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思潮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0
ISBN:9787532725823
作者:戈布尔 (Goble)
页数:204页

作者简介

《第三思潮》是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之一。


 第三思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马斯洛的研究按照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数据不是严谨的实验数据,只能叫做个案研究,因为没有对比组,这点和佛洛依德其实是一样的,佛洛依德也是根据个案得出关于人类本性的理论。关于人和环境,如果是针对一个群体的话,可以得出遗传力数据,也就是说在不考虑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得出百分之多少是遗传百分之多少是环境,但是针对个人,这种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是无法分割的,遗传让你对环境做不同的知觉解释,遗传也能让你对环境做出选择,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遗传也能让你对环境唤起,遗传也能影响你对环境的操控,这两者相互影响的复杂性,是不能用百分之多少是环境百分之多少是遗传得出的,比如一堆分开扶养的双胞胎,他们有一样的脸型,胡须分叉方式是一样的,这有多少是遗传多少事环境呢,其实无法确定,可能是遗传让他们选择了一样的胡须分叉方式,也可能是他们的脸型唤起了一种特定环境,就是周围人对他们采取同一种胡须分叉方式的鼓励,所以正对具体个体来讲,一个简单的胡须问题都无法确定环境和遗传的影响,何况其他大问题。现代心理学观点当然是更加整合前人的理论,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及其交互影响决定人的行为,分开三者谈论问题,都是过于片面的,人本主义的视角、行为主义视角和心理动力学视角都是心理学早期视角之一。
  •     了解心理学流派
  •     楼上分析很到位,记得上个月和美国一位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生朋友交流,提到一个现象和楼主提到的成长2/8理论很相似,那就是关于个人和环境影响,人通常会高估个人作用而低估环境作用,他告诉我这叫FAE,不知道中文是怎么翻译的。
  •     有反社会倾向
  •     你要说的是这本书和这套理论过时了吗?
  •       
       为了作业随便在图书馆找了这本书翻翻,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晚上都在看。
       书中第十六章“教育和潜力”特别有意思。
      ------------------------------------------------------
       马斯洛心理学家法利用两个问题帮助孩子们分析自己的行为,第一个问题是:“你在干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它对你有益吗?”这就为儿童思考选择不同的办事方式敞开拉大门。
      
      
       看到上面这段话,想起小学在面对游戏厅的吸引时就问过自己“打游戏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当时的回答是“好像没有好处,每次来都要提心吊胆,为了打游戏零用钱都花在买游戏币上,打完游戏觉得整个人恍恍惚惚的,晕死了”。
       知道所做的事情没有好处后,就没再去打游戏,转而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运动和探索有兴趣的事情上,也觉得生活更加充实快乐,这与游戏厅那种短暂的快乐是截然不同的。那年我10岁。
      
       虽然即将毕业,但是自己有许多行为和决定都是很无厘头的。为什么10岁的自己比22岁的自己更加有洞察本质的分析力呢?为什么长大后人常常做一些对自己无好处的决定呢?
       也许,在人生历程中,思想,就是一个:简单-复杂-简单的循环。
      
      ----------------------------------------JACK
  •     以你这个逻辑,任何理论都无法评论。
    你以为你对什么能仔细了解什么程度?
    有的东西,花十年再仔细也无法了解,
    有的东西,也许你觉得一眼看出去就了解。
  •     我不这么认为 ,抛去道德跟文明,那人跟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       如果只是想了解马斯洛心理学的话,这本书不会令人失望。
      我认为马斯洛研究心理的起点是正确的。将人的本能和外界环境两个因素结合是一个合理的方法。
      但是如果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派都是研究精神错乱者而陷入瓶颈时,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马斯洛通过总结所谓的“成功人士”的优点来给全人类自我实现定下了一个标准,并且进而对道德设立了标准,则显得过于草率和主观。
      每个文化每个地域产生的不同文明都会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成功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而只是笼统的判定柏拉图比希特勒成功并不科学。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希望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或艺术家,仅仅通过马斯洛自己建立的标准就简单的断定那些人为未完成自我实现之人恐怕不合适。况且一个人是否成功还会受到内在因素诸如智力天分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马斯洛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是有科学验证的统一的道德标准做支撑,但既然人本性是好的,又人类为何又有那些坏的行为。其实对于“性本恶”的支持者来说,这也是一个难于解答的问题。或许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划分为好坏时就必然陷入这个难题。大脑只有血肉,没有善恶。
      人脑是最复杂的机构系统之一,或许对心理学而言,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复杂系统理论还为时过早。
      我喜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尤其是”为满足的动机指引我们前进“
  •     看着你当年写的“再想想那些无聊的程序语言真是显得即蹩脚又旁枝末节”,真是像我现在的境况。那些程序语言实在是太苍白无力,看到这本书是我的幸运。
  •       如果想要了解马斯洛及人本主义学派,这本书是很好的参考书
      书中只是粗略介绍了马斯洛的理念
      无可否认,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理念是伟大的
      但却太过笼统,而心理学界自从确立了科学的心理学地位后,更看重科学、可操作性。而马斯洛的理论多了些思辨少了些实验,虽然如此,这种理念却影响了整个世界!让人们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华生的刺激反应的机械论当中走了出来,看到了更大的光明与潜能!
  •       《第三思潮》我读过
       阅读时间:1996年11月
      
