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全五册)

出版日期:2015-12-15
ISBN:9787020111157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页数:1820页

内容概要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伟大的小说家、讽刺巨匠、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远大前程》《双城记》等。狄更斯想要把“充满爱心和宽恕,与人为善的快乐的”圣诞精神传达给人们,因此在1843年至1848年间写了5个圣诞故事,其中《圣诞颂歌》后来成为他的小说里最受欢迎的一部。家庭团聚、互换礼物、享用大餐的现代圣诞节,也是自此才流行起来。

书籍目录

1.《圣诞颂歌》(1843年)刘凯芳 译
A Christmas Carol
2.《教堂钟声》(1844年)裘因 译
The Chimes
3.《炉边蟋蟀》(1845年)邹绿芷 邹晓建 译
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
4.《人生的战斗》(1846年)陈漪 译
The Battle of Life
5.《着魔的人》(1848年)陈漪 译
The Haunted Man

作者简介

*  史上最受欢迎的圣诞故事,最精美的圣诞礼品书。
* 英国初版插图,维多利亚时期7位顶尖插画家倾力打造。
* 中英双语,一书双色,经典译本。

1.《圣诞颂歌》(1843年)刘凯芳 译
冷酷的商人与三精灵同游圣诞,终受感召,变得亲切而开朗。
2. 《教堂钟声》(1844年)裘因 译
教堂里奇妙的新年前夜,促成一户穷苦人家踏实圆满的幸福。
3.《炉边蟋蟀》(1845年)邹绿芷 邹晓建 译
阴差阳错的爱情喜剧,有情人在家宅之神的庇佑下终成眷属。
4.《人生的战斗》(1846年)陈漪 译
真爱至上的赞美诗,友情亲情爱情交织,演绎缤彩纷呈的爱。
5.《着魔的人》(1848年)陈漪 译
幽灵附体的科学家经历奇特的心灵战争,最终领悟人生真谛。


