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

出版社:皇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8-20
ISBN:9789882161597
作者:張愛玲
页数:236页

内容概要

張愛玲(1921-1996),被稱為「天才奇女」,是一位充滿傳奇和神秘色彩的女性,一位獨具天才的女作家。她24歲便以發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而走紅,以後她連續發表一系列的小說散文,震動文壇,是四十年代上海最紅的女作家。五十年代,張愛玲完成最主要的創作,包括 《傾城之戀》 、《赤地之戀》 、《半生緣》 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寫出一幕幕愛恨交織的故事,亦寫出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的墮落與繁華。

书籍目录

正文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作者简介

胡適說:此書從頭到尾寫的是「飢餓」──寫的真細微,忠厚,可以說是寫到了「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
故事以毛澤東時期土改後的農村作背景,農民金根是個勞動模範,辛勤工作;遠在上海打工的妻子月香,因為「鄉下富了起來」而回到農村幫忙家裡農務,希望一家團圓。
月香回到農村後,才發現原來家家戶戶都吃不飽,還要繳交公糧。不堪重擔的農民,最終因饑餓被迫與當地政府發生衝突,卻遭到無情子彈的射擊,金根小女兒在混亂中給踩死,金根則身受重傷,更被說成是反革命分子,遭到追捕……
新年到了,農民跳起秧歌舞,表面上依然一片昇平,喜氣洋洋,但這種喜氣,卻是充滿了無奈,顯得有幾分詭異。


