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起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年
ISBN:SH10188-20
作者:雪莱
页数:324页

内容概要

雪莱,P. B.(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英国著名民主诗人。出身乡村地主家庭,20岁入牛津大学,因写反宗教的哲学论文被学校开除。投身社会后,又因写诗歌鼓动英国人民革命及支持爱尔兰民族民主运动,而被迫于1818年迁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仍积极支持意大利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2年渡海遇风暴不幸船沉溺死。 
雪莱是跟拜伦齐名的欧洲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热情而富哲理思辨,诗风自由不羁,常任天上地下、时间空间、神怪精灵往来变幻驰骋,又惯用梦幻象征手法和远古神话题材。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物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等。
雪莱浪漫主义理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他设想自己是日夜飞翔的夭使、飘浮蓝空的云朵、翱翔太空的云雀,乃至深秋季节的西风,是新世界理想的传播者、歌颂者、号召者。他以美丽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这个新世界的绚丽画面,而且豪迈地预言:“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因此,恩格斯赞美雪菜是“天才的预言家”。

作者简介

长诗《伊斯兰起义》(1817年)塑造了革命者莱昂和茜丝娜的形象。他们领导民众,推翻暴君,但暴君卷土重来,杀害了这对情侣。长诗写于法国革命遭受挫败之后,以蛇与鹰的搏斗象征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旨在鼓吹革命最终必将胜利,唤起人民对人类解放的信念。


 伊斯兰的起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部长诗。提到雪莱,往往就会令人想到西风颂和云雀。不过这部长诗是我读的第一部雪莱作品,只觉撕心裂肺摧人肝肠,读了之后难免伤动元气,然后只好看一些治愈系轻萌欢脱小白文来调整心情,此后直到现在,也不敢读他的诗。然后心想难怪雪莱年少体弱,英年早逝,这诗行行句句铁马金戈澎湃鼓荡,原是热血写就,必然极耗心力。选段中“失事舟子”一句,终成诗谶。原作名为《莱昂和茜丝娜》,主人公原为兄妹,但迫于压力,按出版商意见改为《伊斯兰的起义》,主人公由兄妹改为情侣。诗歌的开头,写诗人在海岸边看鹰与蛇的搏斗,鹰象征封建王权统治,蛇象征追求自由的起义人民。大战过后,少女出现——应当就是茜丝娜——抚慰蛇,请诗人与自己同舟渡海,去看莱昂和茜丝娜领导人民的一场抗争。中间诗人改换人称,以第一人称指代莱昂。莱昂与茜丝娜是一对情侣,莱昂率领人民起义失败,茜丝娜救了他,后来茜丝娜被捕,与国王生下一个女儿。起义胜利,国王下台,莱昂宽恕了他。不久之后,封建势力卷土重来,满城追捕莱昂和茜丝娜。莱昂为了保护茜丝娜,亲自去见国王,说知道莱昂的所在,条件是放走茜丝娜。国王假意答应,莱昂便摘下帽子,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处决当日,茜丝娜骑马而来,与莱昂一同慷慨赴死,二人的灵魂被天使接引。