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宏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4
ISBN:9787305032035
作者:程维荣
页数:297页

内容概要

程维荣,浙江宁波人,1957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曾先后赴南斯拉夫、日本进修,从事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合作编写、出版各类著作十余部。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引言第一章 时代与早年经历 第一节 鲜卑拓跋部的崛起 第二节 动荡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剧烈的文化冲突 第四节 从出生到即位第二章 成长与亲政 第一节 文明太后冯氏 第二节 “事钟文业”,“欲罢不能” 第三节 皇后与嫔妃 第四节 亲政的开始第三章 拓跋宏改革思想渊源 第一节 “神运兆中,皇居阐洛”的正统观 第二节 “前车之辙,得不慎乎”的德治观 第三节 “厘革时弊,稽古复礼”的礼教观 第四节 禁断图谶、裁抑佛道的哲学观第四章 行均田与经济改革思想 第一节 经济改革背景 第二节 经济改革方案 第三节 经济改革思想 第四节 经济改革实践第五章 慎刑狱与法制改革思想 第一节 “润饰辞旨,刊定轻重” 第二节 “删除繁酷”,“惟刑之恤”  第三节 “示之以礼”,“贻法后昆”第六章 迁都之争 第一节 迁都的依据 第二节 迁都的实施 第三节 迁都后的平叛 第四节 北魏新都洛阳城第七章 定姓族与政治改革思想 第一节 “置官班禄”,惩腐肃贪 第二节 改革官爵,“人守其职” 第三节 “班镜九充,清一朝轨” 第四节 “门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闾之选” 第五节 “存劝两修,恩法并举”第八章 变语言与文化改革思想 第一节 变语言 第二节 革服饰 第三节 联婚姻 第四节 定祭礼第九章 南征始末 第一节 缘由与出征 第二节 去世前后第十章 结语附录 拓跋宏年表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作者简介

北魏是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由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魏孝文帝拓跋宏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继承儒家传统,提出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并且领导了太和年间的改革运动,推动了拓跋部的汉化。本书着重论述当时的社会背景、拔跋宏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的渊源、形成、主要内容与影响,进而揭示太和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若干规律。

图书封面


 拓跋宏评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母为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公历公元467年10月13日),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宫[1]。皇兴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被立为皇太子[2]。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3]。由于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4]登基冯太后[5]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6]。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由于拓跋宏深受祖母冯皇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4]去世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宫。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7]大事年表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长子拓跋宏出生于平城。 公元469年,年仅三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4]公元471年,拓跋弘禅位,拓跋宏登基为帝。[4]公元476年,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4]公元484年,拓跋宏下令实施“俸禄制”。[4]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4]《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8]公元486年,推行“三长制”,替代“宗主督护制”。[4]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死。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开始亲政。[4]公元491年,魏更定律令,命李冲议定轻重,孝文帝执笔书之。公元493年,下令迁都洛阳。[4]公元494年,实行全面汉化。推行汉服、汉语。同年,龙门石窟开始建造。[5]公元495年,拓跋宏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自己改姓“元”。同年,清江瞻出山。[4]孝文帝陵[9]公元496年,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叛乱平息后元恂被赐死。公元497年,立皇子元恪为太子。