      12年过去了,我还是那么庸俗不堪,马斯洛却仍然伟大。 近期的情绪世界越来越逼回浦口的日子,久违的激素又重新开始分泌,不免从箱子里掏出这本确实已经泛黄的书。这是80年代那个版本,87年吧,应该属于那个黄金般的启蒙时代,和介绍萨特的那些一样的涌入中国蒙昧青年的心灵世界。大概应该是1996年南京那段孤苦伶仃的季节,从亲戚家拿到这本书,当时读来真颇受震撼。还有人在研究着我们之所以顽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的核心问题。“人性所达到的高度”,“单枪匹马创造与旧事物相违背的新事物”,“善于表达,一派天真,无拘无束”从马斯洛处信手拈来的都可以直接成了令人怦然心动的口号,再想想那些无聊的程序语言真是显得即蹩脚又旁枝末节。 时过境迁,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不再严肃的对待马斯洛,就像看着笑话的一样对待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无论如何,马斯洛仍然留下了一个意境高远的心灵哲学,他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轻快的世界上,但是在那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不朽的高度,推动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到达。 呵呵,老妈在厅里面吵吵闹闹的真是扰得我无心思静下来,和十几年前一模一样,还是去跳绳吧~
  •     我也觉得有必要重看一遍喽~
  •       《第三思潮》我读过
      我的推荐: 阅读时间:1996年11月
      