 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全五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       首先声明,这个十足标题党意味的题目绝非笔者大胆挥笔独创,而是1988年,一位大概是狄更斯铁杆粉丝的记者热情洋溢地在《星期日电讯报》上首创出来的。然而这位记者或许没有想到,学院内部的狄更斯研究者们也爱死了这个“爱称”,爱到什么地步呢?几乎每篇谈到与圣诞节的狄更斯研究作品都要引上这句话,然后立刻接着声明:这种说法是错的。  学者们严谨求证,找出了一本1835年出版的《圣诞节之书》,并兴奋地宣称——狄更斯书中那有名的温暖亲切的圣诞元素在这本书里就已经出现啦!可是这本画册的作者是谁呢?他叫做罗伯特•西摩,不认识?没关系,只要知道他是《匹克威克外传》的插画师就够了……这就是罗伯特•西摩的画,好像也并不怎么太欢乐……  看了两段可能有人终于按耐不住了,“圣诞节难道不是救世主耶稣发明的吗?!”确实,按时间想来,早在狄更斯和他的画家朋友近2000年前圣婴就已经降临,哪轮得到他们来“发明”圣诞节!然而且慢,资料证明耶稣降生的日子可能在1月、3月、4月、5月、9月……就是不在12月25号。看来耶稣自己甚至没有发明圣诞节的日子,其实12月25号是古罗马基督教堂为了和异教对打,特意订为国家节日的——总之是一个有点腹黑的决定。正因为这种“离经叛道”,圣诞节在十七世纪被虔诚的英国清教徒们无情废除;虽然后来再次恢复,但到了狄更斯出生的十九世纪初,圣诞的存在感降到历史最低——1790至1835年的泰晤士报只字未提圣诞节。  那时的圣诞节基本被用来休养生息,现在这种买买买送送送的全民狂欢全然不成气候。很多“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根本还没有:圣诞树是1848年维多利亚女王的树被《伦敦新闻画报》报道后流行起来的,而圣诞老人更是1860年开始才逐渐从美国传入英国……而早于这一切出现的——不说你也猜到了——就是狄更斯1843年发表的《圣诞颂歌》。1843年初版《圣诞颂歌》,制作精美  《圣诞颂歌》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冷血商人斯科鲁奇跟着精灵游历一圈后受到圣诞精神感召——或者说被吓到了——变成好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震撼度也还好,怎么就成为了圣诞精神的代表,甚至“发明”作呢?原来,在狄更斯的年代,冷酷的斯科鲁奇才是社会主流三观。在所谓“饥饿的四十年代”,英国社会被贫穷和不安控制,而富人们对此的态度是:穷人越穷越该玩命工作,甚至禁止穷人星期天放松购物,至于饿死的穷人——流行的观念来自马尔萨斯《人口论》——正好可以削减过剩人口。因此狄更斯描绘的那种充满快乐的圣诞节远非现实,而是他的美好愿景。狄更斯小时候圣诞节并不流行,而且如前文所说几乎绝迹;然而狄更斯的家中大家在圣诞节欢乐得很:猜字谜、玩魔术、做游戏。狄更斯希望大家都能开开心心的,因此他扮演起了圣诞节的推销员,将理想用故事表达出来。他自己说:“我的目的是,用一种适宜这个美好季节的异想天开的方式,唤醒基督教的土地上应该永驻的仁爱和宽容的精神”。大概是憋着一股劲,狄更斯在六周内几乎是一口气完成了《圣诞颂歌》,而写下了“全文完”后,狄更斯像个女人一样突然大哭起来。  狄更斯想让人们感到的圣诞精神非常朴素,无非是人人都能享有家庭的温暖和人们的友爱。《圣诞颂歌》中斯克鲁奇的外甥代替狄更斯做了一番演讲,圣诞节“是个很好的日子;是个充满爱心和宽恕,与人为善的快乐的日子;就我所知,在长长的一年中,只有这个时候,男男女女仿佛都会不约而同地自由敞开紧闭的心扉,再也不将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看成是走在另一条路上的异类……”从这以后,人们才按照书中那样进行家庭团聚、互换礼物、享用大餐,而人们用“Merry Christmas”相互祝福,也是在狄更斯的故事中才首次出现,并从此流行起来。  狄更斯的努力是成功的,一次在波士顿,狄更斯当众朗诵了这个故事后,一家大工厂的老板费尔班克斯先生决定再也不在圣诞节开工了,并且第二年的圣诞节还送给每个工人一只大火鸡。狄更斯自己也很得意,给朋友写信讲道:《圣诞颂歌》“是我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而杰弗里勋爵评价道:“这部书所起的好作用,比1842年以来基督教世界所有的讲道坛和忏悔室所能做到的还要多!”这本书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当季最成功的圣诞图书,甚至新年过后大家仍然买得停不下来。这本书也是日后狄更斯被改编得最多的作品。迪士尼2009年的电影《圣诞颂歌》  有学者狡黠地评论道,虽然《圣诞颂歌》对拜金主义表达了不满,本身却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并迫不及待地将这一现象扣上“讽刺”的帽子。然而,真正讽刺的是,虽然这本书销售极快,可怜的狄更斯却并没赚到什么钱。因为想要把最完美的感觉传递给读者,狄更斯和出版社“查普曼与豪尔”下了大功夫保证精美的外观,用非常精美的工艺制作本书,导致利润极低;并且发行不到两周,美国就出版了盗版,因此上一本《马丁•瞿述伟》就已经没赚到什么钱了的狄更斯靠这本书也没补回来……不过伟大如狄更斯,为人们传递圣诞精神比钱重要多了,接下来,他几乎仍以一年一部的诚意为读者们献上自己的圣诞礼物,陆续出版了《教堂钟声》《路边蟋蟀》《人生的战斗》和《着魔的人》。这些故事让人们把圣诞节变成了一家人在壁炉周围团聚的日子。事实上,第一张圣诞卡也是直到1843年才出现,而卡片中间画的甚至不是基督降临,而正是中产之家围着圣诞晚餐,而两边是穷人被赠予衣服和食物。第一张圣诞节贺卡  狄更斯自己就像一个无私的圣诞老人,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个运煤工人,把小儿子背在肩头行进,而他就仁爱地一路尾随着,把自己买的樱桃喂给趴在父亲肩上的小男孩。难怪,当1870年狄更斯去世后,朗费罗会描述道,“我从不知道一个作家的逝去竟会引起那么大规模的悼念。说整个国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都毫不夸张。”而一个水果小贩的女儿更是怀着天真的悲伤问道:“那么圣诞老人也要死了吗?”  幸运的是,和圣诞老人一样,狄更斯的故事到现在仍陪伴着全世界人们的圣诞节。狄更斯博物馆的留言簿上,一个读者写道,“我的父亲每年圣诞前夜都把这个人的圣诞故事讲给我们这些孩子听。”这些故事就像麋鹿雪橇一样,带着对所有人的祝福,在圣诞夜飞过雪夜,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每个家庭中,每个孩子的耳边,它们在对我们说:“愿上帝保佑我们每个人!”狄更斯博物馆
  •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今年最有爱的圣诞礼物,不可错过!
  •     先说出版质量,精美(除了盒子实在太小导致很难把书塞回去)的礼品书,翻译质量也属上乘,毕竟人文社。再说作品本身,狄更斯的圣诞小短篇,符合圣诞的爱与乐的主题,温馨而暖心。
  •     装帧非常精美的一套书,五个充满爱的故事。
  •     装帧满分,狄更斯满分,某几本的翻译扣一分。尤其是炉边蟋蟀,翻得我简直郁结……狄更斯的大部分故事还是给我一种温馨舞台剧的感觉,能写好平凡爱情/亲情的人真厉害…老爷子万玩双关和俚语相当溜,能看懂原文一定更有趣………其他写本子了
  •     其实应该是一部好书,我打三分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或是翻译的问题,并不能真的体会到书中所要表达的意思,读来没有行云流水的畅快,版本有别,译者应该也有别
  •     不知道您是否了解,这五本书在狄更斯最开始做的时候就是一本一本分开的,而且制作也极其精美,走的就是圣诞礼品书的路子;另外“所谓”的插画都是狄更斯当时钦点的知名画家,有的是他的好朋友,一个一个名字都叫得上来,“所谓”二字未免偏激;翻译“一如既往”的“差劲”这一点见仁见智,但我们的编辑是一字一字对着原文看下来的,绝对保证质量;虽然是平装,但我们用的墨、封面烫印、外面的函盒做到了怎样的程度不知您是否留意到;我们做这套书是像狄更斯和圣诞节致敬,不管怎么希望您有一个快乐的圣诞节!Merry Christma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