是一个为了发表而写下的文字,也不是一个給予外人欣赏的文学名著。这个只是日记。记录着一个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十年对于人生,对于日常的生活所见所思所想。中国的未来何在?神州大地合适才可以重现神武景气?大雾迷茫思破晓,鬼魅处处谋清明。这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人的复杂性和感情的驳杂在这篇日记中有着完美的体现。最让我动容的是顾准对于中国未来的思考——中国的未来必须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是中国社会崛起的动力。在那个全民狂欢的日子里想到这个人无疑是我们民族的智者。其次是顾准对于妻子的深情款款。“深夜中醒来,秀不再身旁,以往她总是我的知音且是唯一的知音”,“我从梦中醒来,才发现秀已经不再了”,“我伏在饭盆上终于止不住嚎啕大哭”。一往情深深几许,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不是《干校六记》,这是一个人的心路独白,他也难免气急败坏的时候,一个智者的深沉忧思,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深深怀念和歉疚,这是一个父亲的深深关心。顾准虽然自己称自己已近变成了一个经验主义者,已经学会了那些他深深讨厌的东西,但是他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本色——一个深深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他对自己的深深谴责就是那个时代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折射,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总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无物不可破,但是唯有理想主义者才有着自己坚守,自己的坚持。世界的本来想来还是经验主义者可以好好活着,但是理想主义者的光辉和伟大在于那跨越时代的交流和不朽。譬如读着这本日记你就宛如在顾准的思想海中随着他去经历那些事,那些人,或者低俗,或者卑贱,或者颐指气使,或者纸醉金迷,或者沉沦下僚,或者孤独死去。伟大的灵魂可以穿越时间的,或许这就是顾准。有时你相信未来么?是好是坏?比如你一觉醒来发现你爱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你会何如呢?一如顾准初闻噩耗的时候。那是怎样的心痛,那句我还要去食堂打饭吃,吃了一盆饭,包含着怎样的悲伤?我不知道。但是希望你也可以从那句话中看出人的力量——“我要好好活着。"《活着》的最后那头老牛的抬首望向夕阳,福贵的笑容,我总认为是对这个世界温暖的慰藉。希望你也可以得到这温暖的慰藉。毕竟这个世界已经够冷了,多点温暖总是好的。

顾准十年间的变化——心理创伤造成的认知崩溃

五十年代末的顾准,很敏锐的以人性标准观察周围的人。全不相信毛,称之为毛先生。六十年代末的顾准,已真正相信毛,相信体制的上层。虽然他的节操和抱负仍在,但他日记中所思考的几乎全是宏观问题,对个体的人的敏锐洞察大减。尽管他对个体的人的思考消失了,他对个体的人的同情却永远都在,他还是会记录谁病了,谁死了,谁的劳动量超过身体承受能力了。十年之间,经历怎样的身心折磨,使顾准发生如此剧变?一个仍然保持强烈智力追求、社会理想、人道关怀的最坚强的灵魂,在自己的日记里真正相信了体制上层和上层人物,相信了自己的罪恶——这暗示了他经历过非人的摧残,不断的精神折磨,才使他的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认同于洗脑的内容,失去了完整的自我认同。这个过程使我想起心理学中著名的监狱实验——环境角色怎样塑造人的心理。但顾准显然是在监狱实验中能保持清醒的人。监狱实验的强度其实很微弱,那毕竟是心理学实验。造成顾准转变的因素显然强烈和持久的多。我又想起了一位以色列女特工落入敌人之手时所经历的洗脑——由俄国专家用化学制剂干扰她的大脑反应。但这些都不如顾准所经历的摧残,他所经历的摧残超过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所承受的。在集中营里,正义与邪恶是分离的,迫害者和被害者是分离的。顾准所经历的洗脑更近似于宗教迫害。当一个人全部的社会关系都在孤立他的时候,当一个人坚持独立思考会伤害亲人的时候,他所受的摧残高于世界一切酷刑。当一个人所有的亲人和爱人都认同于加害者,而误解于这个人的时候,他就生活于楚门的世界——从心理学上说,他的认知崩溃了。顾准带着如此的心理和智力的创伤,仍然保持了人性和智力的追求。现在有人说顾准最后的著作水平有限。有没有人想过他的心理创伤对他的思考能力造成了怎样的破坏?如果五十年代末的顾准没有经过后来的创伤,他的思考会到达怎样的深度?