原诗选摘(偶尔有一两个斜体字,是因为当时用手机拍的原书页,放在电脑里有点看不清楚,是大意相同但不太确定的字):一、少女带诗人渡海,莱昂和茜丝娜的故事即将开篇:XIV真理的永恒的声音在人间降落!如果我的呼喊没有人共鸣,如果人们单凭盲目的忿怒,起而践踏那热爱他们的人的 名,那么,亲爱的朋友,宁静的明灯,会照着你和我去凝视风雨如晦的人间;这两颗宁静的星辰,等乌云散尽,自会显露在失事的舟子眼前,千秋万世闪亮着永不熄灭的光艳。二、莱昂起义失败,茜丝娜来救(茜丝娜的形象很像《天是红河岸》里的夕梨,莫不是筱原千绘看过这部诗?):XVIII没有给打死的少数人仍然在战斗,围绕在我身边,个个刚毅坚强;到日落时分,在那积雪的山头,又出现了一片旗帜:蜿蜒,闪亮,迎着沉落的夕照,随风飘荡;夜幕未落,我们被新军围困——除我一人,健儿尽皆阵亡!我晕厥在地上,被血腥的双手所抱紧,但见高山上刀剑纷纷坠落,光闪逼人。XIX突然之间,敌军惊恐万状,他们落荒而逃,象鸟兽四散;一匹黑色的鞑靼马,高大强壮,如风驰电掣,把遍地尸体踏烂,活生生的人给踏得血花四溅;马上端坐着一个天使模样的人,挥舞着宝剑;敌军纷忙奔窜,这光明的精灵像个黄昏的幻影,猛然突破敌阵,叫他们疲于奔命。XX她走过的地方只留下一片寂静,我挣起身子,见她正走向这一边,放慢了步伐,朝我身旁走近;夜风为我送来她清脆的语言,死人听了也会露出笑脸。鞑靼马停了蹄,我看清了骑马人的面容,又听见她那音乐般的娇喘,宛如一泓清泉流过了沙漠中,她说:“莱昂,快跟我上马!”我连忙服从。XXI“快走,快走!”她一面这样喝嚷,一边朝马儿挥鞭——那支宝剑,接着又轻轻抖动了一下马缰;像暴风雨,我们默默驰过了平原;她那乌黑的头发纷乱披散,一如松针在拂拂的清风中飞舞,一绺绺的发影时时晃动在我眼前;马儿庞大的影子一闪而过,就这样一路上把朦胧的山峦和河流罩没。XXⅡ马蹄在山岩上踏出了火花与灰土,强健的马腹把山溪拍打成巨浪,一如旋风在四下狂啸疾呼,我们在沙漠似的黑夜里纵马飞扬,不断地奔向前方,奔向前方!她常常凝望着前边的一座大山,山顶上有一堆大理石的断垣颓墙,在那幽暗的星光下乍隐乍现;马儿跃上它崎岖的胸脯,才心定神安。XXIV耳闻目见的这一切,刹那间便消逝,我们俩伫立在静静的夜幕之下,只能隐约觉察彼此的容姿;然后她跨下了她的高头大马,眼睛里射出凄然的爱之光华,我当时既感到喜悦,又愁不自胜,我嘴唇发白:这不就是亲爱的茜丝娜!她直快乐得一个劲抖索不停,竟克制不住柔弱的天性,泪下沾襟!三、风雨如晦的日子:I莫不是这匹马儿也通晓人性——长夜未尽,它就傲然长嘶,使我们再不能搂在一起相亲!或是万般的生物,秉性都一致,宇宙的王座原是由思想所建立,万物都朝这王座纳贡礼赞!他们的共同的母亲,那无边的大地,眼见子女纷争,她是否会长叹,会敞开她不竭的胸怀,让大伙安然饱餐!Ⅲ这高头大马每夜载着我外出,我带回食物,也捎回凄惨的消息,流遍在茫茫旷野上的每一片血污沾染了我胯下这匹坐骑的脚迹,转眼间灰沙吸干了这血腥的露滴,继而野狗、鹰隼、毒蛇、豺狼,以及阴沉的鬣狗,从四处聚集,相安无事地吞噬着尸体,多凄惶;马儿掠过兽群,如船尾掀起巨浪!四、国王与围攻莱昂的将领的对话:X“我们一直在杀人,毫无歉意,那可怕的首领已被砍倒在我脚边,当那个明媚一如天光的天使,骑着一匹乌黑的马,挥着宝剑,疾驰而过,剑光掠过星天。”国王回答:“这个人是大混账!快把他绑上刑车,他竟敢抗辩!那个吓破了他鼠胆的匪帮小娘,谁逮住她,就把她拖到他身边一同火葬!”五、莱昂就义,茜丝娜前来他的嘴唇上并未缭绕着冷嘲,侮蔑与憎恨唯有使他勇骁;他那坚毅的面颊并未发青,两眼柔和宁静,如天光破晓,向着全人类微笑——他那一颗心能包容万物,犹若一个酣睡的幼婴。……炮声尚未静寂,他们就听到类似地震的马蹄声——一匹大黑马象暴风雨一般奔腾,冲开人群;有个少女骑在马上,美艳绝伦,人间有什么能比并?她一如拂晓的幻影,宁静,辉煌,又如白昼的精灵走出洞穴来逛荡。莱昂与茜丝娜追求真理、自由和光明,舍生取义的故事,正应了恰普曼的诗句:凛然生死义,临危自从容。闻道斯为贵,岂屑复卑躬?