[4]公元497-499年,元宏多次南征南齐,虽取得胜利,但是没有灭掉南齐。[4]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葬于北邙长陵。太子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4]编辑本段为政举措拓跋部在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逐步由放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北魏孝文帝[10]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历来的北魏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学习汉族文明。特别是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另外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11]政治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12]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孝文帝迁都洛阳[13]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14]军事平定叛乱迁都半年后,一场反对改革、反对汉化的武装叛乱便从朝廷内部发生了。公元496年(太和二十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最怕洛阳的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常思北归;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旧俗。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亲手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事发后,领军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 第二天清晨,尚书陆琇驰马奏报,孝文帝闻讯大惊,中途急急折返洛阳,当即引见元恂,怒不可遏,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又令咸阳王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开肉绽,才拖出门外,囚禁于城西别馆。一个多月后,元恂伤势有所好转,方能起床行走。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见群臣,议废太子恂。太子的两个老师太傅穆亮、拓跋宏碑文[9]少傅李冲一齐脱帽叩头请罪,孝文帝说:“你们请罪是出于私情,我所议论的是国事。‘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日元恂想违父叛逃,跨据恒、朔二州,犯了天下的头条大罪!这个小子今日不除掉,乃是国家大祸,待我百年之后,恐怕又要发生晋末的永嘉之乱。”十二月,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派兵看守,给些布衣粗食,不至饥寒而已。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孝文帝得报,急派咸阳王禧与中书侍郎邢峦率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元恂自尽,时年十五岁,敛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15]元恂被废的当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相互合谋,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元思誉,汝阴王元天赐之子,景穆太子之孙;元业,平阳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为元丕之子。这些人大都是鲜卑旧贵及其后裔,他们不满意孝文帝亲任中原儒士,他们对于迁都变俗、改官制服、禁绝旧语都抱着反对的态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会上独穿鲜卑旧服而毫无顾忌,孝文帝看他年老体衰,也不强责。迁洛之初,元隆、元超还曾企图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据雁门关以北的恒、朔二州,阴谋虽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这次又与穆泰等人酝酿更大的叛乱。元颐佯装许诺,以稳住穆泰等人,暗中将叛乱阴谋密报朝廷。时任城王元澄卧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见他说:“穆泰图谋不轨,扇诱宗室。今迁都不久,北人恋旧,倘或发生叛乱,南北纷扰,朕洛阳就难以保住。这是国家大事,非你不能办。你虽有病在身,但要强打精神为我去北方跑一趟。要根据形势,妥善处理。如果叛党势弱,就直接前往擒获;若已强盛,可用我的命令调发并、肆二州的军队进行出击。”元澄答道:“穆泰等人愚蠢而糊涂,正由于迷恋旧生活才这样做,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臣虽不才,足以制伏他们,愿陛下不必担忧。臣这点小病,怎敢辞绝呢!”孝文帝笑着说:“任城肯去,我还有什么忧虑的!”遂授给元澄节、铜虎符、竹使符,配给部分禁卫军,让他代领恒州刺史。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经雁门往北直趋平城(恒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晓谕穆泰同党,示以祸福,叛党顷刻瓦解。穆泰无计可施,仓促率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败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穷治穆泰同党,收陆睿等百余人下狱,民间帖然;并将平叛始末写成奏章上报朝廷。