顾准日记

本书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记部分,另一就是序言、信件、附录部分。由于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个人日记,其内容多为每日生活经历及思考,读起来甚为轻松,而作者的日记内容又使得阅读过程不轻松,对恶劣生活细节的描述往往会与自己所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相联系,比如父辈们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经历以及一些历史资料(如香港中文大学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记述。部分摘抄:别了,劳动队这个Concentration camp;难道社会主义也是愈到东方愈野蛮吗?国庆建筑与哀鸿遍地同时并举,但人们对此联想不多;饥饿是可怕的!饥饿促使人相食、卖X、说谎、拍马、害人自肥。我要活下去…;力求在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上寻求自己灵魂的安宁;中国农民是容易满足的;群众不济事,决定领导可以胡作非为;高尔基区分了家雀与海燕…驯顺的家雀…海燕又怎么能是驯服的工具?若没有一定的宗教情绪,某些崇高的情绪,在知识水平低下的人们中间是不容易产生的;我是否变得卑鄙了?不,没有。当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的理想主义转变成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主义的立场。宣传与教育的力量…人们硬是说,相信丰收,又自觉节粮。

一个真实的顾准

这本《顾准日记》包含了三本日记:1959年10月至1960年1月下放河南商城监督劳动时的日记,简称“商城日记”;1969年10月至1971年9月下放河南息县学部五七干校的日记,简称息县日记;还有一本是顾准1972年10月到1974年10月在北京读书和生活的记录,简称北京日记。吴敬琏和李慎之的序言都很值的一读。本书的附录也很重要,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顾准这个人。商城日记历时最短,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围绕吃饱肚子问题,描述到了当时人们对饿死人已经“司空见惯”的触目惊心的惨状。这种环境当中,顾准也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并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 做一个历史观察家。他确实做到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天生的过人能力。他“思想的自由”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学历史方面积累之上的,例如:“我是否变的卑鄙了?我偷吃东西,我偷东西吃,我不如青年人有献身精神等等?不,没有。如法捷耶夫描写两个人在远东森林里打游击一样,我也后也要如实描写自己。(50年1月16日)”普通人,没有什么知识储备,想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保持独立的思考,是不可能的。互相揭发,互相批评,贫病交迫的情况下还要争取表现“积极”,争取“过关”,能有什么动力,能力去思考?真的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时代。用顾准的话说:真是活见鬼!人间何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商城日记12月22日中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个体制会自下而上地崩溃吗?”他的答案是,不会。理由很精彩,这里不过多摘录。还有诸如此的一些大胆发问和异常冷静的思考。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记在了日记中,是需要勇气的。想起冯骥才当年也只敢把一些想法记在纸片上,然后绞尽脑汁地到处藏匿。。。日记中夹杂着一些骂人的脏话。可见,没有谁能够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即使对外伪装的再好。这样的私人日记公开发表是否合适姑且不论,毕竟逝者已逝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绝对是顾准最真实的个人独白。其它一些著名的日记,如《曾国藩日记》,曾氏在世时就是公开在朋友圈传阅的(至少早期的那一部分是这样),里面虽然也有诚实的自我批判,但也不能跟顾准日记相比。离开商城,顾准展示了一种振奋人心的乐观精神:“到南口去也好,当资料员也好,总比在劳动队强。在劳动队的艰苦的日子里,凭站岗的时间写,凭田野休息的时候读,仅有的资料是人民日报,也不曾中断我的观察与研究,今后还有什么困难环境可以难倒我呢?”(59年12月30日)商城日记中的这种自信,狂傲之情,在息县日记中,已暗淡了很多。顾准将息县日记命名为“新生日记”,第一句话即是“决心转变立场,跟毛主席继续干一辈子”。颇有点让后来把顾准捧到很高的人失望和尴尬。这段时间他经历了妻子去世等重大打击,情感上常常有抑制不住的悲痛和自责。有人评论说,此时顾准“由于心理创伤造成了认知崩溃,思想已经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1971年元旦,他写到,“这是1971年元旦的21时,这一天已经过去了。老了,没有年轻时迎新的豪情和对未来的无穷希望了...”。读着有无限悲凉。尽管如此,息县日记中还是有很多对政治和经济问题深入的思考,较之商城日记,这里阐述的更为全面,具体。北京日记则是一个简单的读书记录,附了这段时间的一个完整书单。1972年回到北京后,肺病已经加剧,他在北京图书馆争分夺秒地查资料,做笔记,写出了《希腊城邦制度》笔记。笔记虽未来得及写完发表,这种精神也足以令人感动了,尤其在读了其胞弟陈敏子在附录中记录的种种情形之后。在他生命中最后的阶段,一些理解和钦佩他的人尽了最大的力量给予帮助和关心。他的一些兄妹甚至亲生子女,则采取了不闻不问,冷漠无情的态度。人说“夫妻本是同林鸟”,血缘关系很多时候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人与人之间,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才是深厚感情的基础。这样的感情是不分性别和年龄的。附录中的《送别》这一章附有张纯音女儿咪咪写给顾准的信,十分动人,也引人深思。摘录其中一段作为结尾:“… 东岳的月光下你告诉我要像小孩捡石子一样收集知识财富,从那时起我才下了活一生学一生的决心。你对我讲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目标,即使明知道这个目标是自欺欺人的,也要向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否则你生活就没有中心。在这一点上你就是这样做的,你对我起了以身作则的作用...”