 秧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有意思的是安插了一个编剧角色深入农村生活,于是有了审视角度,顺带也有了作者的批判(ps:这是去香港买的第一本书,封面真难看)
  •     50年代的饥荒与抢粮事件。。。心理描写非常细腻。
  •     “饿”
  •     張愛玲曾說自己寫不了無產階級的故事。土改時期農民的狀態非常糾結,農民反正是永遠沒得到過地……這個故事看得非常熬人。太餓了,太苦了,太絕望了。不過光拿政治來說事,也辜負了張愛玲的文采。這裡,農民的苦像大地一樣永恆。
  •     很久以前在当当的读书区听见人讨论张爱玲,一个说自己非常了解张爱玲,一个却说,你连《秧歌》都没读过,怎么就敢说自己了解她。前者申辩道:“我不认为仅仅因为一部作品,就影响我对一位作家的理解和判断。 当时,我显然是认同他的申辩的。 但是,昨天我读完这本心心念念很久的著作之后才明白,如果不读《秧歌》,还真的不能对张爱玲妄下判断。
  •     噱头全在「反共」,但是,张写的是她不熟悉的世界了,有一种用语言在支撑情节的感觉。是一部优秀的小说,但放在张的作品里不出众。
  •     这真是本血淋淋的书,人在巨大的摧残下,都丧失了人性。
  •     我觉得算是她最好的几个故事之一
  •     天呐太赞了
  •     没了娱乐性的张爱玲,真实得令人可怕!
  •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据我所知,我家乡的农民,尤其是贫农,在土改之后生活是明显变好的。这就让我在读此书时会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也许确实有些地方出现了书中讲述的饥馑之事,只是我不知道而已。这是我认为不能确定的部分,而张先生却一口咬定就是如此,加上与大陆宣传相左,无怪在大陆被禁。当然,抛开内容不提,此书写的确实是不错的。最深的感触是,民生之事于一个政权是多么重大的问题。
  •     刮目相看。
  •     谁说张爱玲只写都市男女,她笔下的乡村一样如此清晰。在那个时代,普通的人们仍然过着衣食住行的生活,宏大的时代叙事只是一个背景,这样简单的事实,我却仿佛看了这个小说以后才再次认识到。
  •     读的时候正好也煮了稀粥,戳心的小说。
  •     有点仓促
  •     说起来,这真不是张爱特别好的小说,张爱跟农村是隔了一层的,写这个写得有点拼拼凑凑应付交差的味道。
  •     滑稽丰满的共产主义理想 和骨干枯萎的现实
  •     张爱玲的文字永远给我一种处于连续阴天多日的某个傍晚,感觉太阳好像永远不会落下,月亮也没有机会再升起。
  •     张爱!
  •     其实写得是真不错……但……被禁也是意料之中的
  •     电子版算不算。
  •     张爱玲不只能写女人,还能写国家这么大的故事。真实的历史。
  •     清晨阅毕,这是另一个张爱玲,抛开了精致与华靡,以冷静细腻的笔触写人为的苦难,以及扭曲历史背景下人心的失落与不可系,当时代太寒冷,爱情也只是杯水车薪
  •     棒的 电子版
  •     被低估的张爱玲作品。终于明白所谓的文学史为何给张爱玲泼上“不擅长写农村题材”的污名,因为这本小说从头到尾的沉重和震撼让共产党无法直视。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终生未回。哪怕最亲的姑姑还在上海,“我是真的一点都不想回去”。太清醒。
  •     跟张爱玲一贯的风格确实有很大不同,难怪会流传是美国列好提纲让张爱玲来写的反共小说。不过,也没有那么反吧,感觉这种事是会发生的。据说张爱玲挺不喜欢这本小说的,不过感觉比小团圆好很多。
  •     张迷必读!
  •     文字是平淡而近自然了,但是故事本身的震撼度却快赶上之前看的《活着》了。作者文章中时不时的高级黑让人愈发不可抑制的喜爱。
  •     心寒入骨。
  •     小说的前半段可以说是所有看过的张式系列小说手法中最好的,白描却细腻冷静,难得会用其惯常地华丽比喻。可惜高潮和结尾实在短命地很,让人不禁想到<十八春>那传奇般的结束,小人物大时代际遇曲折,而且实在是类似<赤地>的口吻又出来了,招人口实,落得污点。虽写饥饿,但让人印象不见深刻。
  •     我对我们这个国家不甚了解。
  •     终失恣意。
  •     看完【跋】才发现原来竟是“姑奶奶我苦郁了也不能让你们好过”。不过真的是很赞的一部作品(对各个人物的心理刻画简直了),不枉夏志清和胡适那么高的评价。
  •     在这本书里,张的文学视野是广阔的,不是她大部分小说里那种小家碧玉的气质,至少在这里她将她另一种高超的笔法展示给我们,还看到了她对人民的温情与怜悯。不过这本书在大陆是禁书,呵呵。它不能在大陆推广,是大陆的双重悲哀。
  •     这很不张爱玲。
  •     土改之后的农村,没赤地之恋血腥颤栗,但土gong掠夺生命,残酷历历在目。下乡采风作者的角色设计有趣,把自己在大陆的苦逼同行顺带骂了。
  •     贫穷之下的人心…
  •     事件爆发未免太突兀了,分明的受主题性裹挟。然细节处理仍能时或发见精准的张氏风格,多数情况下是在情景描绘上只言片语尽显传神。尤其内里偶见涉笔通畅顺滑,情感溢于言表,简直嗨起来的节奏,会意一笑!
  •     同样是写土改,张爱玲的笔下戾气很重,阶级仇恨出现在字里行间。远不如最近读的《玫瑰坝》。关键是她显然不太了解这段历史,虚构得不可信。
  •     玲玲笔法好细腻,虽然故事沉重,好几处还是因为细节的描写惊喜到。好多年没读她的书了,再读还是惊叹于她太会写。
  •     一扫她以往作品中的“小资”因素(如果说有的话),写得真是深刻。情节安排有序合理,不乏悬念与跌宕,因为是竖排看得比较慢,感觉是在一层一层地铺垫叙述。小说就该是这么写的。
  •     既可以绣花又可以下地 既能打仗又能弹琴 既能风花雪月又能悲悯人间 写得好啊好啊好啊好!旷世才女怎么能有之一呢?没有的。大家别再逮谁说谁是才女了好不好。
  •     土改时期不为人知的红色政权故事……
  •     心理描写很细腻很哀情,但不得不说,张爱玲真心不适合写农村及农民题材。
  •     张爱玲写人心真是一流。
  •     触目惊心而无能为力。
  •     看完后一直在那种低沉徘徊的压抑之中。我不在乎她写的是否为政治小说,是否符合现实。小说本身有作者自己悲悯的视角,无论是农民还是干部,都是卑微的个体,有着自身不能自已的命运。因而小说超出了所谓的政治命题,提升到人的境遇这个层面来。文字真所谓是“平淡而近自然“。
  •     说政治小说的人,都没在看小说,就像去看fashion show只管看着人家裙底一样
  •     《秧歌》及其后记提到,1950年代的中国农村面临饥荒,官方却宣称“农民普遍提高生活水准”等,但农村无人敢公然反驳官方的“公告”,于是在亲戚、邻里和下乡考察的官员面前,硬是装出一副的确日子改善了面貌。可以说,正是官方的“公告”创造了这样一群“生活水准提高”的农民。
  •     胡适之的评语“这本小说从头到尾写的饥饿”太有名,但说实话,胡氏此言,还不及蔡康永那句“原来张爱玲到最后也还是相信爱情的”,更接近小说的意旨,尽管两者都离题甚远。惯写扰攘城市中红尘男女的张爱玲,当涉笔农村人事时,竟也同样洞悉练达,委婉深沉。可见天才作家对人性的洞彻烛微,以及变乱时世中积累的世情经验。制度之恶固然是张氏着力批判的对象,但她更意在表现的,是在面对他人、社会与国家时,人心的不可恃,人情的不可维系,和人性的支绌彷徨。那仍是张氏小说一贯苍凉悲缱的底色,政治的狂躁与秧歌的热烈背后,永恒的仍是无边的寂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