孝文帝大喜,召见公卿大臣出示奏章说:“任城可谓社稷之臣。看他审案的狱辞,就连古代的皋陶也未必能超过他!”皋陶,传说是禹的大臣,掌刑罚。又面对咸阳王禧等人说:“你们当此重任,未必能够办到!”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立皇子元恪为太子。二月,孝文帝北巡,准备到平城亲自看看那里的情况。途中经过上党铜鞮山,看到路旁有十几棵大松树,一时诗兴大发,边走边作起诗来。眨眼功夫,诗就作成,命人拿给彭城王元勰看,很自信地说:“我开始作此诗,虽然不是七步,但也说不上远。你也作一首,等走到我这里,诗要作成。”当时元勰离他仅十几步远,遂且行且作,还没走到其地就作成了。诗写道:“问松林,松林几经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孝文帝大笑道:“你这首诗也是笑话我罢了。”不数日,来到平城,劳问任城王元澄等人,引见穆泰、陆睿及其党羽,经讯问,没有一个含冤叫屈的,人们都很佩服元澄明断。穆泰及亲党全部被杀;陆睿赐死狱中,妻子流徙到辽西为民;元丕免死,留下后妻、二子,一同发往太原为百姓,杀元隆、元超与同母兄弟乙升,余子徙敦煌。这次叛乱,留在平城的鲜卑旧贵族多数都参与了,只有于烈一族没有卷入。至此,保守势力消声退隐,汉化改革继续实施。[16]御驾南伐拓跋宏雕像[17]公元498年(太和二十二年)六月,孝文帝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大举南伐。就在这时,中书监魏郡公穆罴与穆泰通谋一事败露,虽在大赦之后,仍被削官爵为民;罴弟司空穆亮也被迫辞职。经过一番准备,八月,孝文帝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使任城王澄与仆射李冲、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暂领中军大将军。勰辞谢说:“亲疏并用,古人之道。臣是何等样人,屡蒙陛下宠授!过去陈思王曹植上表魏文帝,求自试率兵攻吴蜀,而得不到允许,今日我不请而授以征伐重任,怎么差别这样远啊!”孝文帝听后大笑,拉着元勰的手,亲切地说:“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亲。你只要克己复礼,何必再管其他事情。” 孝文帝引兵直趋襄阳,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唇拂地。兵至赭阳,留诸将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袭宛城,当晚攻克外城。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据内城拒守,孝文帝派中书舍人孙延景对房伯玉说:“我这次要荡平南方,统一全国,不像以前那样冬来春去,没有克获,决不还北。你这座城池首当其冲,不得不先攻取,远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斩首示众,事在顷刻之间,宜加三思。”房伯玉率众坚守,魏军不能取胜。孝文帝留咸阳王禧等人攻南阳,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齐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齐明帝急派大将崔慧景率步骑二万余人增援襄阳。十一月,南齐韩秀芳等十五将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胜利。战争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终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刘思忌被杀,房伯玉被迫出降。继而大败崔慧景、萧衍于邓城,斩首、俘获二万余人。孝文帝乘胜率众十万围攻樊城,齐雍州刺史曹虎闭门自守。但涡阳一战,魏军失败,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被俘,军资器械财物损失上千万。北魏急调步骑十余万往援涡阳,才迫使齐军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齐明帝死讯,乃下诏称说“礼不伐丧”,引兵而还。归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见侍臣,经过急救,方才转危为安。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一月,孝文帝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尽管病魔缠身,但还是坚持上朝理事。回京后的第二天,便在宫中引见大臣,他面带怒容地责问任城王澄说:“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以来,旧俗多少有些改变不?”元澄见问,心中惶恐,小心翼翼地低声答道:“圣上教化日新。”孝文帝斥责说:“朕昨日入城,看见车上的妇人还头戴帽子、身着小袄,怎能说得上日新!若是如此,你等为何不加查看?”戴帽、穿小袄,是鲜卑妇女旧服,故被责问。元澄解释说:“穿旧服的少,不穿的多。”孝文帝一听,心中十分不快,继而说道:“太奇怪了!任城的意思是想使洛阳全城尽着旧服么?这不就叫做一言可以丧邦吗?可令史官记下。”元澄与留守百官面面相觑,一齐脱帽请罪。南齐为了夺回雍州所失各郡,派太尉陈显达督率平北将军崔慧景军四万击魏,屡破魏将元英,围攻襄阳以北三百里的马圈城达四十余日,城中粮食断绝,将士以死人肉和树皮充饥,魏兵被迫突围,死伤千余人。陈显达又派军夺回南乡郡,给北魏造成严重的军事压力。孝文帝十分忧虑地与任城王澄计议道:“显达侵扰,朕不亲自出马就无法制伏他。”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离洛阳御驾亲征,命于烈居守,以右卫将军宋弁相辅助。孝文帝自染病以来,丞相江瞻常在身边侍奉医药,昼夜不离左右,衣不解带,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烦,易于动怒,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诛斩;江瞻乘间劝谏,多所匡救。