赤子之心,冷眼旁观

顾准用马尔萨斯的剩余人口理论来解释不可思议的大跃进运动和三年大饥荒。用政治高压和洗脑的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商品率,消灭过剩人口,满足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无论政策的制定者出于什么原因开展大跃进,它在事实上却是导致了这样一个结局。如果这些理论是后来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给出其实并不足为奇。这个解释本身也远远说不上完善。顾准得出这些结论并对中国未来做出的预测,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在于他正身处其中,遭受繁重的劳动和无休止的屈辱,忍受长期的饥饿,艰难求生,每天目睹饿死人,甚至是全家灭绝的惨剧。能这般笔耕不辍,冷眼旁观是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不愿屈眉折腰的学者自然还是很多,崩溃绝望的更多,能如顾准这般“冷酷”的人太少太少了。“这个历史使命完成之时,新局面就要开始。新局面开始之后,或者我能再干些什么?新局面开始前,沉默自全,跟着走,记录历史,使这个时期的真相能为后世人所知,但绝不做纳吉,如此而已”这段话在我看来,这段话是顾准在那个艰难的时代的精神支柱,他断定这样的日子是暂时的,新局面会到来的,而这希望正是根植在其经济理论之上的。对于他的思考和日记,他怀有一种使命感,一种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背后是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赤子之心,也许只有如此炽热的心才能如此冷酷地思考。感谢顾准的思考和记录,感谢这冷峻,单调的日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观察那段历史,观察它对于中国的深远影响。而在冷峻之余,顾准对于妻子、孩子的真情流露,对朋友对底层农民的真诚关切,更让我感动不已。在信息接收渠道的匮乏的时代,经历长期洗脑后,顾准对于文化大革命的理解,对于领导人真诚的赞许,对于未来的过分乐观,还是在日记的后期显露出来,国家机器实在太强大了。很遗憾,顾准没能等到他所预计的新局面,如果他能坚持到改革开放,或许能回到很高的领导位置,但那样也许这日记和很多著作永远都不会发表或者被关注。中国多了一个政治家,少了一个思想家。或许,历史没有或许。独立思考是重要的,冷静记述是重要,我们经历的时代就是明天的历史。想想顾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读书不思考

积累和天才

顾准是伟大的,和他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有另外一种伟大的人,天生就有点神经质,比如尼采。