      12年过去了,我还是那么庸俗不堪,马斯洛却仍然伟大。 近期的情绪世界越来越逼回浦口的日子,久违的激素又重新开始分泌,不免从箱子里掏出这本确实已经泛黄的书。这是80年代那个版本,87年吧,应该属于那个黄金般的启蒙时代,和介绍萨特的那些一样的涌入中国蒙昧青年的心灵世界。大概应该是1996年南京那段孤苦伶仃的季节,从亲戚家拿到这本书,当时读来真颇受震撼。还有人在研究着我们之所以顽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的核心问题。“人性所达到的高度”,“单枪匹马创造与旧事物相违背的新事物”,“善于表达,一派天真,无拘无束”从马斯洛处信手拈来的都可以直接成了令人怦然心动的口号,再想想那些无聊的程序语言真是显得即蹩脚又旁枝末节。 时过境迁,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不再严肃的对待马斯洛,就像看着笑话的一样对待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无论如何,马斯洛仍然留下了一个意境高远的心灵哲学,他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轻快的世界上,但是在那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不朽的高度,推动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到达。 呵呵,老妈在厅里面吵吵闹闹的真是扰得我无心思静下来,和十几年前一模一样,还是去跳绳吧~
  •     作者似乎在,行为主义者和精神分析之间生硬地划出了一条道,将马斯洛给塞了进去````
  •     我上面有 说啊 对 这是一篇摘抄
  •       在古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把人比作是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的动物。然而先哲们对此并不满意,人到底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但又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认识你自己”成了古今中外的哲人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目标。
      科学心理学虽然只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认识人自身的问题上,却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先后涌现出了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最有影响力的学派,被后人称为“第一思潮”和“第二思潮”。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通过自己对心理症患者的临床研究,认为人无异于动物,也不高与动物。求生与繁殖的生命本能控制着本我,人的本性是黑暗的,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追求享乐。文明的约束违反了人性,心理症患者无法适应这种超我与本我的割裂,心理症由此产生。
      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为了追求他所谓的“客观性”,把人动物化,在动物行为的研究基础上来建立心理学,把人的主要动机归结为外界环境的影响,认为一切更高级的需要和行为都是后天获得的,道德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人难道没有生活,而只能在若干未知和无法控制的力量下生活吗?难道只能被动的接受外界强化来适应环境吗?
      不,对人的本质,这样的回答,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不能使我们满意。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一直没停息过。20世纪50年代,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率先创立人本主义心理学。向前两种思潮发起挑战,他们告诉我们人不是动物,人能够自我实现,人是有尊严的。他们的理论,被后人称为“第三思潮”。
      《第三思潮》这本书是由美国的弗兰克•戈布尔所写,集马斯洛思想之大成,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的基本需要、发展需要、潜力和自我实现的思想;这些思想从心理学上巩固了对人性的信念,强调了人的尊严。
       喜欢上这本书,纯属偶然。因为自己常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烦恼,整天闷闷不乐。一次,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网上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感觉好像自己又充满了力量,因为课上的教授老是引用马斯洛的话,所以好奇,借来了这本书。读完之后,觉得真的是受益匪浅。
      马斯洛的理论之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这已经不仅仅是心理学的内容了,经济学、管理学中都在研究和应用这一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中国古代就也有类似的说法,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没有细分到马斯洛的层次。
      我认为,需求层次理论是对前两种思潮的一种扬弃。前两种思潮中,把人类给贬低了,认为人类文明成果都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所引致的,并且把一些更高层次的需求看作是低层次需求的升华,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弗洛伊德将爱情说成来自性欲,但是爱的本质难道就是性欲的满足吗?不是的。马斯洛赞成罗杰斯的观点“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他本人也说“我们必须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否则,整个世界就会陷于敌意和猜测之中。”很显然,爱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繁衍后代的需要了。
      除此之外,他还指出基本需要是人类潜意识动力的一部分,并且这种动力的产生并非是病态的(不是弗洛伊德的“libido”,也并非外界刺激)。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意义的一点,为我们精神活动的内在动力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发源地,我认为其价值显然超过需要层次模型本身。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之中,最高的一层,很少有人能达到。而马斯洛认为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心理学要研究的对象,其实也就是为大众树立榜样。
      前面两种显学,精神分析学派以心理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适用于正常人。同样,如果像行为主义那样仅仅研究“一般的人”,那么心理学家也永远不会认识人类的真正特点和潜力。这里不得不说马斯洛的一个巧妙的比喻: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一英里能跑多快,你不会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是更出色的跑步者,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你知道人在更快地跑完一英里上所具有的潜力。因此马斯洛提出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类中的出类拔萃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断发展的一小部分人”。
      所以,马斯洛将研究对象定为了人类中的出类拔萃者。我认为普通平凡的我们,如果能以自我实现者身上的这些特质,来对照自身,扬长避短,那么一定会取得自我潜力的最大发挥。
      经过马斯洛的研究,他认为,自我实现者有以下特征:⑴知觉的明析性;⑵有创造性;⑶人际关系深刻;⑷情绪上的安全感;⑸注重现在;(6)强烈的道德感;⑺有高峰体验;⑻独立性和自主性。
       要达到这些条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并不是说这些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十全十美,例如:他们偶尔会表现出异常的、出乎意料的无情。当他们热切地专注于某个现象或问题时,他们可能变得对周围事情心不在焉,毫无幽默感,忘记了他们一般的社交礼貌。甚至他们的仁慈也会使他们犯错误。
      《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就有这种自我实现者的特质,虽然他并不是很聪明,可是最后成功的是他。
      首先他从小就受人欺负,无形之中让他有了知觉的明析性,知道自己短处,不太聪明。同时,在很偶然的机会下,他也发现了自己有一双疾步如飞的“飞毛腿”,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会因为一时的胜利而忘形,也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丧气,所以很少有自我冲突。
      其次他的人际关系深刻。虽然真正了解他的只有他的妈妈和珍妮,但是他对任何人都有一种强烈、深厚的感情,具有同人类共福祸的意识,这种意识他与战友并肩作战时,以及他对丹中尉的态度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次,阿甘总是保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不焦虑,对生活中的乐趣能反复体验。最后,阿甘有很多时候处于高峰体验的状态。带领橄榄球队获奖,多次受总统接见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反战大会上与珍妮重逢的那一段。这种高峰体验,使他越来越自信,做什么事都能坚持下来,做到最好。
       他是一个自我实现者,他成为了世人的偶像。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拿到生活中去看待那些成功的人,我们才会明白他们的过人之处。  
      《第三思潮》中总结道“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驳斥了弗洛伊德那种关于人无意识中只有坏、邪恶、疯狂和危险的理论。自我实现者的潜意识是创造性的、友爱的、积极的和健康的。”
       自我实现是一个很难达到的境界,但是马斯洛认为,大多数人都有达到的潜质,但是他们没有对自己的潜质有全面的了解,加上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潜能,所以一事无成。马斯洛甚至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将自己的目标定的高一些。这不是好高骛远,因为马斯洛强调是在了解自己的不足的前提下,人才能更好的接纳自己,不会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丧气。
       我觉得相信自己的潜质,并努力的发展自己,最后“成为你自己”。这是现在很多人所缺乏的,我有时候也不是太相信自己的潜力,总被一些外在的、不重要的因素所束缚,使有些该做好的事情却没做好。现在自己要好好反思一下,相信自己!
      《第三思潮》还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在教育、心理症、社会管理和工商业中的运用,都是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以及潜能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一些观点,也比较新颖,我就介绍一例:
      马斯洛的教育理念,即第三思潮的教育要强调人的发展,强调理解自己并与他人友好相处,强调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总之“教育就是帮助人尽其所能成为最好的人。
      我想,虽然他的理论已经出现了十多年,可这些教育观点的可谓历久弥新,现在中国新教育改革的一个主导方针就是以人为本。如果真的能实现,那么就没有优生差生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目标,不用和其他人比。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也是很难的。
       马斯洛的理论,给予了人重新燃起生命之光的力量。但是瑜不掩瑕,在书中,我们能感到马斯洛一直在强调自我的最大实现,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出类拔萃之类的。但是这些只是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可是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不可能只为了自己过得更好,因此,在自我实现的同时,我们一定也要兼顾对社会价值的实现。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想把它推荐给身边的人,无论你是春风得意,还是处于人生的低谷,这本书都值得你一看,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相信自己,加油!
      