于是以江瞻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统领全军。江瞻辞谢说:“臣侍候疾病,苦无空闲,怎能治军?愿更选一人,总管军权,臣得以专心侍奉医药。”孝文帝感慨地说:“侍疾、治军都要依靠你。我病成这样,恐怕不行了。安六军、保社稷,除了你还能有谁!怎能更选他人以违推心相托之意呢?”魏军进至马圈城,与齐军相遇,孝文帝坚持亲自部署指挥战斗。均口一战,齐军大败,主帅陈显达化装南逃,丢失军资以亿计,尽为北魏所得,魏军乘胜追奔至汉水而还,齐军十之七八被杀或投水自溺而死,死者三万余人。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对江瞻说:“我的病日益严重,只怕难以再起。这次虽然摧破了陈显达,而天下未平,嗣子幼弱,社稷所依,唯在于先生。过去霍光、诸葛孔明,且公有贤德,我方能安心!”江瞻哭着回答说:“臣以军治,益州方有岁,只可重回洛阳,管理事之大小,不轻而辅政。”孝文帝默默无言,考虑了很久,最后以穆亮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共同辅政。临终,遗命众宰辅说:“……迁都洛阳,定鼎河湹,期望荡平南方,复礼万国,上可光耀祖宗,下可普济苍生。怎奈病魔缠身,早离人世,大志难遂。诸位公卿大臣要好好辅佐继子,兴我魏室,不也很好么?大家尽力吧!”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18]经济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12]创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19]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12]文化改鲜卑俗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20]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总评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刑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赏,如对江瞻、李冲、穆亮、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北魏孝文帝画像(2张)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7]历代评价《魏书》评价孝文帝:“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7]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论略》评价孝文帝:“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比夫武灵胡服,不亦优乎!然经国之道有馀,防闲之礼不足,臣主俱失,斯风遂远。若其威仪技艺,鲁庄公之匹也,亏损盛德,吁可惜哉!”[21]编辑本段家族成员家世祖父:文成帝拓跋濬亲祖母:孝元皇后李氏嫡祖母 :冯太后[6]父亲:献文帝拓跋弘母亲:李夫人兄弟二弟元禧,字永寿,封昭仪所生。公元485(太和九年)年封咸阳王,任侍中、中都大官。公元501年(宣武帝景明二年),因谋反出逃,被捕赐死。[22]三弟元干,字思直,韩贵人所生。太和九年封河南王,后改封赵郡王,历任侍中、吏部尚书、豫州刺史等。他死于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31岁。[22]四弟元羽,字叔翻,孟椒房所生。太和九年封广陵王,历任侍中、外都大官、大理、廷尉卿等。公元501年(宣武帝景明二年),因淫乱被人殴击而死,32岁。[22]五弟元雍,字思穆,韩贵人所生。后封高阳王,任侍中。公元527(孝昌三年)于河阴被杀。[22]六弟元勰,字彦和,潘贵人所生。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后改彭城王。公元508年(永平元年)因受构陷被处死。[23]七弟元详,字季豫,高椒房所生。太和九年封北海王,任侍中、散骑常侍。公元504年(正始元年)被纠废为庶人,暴死。[23]后妃废后冯清,冯太后侄女,冯润妹妹,后被废,被废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24]幽皇后冯润,初入宫为贵人,后出宫养病,再入宫,冯清被废,立为皇后。[24]昭仪冯氏,冯润之妹,早薨。贵人高照容,生二皇子元恪,暴病而薨,或说为冯润杀死。谥曰文昭贵人,元恪即位为宣武帝,追尊为文昭皇后。贵人林氏,生废太子元恂,被杀,追谥为贞皇后,后来被追废庶人。贵人曹氏夫人罗氏夫人李氏,大臣李冲之女。嫔赵氏嫔郑氏,父郑羲嫔郑氏嫔王氏嫔崔氏嫔崔氏嫔韦氏嫔卢氏子女儿子废太子元恂,生母林贵人。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七月,立为皇太子,十二月被废,次年四月赐死河阳,年十五。[25]宣武帝元恪,生母文昭皇后高照容。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即皇帝位于鲁阳,是为宣武帝。在位十六年,公元515年(延昌四年)正月卒,时年三十三,葬于景陵,庙号世宗。[15]京兆王元愉,生母袁贵人。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封京兆王,公元508年(永平元年)八月于冀州起兵谋逆,自称皇帝,兵败被执送京师,途中绝气而死,年二十一。[25]清河文献王元怿,生母罗夫人。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封清河王。公元520年(正光元年)七月,元叉与宦官刘腾逼迫明帝,幽闭灵太后,囚禁元怿,诬怿罪状,遂害之,时年三十四。[25]广平文穆王元怀,生母文昭皇后高照容。封广平王。史籍缺载,事迹不详。汝南文宣王元悦,生母罗夫人。孝武帝初年,遭忌被杀。殇王元恌,生母郑充华。早夭。女儿兰陵公主,次女,嫁刘辉淮阳公主,四女,嫁乙弗瑗长乐公主元瑛,生母高照容,嫁高猛华阳公主,嫁司马朏西河公主,嫁薛洪祚顺阳公主,嫁冯穆始平公主,嫁穆平城济南公主,嫁卢道虔义阳公主,母赵充华(嫔),嫁卢仲训高平公主,嫁高肇[24]后嗣分布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后代,分为拓、元、袁三支。