所在意的几个片段

商城日记(1959.10~1960.1)是挣扎求活的写照。特留意几处:“十一月十八日:薯田累承命宫照顾,柳学冠犁田时公社一小孩跟随捡薯块,所得甚少,而喜悦愈恒。一派灾年景象!”似可见雀跃儿童,不久即为饿殍。“强迫劳动,慢性饥饿与死亡,是大跃进必不可少的产物,也是新的人口问题的解决之方。”顶着右派帽子,竟敢出此言!“十一月二十一日。现在外厨房帮烧火。烧火,有幸福之感。一时脑袋中想起想写的东西都忘却,简直是陶醉了。”人的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十二月十七日下午七时半:昨晚,附近路倒尸二起。八组黄渤家中,老婆,父亲,哥哥,二个小孩,在一个半月中相继希望。这个家庭也特别大,未死人前连黄渤本人共十五人,小孩七人。十五人中死五个,则死比例也不算小了。现在问题已不在死人不死人,而在死些什么人。黄渤说,父亲死了,死了没啥。孩子,死了也没啥。哥哥死了,是糟糕事,诚哉斯言。农村中死掉一些孩子与老人,达到了Malthusism的目的。若死强劳动力过多,则是大大的纰漏了。息县日记(1969.10~1971.9)是闻妻子自杀、儿女决绝后,肝肠寸断的日子。假日生活篇:这些家务活动,过去是写信给秀的资料,现在则“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旬日,梦寐中曾痛哭失声,醒来强自抑制,犹留呜咽...然而生机蓬勃。被服如此补充,逐渐可以成套,用的是大量素白维尼纶纺布,枕套被里都是。我国服丧从白,这词儿整理起来小的被服,大体上可以用到我长辞人世之日,服丧从白,从古礼也....

在洪波的洗劫中,幸存下来的一丝幸运

顾准之于今天的意义,相较于学术遗产,他留下的人格遗产更显珍贵。面对一整个时代里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与尴尬,中国人还可以弱弱地说:我们有一个顾准——或许,是有顾准们。在可以想见数量并不多的顾准们当中,顾准的幸运在于,他在肉体被折磨摧毁至死后,能有这样几个小册子日记留下来,留给他自己一丝幸运,更是留给这个民族。

两个人的1969(二)

顾准将1969年11月至1971年9月间的日记命名为“新生日记”,“是为了纪念三期学习班上,决心转变立场,跟毛主席干一辈子革命”。表面看上去这名字蛮有时代特色,可再往下读,到觉得这“新生”的含义绝对没那么简单。顾准的妻子汪璧68年4月自杀身死,可直到69年11月,顾准下放河南息县前夕才得知噩耗。11月12日日记:“晚上找杨清华指导员,保证无论她死了,疯了,病重了,都一不影响下去,二不影响改造,杨才去找陈德金说了实话,可是死期,死况,遗言,一概不知……杨告我时,我说‘她为什么自杀?她不是不许我死,说要害人。她为什么害人?’……吃了几口饭,悲从中来,脸伏在饭盆上失声大号。但是我还是抑制住,努力把饭吃完。我要活下去……”读到此,算是体会到了顾准将这日记取名“新生”的真实含义。日记从11月1日到12月31日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句话的当日概述,17日抵达息县,18日便开始运砖,做煤饼,此后一天天都是劳动记录,送尿、运砖、修路、运砂、搭工棚、打夯……每隔十天,会看到一条“假日生活”。休息日的日记除了记录当天的生活外,还有作者对经济形势,对民生的思考。息县地处淮河北岸,12月11日,顾准论及淮河治理:“治淮问题的症结,既在于把淮河上游一切水源都筑成水库,也在于中下游大办方田,使平地沟恤相通,形成网状平原水库,同时抬高地面……”强体力劳动的间隙仍然忧国忧民,翻着一页页的日记,不觉唏嘘。吴敬琏当时同在息县五七干校,日记序言中吴先生回忆道:“1969年在河南息县的时候,他已经痰中带血,除了参加劳动外,还得应付没完没了的交代和批斗,有了一点时间,他就抓紧读书,认真思考问题……”伟大的人格,远不是那疯狂的国家机器轻易能够碾碎的。


 顾准日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