  •     在《伊斯兰的起义》序言中,诗人强调诗中的自由、正义等道德原则,认为诗人的思想和表现,决定于他的生活和所受到的环境教育,而诗的特点则在于如何使读者对诗人的诗产生共鸣。还认为诗人虽无法避免当代作家风格的影响,但为了使作品具有永久性,不要计较眼前的褒贬。此长评搬运序言提供给没书的人参考,稍微删除了些冗赘的介词添加了点注释,凑合看。————————————————————————————————————————————现在我奉献于世人的这个诗篇,仅仅是一种尝试,我简直不敢指望获得什么成功;即使是一个成名的作家,做不好这个尝试,亦不足引起羞辱。这篇诗是对于公众思想气质的一种试验——试验那些开明而有教养的人渴望改善社会道德和政治风气的心情,究竟能在何程度上胜过那些曾经摇撼我们时代的风暴(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我设法运用了音律和谐的语言,联翩的飘逸幻想,人类情操的种种急骤而微妙的变化,运用了构成一个诗篇的一切要素,借以宣扬宽宏博大的道德,并在读者心中燃起他们对自由和正义原则的道德热诚,对善的信念和希望;这些,绝不是暴力、曲解或偏见所能使其绝迹于人间的。为此,我采用的这个故事,即从极大的普遍性方面着眼于人类情操的阐述,又复缀以种种感人的、富有浪漫气息的事件,鄙弃一切虚伪的谰言和陋规,引起每个心灵的共鸣。我并未企图用一套完整的论据去推行我的主张,以代替人类现行的主张。我只是要唤醒人们的情感,从而使读者明瞭真正的德行之美了,并激励他们从事探讨——我就是通过这种探讨树立了我的道德和政治信仰,我对于人世间某些极其辉煌的智力的信仰。因此这首诗是叙事式的,而不是说教式的(第一诗歌例外,完全是序论性质)。诗中一系列的画面展示了:热衷于美德并致力于人类爱的那一颗心灵的成长和进展过程;它怎样的促使想象、颖悟、感觉等方面极其莽撞和异乎寻常的冲动获得陶冶与净化;它对想要唤醒群众的希望、启发人类和促使人类进步的意愿;实施这种意愿的迅速效果;一个庞大的民族怎样从奴役和屈辱中觉醒过来,并真正理解了道德和尊严和自由;以不流血的方式推翻压迫者;揭露那些欺骗人民走上听天由命之道的宗教骗子;成功的爱国主义具有宁静的气度;真正博爱所具有的宽容和仁让,雇佣士兵的卑劣和野蛮;不以惩罚和憎恨、而以仁爱和怜悯对待罪恶;暴君的背信弃义;全世界统治者的联盟(指1815年俄、普、奥的“神圣同盟”);被废黜的王朝勾结异国军队进行复辟;爱国者的惨遭屠杀和扑灭;既存政权的得胜;专制法制所造成的种种后果——内战、饥馑、瘟疫、迷信,家庭情感的完全破灭;鼓吹自由者被错判死刑;压迫者的得意一时及其最后必然崩溃的确切不疑的预兆;无知和谬误的短暂、天才和美德的永恒。这就是构成我这个诗篇的一系列画面的轮廓。如果我在这个故事中着意渲染的这些高尚情操,并不能给他们引起一种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深沉而强烈的向往之心,那也不要把这种失败归咎于这些崇高而激动人心的主题,认为它不足以引起人类的共鸣。既然诗人的灵感及其成果是由出现在他脑海中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感觉而构成的,那么,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法国革命时期中过分走极端的做法(指雅各宾专政时期实行的革命民主专政,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曾一度引起像猖獗瘟疫一样的恐慌,各阶级无不受其侵袭。这种恐慌后来才逐步趋于稳定。一个受了几世纪欺骗和奴役的民族,一旦他们的镣铐获得了部分的解脱,是不不能像自由人那样以智慧和静穆而自持的,但人们再也不会就因此认为,人类今后应当世世代代承受这笔无知和苦难的遗产。他们当年的行为,除了粗暴和轻率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特点,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自由固然可以因此而充分推行,虚妄亦因此缺陷必露。人类事件中本来就是具有一种急流勇退的状态,它往往会在暴风雨之后,把人类破碎的希望载入一个安全的港口。在我看来,今天的人们都已经熬过了一个失望的时代。法国革命可以看作文明人的一种普遍情绪表现,其所以造成这种情绪,乃是由当时社会的知识水平不能适应当时政治制度的改革或逐步废除问题。这种情绪造成了种种重大危机,一七八八年可以看作危机肇始的年头(法国贵族反叛)。这事件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那些最宽宏、最厚道的人,也正是那些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参与了这种共鸣的人。可是那种尽善尽美的要求,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那一次革命在各方面都是无往而不胜,那么,暴政和迷信就不值得我们切齿痛恨了,不妨拿一个俘虏做比喻:如果镣铐的毒锈还没有侵蚀到他的灵魂,那么,他只需要用手指轻轻拨动就可打开镣铐。那一次由于许多鼓励家的粗暴和暴政的一再复辟所引起的剧变是可怕的;其影响所及,在整个文明世界里可谓无远弗届。在那富则穷奢极侈、穷则难免饿毙的社会里,被灾难压的呻吟不已的人怎会听取理性的呼吁呢?