拓氏一脉多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元氏一脉人数较少,湖南临湘及江西抚州一带均有后人存在;袁氏一脉在湖北、四川有分布(字派有“德、光、基、庭、邦”者即是)。[26]词条图册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孝文帝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母为李夫人,皇兴元年八月戊申日(农历八月二十九日,公历公元467年10月13日),生于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紫宫[1]。皇兴三年(469年)六月辛未日,被立为皇太子[2]。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丙午日,受父禅即帝位,改年号为延兴[3]。由于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4]
      登基
      
      冯太后[5]
      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6]。公元490年(太和十七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由于拓跋宏深受祖母冯皇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亲政后继续推行汉化改革。
      他先整顿吏治,颁布俸禄制,立三长法,实行均田制;然后于494年,以“南征”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4]
      去世
      公元499年初(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引兵南征,染疾北返,途中卒于谷塘原行宫。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7]
      大事年表
      公元467年10月13日,拓跋弘长子拓跋宏出生于平城。 公元469年,年仅三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4]
      公元471年,拓跋弘禅位,拓跋宏登基为帝。[4]
      公元476年,拓跋弘被冯太后毒死。[4]
      公元484年,拓跋宏下令实施“俸禄制”。[4]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4]
      《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8]
      公元486年,推行“三长制”,替代“宗主督护制”。[4]
      公元490年,太皇太后冯氏死。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开始亲政。[4]
      公元491年,魏更定律令,命李冲议定轻重,孝文帝执笔书之。
      公元493年,下令迁都洛阳。[4]
      公元494年,实行全面汉化。推行汉服、汉语。同年,龙门石窟开始建造。[5]
      公元495年,拓跋宏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自己改姓“元”。同年,清江瞻出山。[4]
      
      孝文帝陵[9]
      公元496年,太子元恂发动叛乱,叛乱平息后元恂被赐死。
      公元497年,立皇子元恪为太子。[4]
      公元497-499年,元宏多次南征南齐,虽取得胜利,但是没有灭掉南齐。[4]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葬于北邙长陵。太子元恪即位,是为宣武帝。[4]
      编辑本段
      为政举措
      
      拓跋部在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逐步由放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
      北魏孝文帝[10]
      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历来的北魏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学习汉族文明。特别是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另外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11]
      政治
      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12]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孝文帝迁都洛阳[13]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14]
      军事
      平定叛乱
      迁都半年后,一场反对改革、反对汉化的武装叛乱便从朝廷内部发生了。
      公元496年(太和二十年)八月,孝文帝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最怕洛阳的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常思北归;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对所赐汉族衣冠尽皆撕毁,仍旧解发为编发左衽,顽固保持鲜卑旧俗。中庶子高道悦多次苦言相劝,他不但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孝文帝出巡给了他可乘之机,遂与左右合谋,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阴谋出奔平城,并亲手杀死高道悦于宫禁之中。事发后,领军元俨派兵严密防遏各宫门,阻止了事态的发展。 第二天清晨,尚书陆琇驰马奏报,孝文帝闻讯大惊,中途急急折返洛阳,当即引见元恂,怒不可遏,列举其罪,亲加杖责,又令咸阳王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直打得皮开肉绽,才拖出门外,囚禁于城西别馆。一个多月后,元恂伤势有所好转,方能起床行走。十月,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见群臣,议废太子恂。太子的两个老师太傅穆亮、