  •     首先这不是马斯洛的本人著作,只算是另一个人对他的汇编集。再一个就是这篇评文让人感觉作者没有透彻研究过马斯洛学说。
  •     时过境迁,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不再严肃的对待马斯洛,就像看着笑话的一样对待佛洛伊德和阿德勒。无论如何,马斯洛仍然留下了一个意境高远的心灵哲学,他告诉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轻快的世界上,但是在那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不朽的高度,推动着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去到达。
    写得很漂亮,直接表达了我同样的心境!阅读此书,曾经带给我人生中最大的阅读快感!
  •     是这样的。
    “我不同意”指的是:你从“通过环境塑造人的理论”这一方向来论证行为主义是有缺陷的。因为他的这个理论没有错,环境确实能塑造人。
    “我同意他有缺陷”指的是:心理学界普遍指出华生的行为主义“忽略了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后来又有心理学家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上了‘中间变量’,称之为“新行为主义”,你可以去关注一下。
    谢谢你的回复!
  •     人跟动物的区别是人在本我欲望跟文明道德之间在斗争,人无法抛开道德和文明,但也同样无法否定欲望。人们会区分善恶,让人向善,是保护文明,这有一种目的性,而认识人的本性,需要去掉这种目的性。
  •     本书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近年来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       对于马斯洛的理论,介于陌生与不陌生之间,为什么呢?说陌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自己去了解这套理论,大多是听别人说的,这是一个比较风行的理论。正因为风行,到处有人讲,也因此有些不陌生了。我不知道马斯洛原本的理论是怎么讲的,大多是别人的理解,包括这本书也是一种诠释——分成五个层次的需求。生存、安全、社交、自我实现之类,还有一个还记不起来。
      
      这本书不是介绍马斯洛完整理论,而是说他跟其他一些心理学的区别和改进。这种说法让我对这套理论有新的看法。可惜,从马斯洛的动机,我发现这套理论其实根本就不够深刻,只是迎合了如今社会的要求。道理也不能说什么对错,但相比弗洛伊德更深入地探讨人的本质,马斯洛更像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研究出来的一种说教理论。在弗洛伊德那里,对自己理论的评估也同样缺乏。你怎么知道人的本性就是充满原欲?每个人都是如此?要证明这点,只能问每个人自己了。对此,我认为弗氏说的很有道理。对马斯洛理论的评估呢?大多是这个人是否过着丰裕的生活,看起来要比弗洛伊德有更容易捕捉的评估方法,可惜,这种方法本身就得先怀疑一下。
      