昨天还是一个横遭践踏的努力,今天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心胸开阔、忍让为怀、独立不羁吗?要获致这种成果,有待于世世代代的德智兼备之士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始终不渝的希望,饱经折磨而始终保持其信心的那种勇气,经过有系统的努力,来开创社会风气。这是经验所提供的教训。但是,在法兰西争取自由的进程中,希望一遭到挫折,迫不及待的求善心忽略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导致这种心情本身也是由于意料不到的结果一度趋于泯灭。于是许多极其热诚、极其好心、崇尚公众利益的人们,片面的看了下他们所叹息的某些事件,便以为他们的满怀希望已遭到悲惨的破灭,因此导致他们精神上的破产。意气消沉和厌世心理便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成了沮丧中的安慰,这种沮丧也唯有在不知不觉地夸大其本身失望的过程中得以解脱。影响所及,使得一代文学也受到恶作家们失望情绪的感染。形而上学也好,伦理科学和政治科学方面的探讨也好 ,简直无异于徒劳无异地企图复活某些已经被推翻的迷信,甚至沦为马尔萨斯之流的诡辩,其用意无非是为了保证人类的压迫者千秋万世的跋扈飞扬。我们的小说和诗歌中也同样笼罩着这种富有传染性、意志消沉的阴影。可在我看来,人类正在从浑浑噩噩中觉醒过来。我似乎察觉到一种缓慢的、逐步的、无声的变化。出于对这个信念的支使,我写下了这个诗篇。我不敢妄图于我们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们比高下。可是我也不愿追随任何前人的足迹。凡是他人独创性的语言风格或诗歌手法,我一概避免摹仿,因为我认为,我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我也绝不赞成仅仅在文字上别出心裁,致使读者忽略我可能已经体现在作品中的主要线索,却一味折磨他们去根据文学批评的原则探索我们的技巧。我只是把我的思想用及其明朗而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一个熟悉自然、熟悉人类最杰出的著作的人,在语言的取舍方面,是难得不根据直觉办事的,其实直觉本身就是熟悉了这种情况而产生的。诗人应该受到一种特定的教育,否则他的天才和灵敏感受力就不能发挥到极致。诚然,脑力迟钝、观察力不灵敏的人,不可能单凭教育就享有诗人的称号;脑力并不迟钝、观察力也并不失之灵敏的人,但是词难达意或辞不达意的人,也不能单凭教育而享有诗人的称号。我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后面两种人之中的某一种人,我不得而知。我希望比上述情况更胜一筹。我凑巧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这倒是有利于我这样一种抱负的。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与“危险”结成了游伴,看它在悬崖峭壁的边缘上嬉戏。我曾踏过冰峰的阿尔卑斯山,曾在白朗峰之麓居住。我曾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上,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闪现。我见过不少人烟稠密的城市,处处看到群众的情操如何昂扬,磅礴,低沉,递变。我见过暴政和战争的明目张胆、暴戾恣睢的场景;多少城市和乡村变成了零零落落的断壁废墟,赤身裸体的居民们在荒凉的门前坐以待毙。我曾与当代的天才人物交谈。古希腊、罗马的诗歌,现代意大利诗歌以及我们本国的诗歌,一如外在的自然风光,对于我始终是一种热爱,一种享受。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了我的诗歌形象的养料。我曾经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待诗歌,我曾经读过我所能理会的诗人、历史家和形而上学者的著作,把壮丽的大地风光看作是诗人应当加以体现、加以融会贯通的各种自然要素的共同源泉。然而,我所提及的这些体验和感受本身,并不能使人成为诗人,而只是使他们具备了作为诗人的听众的条件。至于诗歌的一个更重要的特点(自己的感受引起别人共鸣),我究竟掌握了多少,这还得看我这首诗在读者中间产生的效果如何,我衷心盼望着读者的见教。后面还有些雪莱对本诗集的内容介绍和解析,今天估计搬不完,改天吧。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暗示
  •     在雪莱面前会感觉自己太笨重而汗颜
  •     原作名为《莱昂和茜丝娜》写人民反抗君主统治
  •     为什么我总觉得雪莱浅薄而极端呢?
  •     雪莱给丈人葛德文信中一句话“这首诗在很多方面都是我自己心灵的真实写照。我认为其中的感情是真实的,而不是装腔作势的。我一向认为我的才能就在于这一点”。读来真让人感慨,这就是对雪莱最客观的评价。读他的诗总想起《悲惨世界》中的安灼拉,美丽,单纯,执着,但又对现实有些幼稚,这也是革命热情中的雪莱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