      拓跋宏碑文[9]
      少傅李冲一齐脱帽叩头请罪,孝文帝说:“你们请罪是出于私情,我所议论的是国事。‘大义灭亲’,古人所贵。今日元恂想违父叛逃,跨据恒、朔二州,犯了天下的头条大罪!这个小子今日不除掉,乃是国家大祸,待我百年之后,恐怕又要发生晋末的永嘉之乱。”十二月,废元恂为庶人,囚禁于河阳无鼻城,派兵看守,给些布衣粗食,不至饥寒而已。次年四月,孝文帝巡幸长安,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告发元恂又与左右谋反。孝文帝得报,急派咸阳王禧与中书侍郎邢峦率人带着毒酒赶赴河阳,逼令元恂自尽,时年十五岁,敛以粗棺常服,就地埋葬。[15]
      元恂被废的当月,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睿相互合谋,暗中勾结镇北大将军元思誉、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及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等人,阴谋推举朔州刺史阳平王元颐为首领,起兵叛乱。元思誉,汝阴王元天赐之子,景穆太子之孙;元业,平阳公元丕之弟;元隆、元超皆为元丕之子。这些人大都是鲜卑旧贵及其后裔,他们不满意孝文帝亲任中原儒士,他们对于迁都变俗、改官制服、禁绝旧语都抱着反对的态度。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会上独穿鲜卑旧服而毫无顾忌,孝文帝看他年老体衰,也不强责。迁洛之初,元隆、元超还曾企图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起兵割据雁门关以北的恒、朔二州,阴谋虽未得逞,但叛逆之心不死,这次又与穆泰等人酝酿更大的叛乱。
      元颐佯装许诺,以稳住穆泰等人,暗中将叛乱阴谋密报朝廷。时任城王元澄卧病在床,孝文帝立即召见他说:“穆泰图谋不轨,扇诱宗室。今迁都不久,北人恋旧,倘或发生叛乱,南北纷扰,朕洛阳就难以保住。这是国家大事,非你不能办。你虽有病在身,但要强打精神为我去北方跑一趟。要根据形势,妥善处理。如果叛党势弱,就直接前往擒获;若已强盛,可用我的命令调发并、肆二州的军队进行出击。”元澄答道:“穆泰等人愚蠢而糊涂,正由于迷恋旧生活才这样做,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臣虽不才,足以制伏他们,愿陛下不必担忧。臣这点小病,怎敢辞绝呢!”孝文帝笑着说:“任城肯去,我还有什么忧虑的!”遂授给元澄节、铜虎符、竹使符,配给部分禁卫军,让他代领恒州刺史。
      元澄受命,倍道兼行,经雁门往北直趋平城(恒州治所)。先遣侍御史李焕单骑入城,出其不意,晓谕穆泰同党,示以祸福,叛党顷刻瓦解。穆泰无计可施,仓促率麾下数百人攻焕,不克,败走城西,束手就擒。元澄穷治穆泰同党,收陆睿等百余人下狱,民间帖然;并将平叛始末写成奏章上报朝廷。孝文帝大喜,召见公卿大臣出示奏章说:“任城可谓社稷之臣。看他审案的狱辞,就连古代的皋陶也未必能超过他!”皋陶,传说是禹的大臣,掌刑罚。又面对咸阳王禧等人说:“你们当此重任,未必能够办到!”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正月,立皇子元恪为太子。二月,孝文帝北巡,准备到平城亲自看看那里的情况。途中经过上党铜鞮山,看到路旁有十几棵大松树,一时诗兴大发,边走边作起诗来。眨眼功夫,诗就作成,命人拿给彭城王元勰看,很自信地说:“我开始作此诗,虽然不是七步,但也说不上远。你也作一首,等走到我这里,诗要作成。”当时元勰离他仅十几步远,遂且行且作,还没走到其地就作成了。诗写道:“问松林,松林几经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孝文帝大笑道:“你这首诗也是笑话我罢了。”不数日,来到平城,劳问任城王元澄等人,引见穆泰、陆睿及其党羽,经讯问,没有一个含冤叫屈的,人们都很佩服元澄明断。穆泰及亲党全部被杀;陆睿赐死狱中,妻子流徙到辽西为民;元丕免死,留下后妻、二子,一同发往太原为百姓,杀元隆、元超与同母兄弟乙升,余子徙敦煌。这次叛乱,留在平城的鲜卑旧贵族多数都参与了,只有于烈一族没有卷入。
      至此,保守势力消声退隐,汉化改革继续实施。[16]
      御驾南伐
      
      拓跋宏雕像[17]
      公元498年(太和二十二年)六月,孝文帝下令征发冀、定、瀛、相、济五州兵卒二十万,准备大举南伐。就在这时,中书监魏郡公穆罴与穆泰通谋一事败露,虽在大赦之后,仍被削官爵为民;罴弟司空穆亮也被迫辞职。经过一番准备,八月,孝文帝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使任城王澄与仆射李冲、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命皇弟彭城王勰暂领中军大将军。勰辞谢说:“亲疏并用,古人之道。臣是何等样人,屡蒙陛下宠授!过去陈思王曹植上表魏文帝,求自试率兵攻吴蜀,而得不到允许,今日我不请而授以征伐重任,怎么差别这样远啊!”孝文帝听后大笑,拉着元勰的手,亲切地说:“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亲。你只要克己复礼,何必再管其他事情。” 孝文帝引兵直趋襄阳,彭城王勰等三十六军前后相继,众号百万,吹唇拂地。兵至赭阳,留诸将攻取,自率兵南下奔袭宛城,当晚攻克外城。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据内城拒守,孝文帝派中书舍人孙延景对房伯玉说:“我这次要荡平南方,统一全国,不像以前那样冬来春去,没有克获,决不还北。你这座城池首当其冲,不得不先攻取,远期一年,近止一月。封侯、斩首示众,事在顷刻之间,宜加三思。”房伯玉率众坚守,魏军不能取胜。孝文帝留咸阳王禧等人攻南阳,自引兵至新野,又遭到齐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直到十月,仍然不能攻下。齐明帝急派大将崔慧景率步骑二万余人增援襄阳。十一月,南齐韩秀芳等十五将投降北魏,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胜利。战争相持到第二年三月,北魏终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刘思忌被杀,房伯玉被迫出降。继而大败崔慧景、萧衍于邓城,斩首、俘获二万余人。孝文帝乘胜率众十万围攻樊城,齐雍州刺史曹虎闭门自守。但涡阳一战,魏军失败,一万多人被杀,三千多人被俘,军资器械财物损失上千万。北魏急调步骑十余万往援涡阳,才迫使齐军撤退。九月,孝文帝得知齐明帝死讯,乃下诏称说“礼不伐丧”,引兵而还。归途中,身患重病,十多天不能引见侍臣,经过急救,方才转危为安。
      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一月,孝文帝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尽管病魔缠身,但还是坚持上朝理事。回京后的第二天,便在宫中引见大臣,他面带怒容地责问任城王澄说:“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朕离京以来,旧俗多少有些改变不?”元澄见问,心中惶恐,小心翼翼地低声答道:“圣上教化日新。”孝文帝斥责说:“朕昨日入城,看见车上的妇人还头戴帽子、身着小袄,怎能说得上日新!若是如此,你等为何不加查看?”戴帽、穿小袄,是鲜卑妇女旧服,故被责问。元澄解释说:“穿旧服的少,不穿的多。”孝文帝一听,心中十分不快,继而说道:“太奇怪了!任城的意思是想使洛阳全城尽着旧服么?这不就叫做一言可以丧邦吗?可令史官记下。”元澄与留守百官面面相觑,一齐脱帽请罪。
      南齐为了夺回雍州所失各郡,派太尉陈显达督率平北将军崔慧景军四万击魏,屡破魏将元英,围攻襄阳以北三百里的马圈城达四十余日,城中粮食断绝,将士以死人肉和树皮充饥,魏兵被迫突围,死伤千余人。陈显达又派军夺回南乡郡,给北魏造成严重的军事压力。孝文帝十分忧虑地与任城王澄计议道:“显达侵扰,朕不亲自出马就无法制伏他。”
      三月初,孝文帝抱病又一次离洛阳御驾亲征,命于烈居守,以右卫将军宋弁相辅助。孝文帝自染病以来,丞相江瞻常在身边侍奉医药,昼夜不离左右,衣不解带,睡不安席。孝文帝久病心烦,易于动怒,侍臣稍有过失,动不动就要诛斩;江瞻乘间劝谏,多所匡救。于是以江瞻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统领全军。江瞻辞谢说:“臣侍候疾病,苦无空闲,怎能治军?愿更选一人,总管军权,臣得以专心侍奉医药。”孝文帝感慨地说:“侍疾、治军都要依靠你。我病成这样,恐怕不行了。安六军、保社稷,除了你还能有谁!怎能更选他人以违推心相托之意呢?”魏军进至马圈城,与齐军相遇,孝文帝坚持亲自部署指挥战斗。均口一战,齐军大败,主帅陈显达化装南逃,丢失军资以亿计,尽为北魏所得,魏军乘胜追奔至汉水而还,齐军十之七八被杀或投水自溺而死,死者三万余人。三月底,孝文帝病情恶化,被迫北还,行至谷塘原,对江瞻说:“我的病日益严重,只怕难以再起。这次虽然摧破了陈显达,而天下未平,嗣子幼弱,社稷所依,唯在于先生。过去霍光、诸葛孔明,且公有贤德,我方能安心!”江瞻哭着回答说:“臣以军治,益州方有岁,只可重回洛阳,管理事之大小,不轻而辅政。”孝文帝默默无言,考虑了很久,最后以穆亮为司空,镇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共同辅政。临终,遗命众宰辅说:“……迁都洛阳,定鼎河湹,期望荡平南方,复礼万国,上可光耀祖宗,下可普济苍生。怎奈病魔缠身,早离人世,大志难遂。诸位公卿大臣要好好辅佐继子,兴我魏室,不也很好么?大家尽力吧!”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18]
      经济
      行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12]
      创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 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19]
      改革租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12]
      文化
      改鲜卑俗
      迁都后,督使鲜卑族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话;规定鲜卑贵族在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并改他们的籍贯为河南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门阀化,提倡他们与汉族高门通婚等。[20]
      编辑本段
      人物评价
      
      总评
      孝文帝一生勤学,喜好读书,手不释卷。性又聪慧,精通五经,博涉史传。善谈《庄子》、《老子》,尤其通晓佛教义理。舆车之中,戎马之上,都不忘讲经论道。博学多才,擅长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占,侍臣笔录,不改一字,辞旨可观。自太和十年以后,诏令、策书皆亲手拟写;至于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刊定轻重,也都亲自下笔。其他文章,不下百余篇。爱惜人才,亲贤任能,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见知,崔光、刑峦之徒以文史显达;对有才能的大臣十分器重,不吝爵赏,如对江瞻、李冲、穆亮、王肃、高闾、宋弁等都一一予以重用,他们在制礼作乐、改革旧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亲政以后,日理万机,不辞辛劳,勤于为政。操劳于朝堂之中,奔波于疆场之上,十几年如一日。祭天地、五郊,祀宗庙,常必躬临,不以寒暑为倦。尚书奏案,多自审阅;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他常说:“人君怕的是不能处心公平,推诚待人。
      
      北魏孝文帝画像(2张)能做到这两点,则胡、越之人都可以变得如亲兄弟。” 虚心讷谏,从善如流。他常对史官说:“直书时事,无隐国恶。人君作威作福,史官又不写,将何以有所畏惧。”一直倡导和鼓励大家直言进谏,强调“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对敢于批评进谏的官吏礼遇有加。如大臣李冏“性鲠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高祖常加优礼。” 而用法严谨,虽王公、贵戚、大臣也从不宽贷;然不计小过,宽以待人。左右进食,曾于食中得虫,又进汤误伤帝手,都是一笑了之。 爱惜民力,生活俭朴。每次外出巡游及用兵,有关官吏奏请修筑道路,孝文帝说:“粗修桥梁,能通车马就行了,不要除草、铲得过平。”在淮南行军,如在境内,禁止士卒踏伤粟稻,有时砍伐百姓树木以供军用,也要留下绢布偿还。宫室非不得已不修,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所用鞍勒仅铁木而已。[7]
      历代评价
      《魏书》评价孝文帝:“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7]
      唐代名臣虞世南在《论略》评价孝文帝:“后魏代居朔野,声教之所不及,且其习夫土俗,遵彼要荒,孝文卓尔不群,迁都山解辫发而袭冕旒,祛毡裘而被龙衮,衣冠号令,华夏同风,自非命代之才,岂能至此?比夫武灵胡服,不亦优乎!然经国之道有馀,防闲之礼不足,臣主俱失,斯风遂远。若其威仪技艺,鲁庄公之匹也,亏损盛德,吁可惜哉!”[21]
      编辑本段
      家族成员
      
      家世
      祖父:文成帝拓跋濬
      亲祖母:孝元皇后李氏
      嫡祖母 :冯太后[6]
      父亲:献文帝拓跋弘
      母亲:李夫人
      兄弟
      二弟元禧,字永寿,封昭仪所生。公元485(太和九年)年封咸阳王,任侍中、中都大官。公元501年(宣武帝景明二年),因谋反出逃,被捕赐死。[22]
      三弟元干,字思直,韩贵人所生。太和九年封河南王,后改封赵郡王,历任侍中、吏部尚书、豫州刺史等。他死于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31岁。[22]
      四弟元羽,字叔翻,孟椒房所生。太和九年封广陵王,历任侍中、外都大官、大理、廷尉卿等。公元501年(宣武帝景明二年),因淫乱被人殴击而死,32岁。[22]
      五弟元雍,字思穆,韩贵人所生。后封高阳王,任侍中。公元527(孝昌三年)于河阴被杀。[22]
      六弟元勰,字彦和,潘贵人所生。太和九年封始平王,后改彭城王。公元508年(永平元年)因受构陷被处死。[23]
      七弟元详,字季豫,高椒房所生。太和九年封北海王,任侍中、散骑常侍。公元504年(正始元年)被纠废为庶人,暴死。[23]
      后妃
      废后冯清,冯太后侄女,冯润妹妹,后被废,被废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24]
      幽皇后冯润,初入宫为贵人,后出宫养病,再入宫,冯清被废,立为皇后。[24]
      昭仪冯氏,冯润之妹,早薨。
      贵人高照容,生二皇子元恪,暴病而薨,或说为冯润杀死。谥曰文昭贵人,元恪即位为宣武帝,追尊为文昭皇后。
      贵人林氏,生废太子元恂,被杀,追谥为贞皇后,后来被追废庶人。
      贵人曹氏
      夫人罗氏
      夫人李氏,大臣李冲之女。
      嫔赵氏
      嫔郑氏,父郑羲
      嫔郑氏
      嫔王氏
      嫔崔氏
      嫔崔氏
      嫔韦氏
      嫔卢氏
      子女
      儿子
      废太子元恂,生母林贵人。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七月,立为皇太子,十二月被废,次年四月赐死河阳,年十五。[25]
      宣武帝元恪,生母文昭皇后高照容。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正月立为皇太子,公元499年(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即皇帝位于鲁阳,是为宣武帝。在位十六年,公元515年(延昌四年)正月卒,时年三十三,葬于景陵,庙号世宗。[15]
      京兆王元愉,生母袁贵人。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封京兆王,公元508年(永平元年)八月于冀州起兵谋逆,自称皇帝,兵败被执送京师,途中绝气而死,年二十一。[25]
      清河文献王元怿,生母罗夫人。公元497年(太和二十一年)封清河王。公元520年(正光元年)七月,元叉与宦官刘腾逼迫明帝,幽闭灵太后,囚禁元怿,诬怿罪状,遂害之,时年三十四。[25]
      广平文穆王元怀,生母文昭皇后高照容。封广平王。史籍缺载,事迹不详。
      汝南文宣王元悦,生母罗夫人。孝武帝初年,遭忌被杀。
      殇王元恌,生母郑充华。早夭。
      女儿
      兰陵公主,次女,嫁刘辉
      淮阳公主,四女,嫁乙弗瑗
      长乐公主元瑛,生母高照容,嫁高猛
      华阳公主,嫁司马朏
      西河公主,嫁薛洪祚
      顺阳公主,嫁冯穆
      始平公主,嫁穆平城
      济南公主,嫁卢道虔
      义阳公主,母赵充华(嫔),嫁卢仲训
      高平公主,嫁高肇[24]
      后嗣分布
      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后代,分为拓、元、袁三支。拓氏一脉多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元氏一脉人数较少,湖南临湘及江西抚州一带均有后人存在;袁氏一脉在湖北、四川有分布(字派有“德、光、基、庭、邦”者即是)。[26]
      词条图册
  •     柏杨推崇苻坚,可是相对与孝文帝来说,孝文帝起码攻南梁可是硬碰硬打了几次恶战的,不像苻坚草木皆兵呀,孝文帝可以说雄主,比太祖去四旧来说那可是对华夏文明有功,没有孝文帝可以说就没有贞观盛世的,隋唐名士都是北朝胤孙
  •     偏学术,资料翔实
  •     教科书气太足,完全没有把北魏孝文帝生动的一面展现出来,读得我索然无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