      至少在这本书上,看到马斯洛理论的动机是不应该忽视人的爱,人是可以被激励的,人是可以不犯罪,可以升华的,应该用文明道德来让他升华,这些人,是心理健康的。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心理健康,没有什么定义。虽然马斯洛举出很多例子,比如爱因斯坦之类的著名人物,但这些人是不是就是心理健康,我看不一定。他的这套理论是功利的,有一种想要去让人从善向上的目的。动机很好,但这不是科学,不是在探求人心理的本质。而这种理论,恰好是被社会需要的。每个人好好干,不闹事,文明一点,社会就不会乱。
      
      但在书本里面充满一些偏见,根本无法论证马斯洛理论的本质性。比如说弗洛伊德的理论,说有一点,人的本质是邪恶的,这点上,我认为是这派理论(或者说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误解。在弗洛伊德那里,原欲是没有道德判断的,并没有说这是邪恶。只是,这派人觉得你这样说,人是邪恶的,可不行。于是要反对。这点,我认为是后来反对弗洛伊德很多学派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荣格、阿德勒。弗洛伊德试图撇开任何道德观念去理解人,可是后来那些人总是要加入一些道德、文明的东西在理解人,对此,我只能说,后者不够深刻。
      
      现实里面,马斯洛的理论可以算流行甚广,至少大概在中产阶级圈子里面,就从来没有听到过对他的批判,大多引用之,而不会去深入考虑。比如去年的一次,在同事离职的聚会上,遇到其他公司个哥们儿,一个外企的销售,原来是做技术的,后来成了销售。他就抱着这套理论开始说教,似乎他自己的经历就是马斯洛理论的完美体现,从一个挣钱不多的技术人员,到了风光的销售,需求层次的提高。显然他信奉不已,虽然他把马斯洛叫成马洛斯。在前段时间,我们要搞客户行为的分类,大家探讨如何分法。有人就提出来需要一些理论支撑,于是想到了马斯洛的五层模型。而在最近的一个项目里面,另一个公司的客户分群模型,也参考了马斯洛的五层模型作为一个维度。看来,马斯洛这套东西在我们这个商业社会里面真是应用广阔。要是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看,恐怕太难。因为一旦用他,连商业的目标都会变得可疑起来。为什么要为客户提供服务?他们真的需要?真的能够帮助他们?真的能够让他们快乐?他们更加幸福?对此,商业社会不会考虑太多,假设,我们让你更方便,更有效率,你就会更快乐。而且,我们的商业社会还要依附总体社会的和谐,文明,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公约。我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去不断挑逗你的欲望,然后我来满足来产生价值。当然,我不会突破文明的底线,去满足你所有的原始欲望。弗洛伊德的学说在这里暂时起不到作用,除非有聪明的人发现另一种平衡,既能够满足个人的原欲,有不会破坏文明。可是,你找不到这样的平衡。
      
      所以,弗氏也许猜到了真实的情况,但真实的东西却往往让人难以接受,人们需要皇帝的新衣。
      
  •       这是即第一思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第二思潮:约翰。B。华生的行为主义分析学后的第三思潮。他是比较全面,即分析心理又考虑到外界因素的。
      下面是一些摘抄:
      ‘科学的’知识是,而且也必须是清晰的,明确无误的、不会引起误解的、能被证明的、会反复出现的、能被交流的、符合逻辑理性的、可拆诸语言的而且是精炼的。
      
      自我实现: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能尽力去完成。反过来说,自我实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倾向。
      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或发现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他们能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看生活。他们观察事物较少用感情,而是采用一种客观的态度。
      自我实现的人的人是较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歪曲。
      自我实现的人较少抑制感情,所以他们更善于表达,更自然、简单。
      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特点是很少有自我冲突。
      认识越是客观、实际、科学,它就越是远离道德或价值观。对优秀人物的研究动摇了这一现代科学信仰的基石。确定行为的是非,有一个科学的根据,因为心理健康的人所要的东西与人们普遍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东西是相符的。因为这个原理,这些人几乎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来防御自身。他们并不害怕自己的欲望,他们的冲动十余立志相符的,他们的胃口与他们的判断是一致的。
      他们从他人的快乐中得到自私的快乐,这是无私的另一种说法。健康的人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自私,这种方式即有益于他人又有益于社会。
      善恶同时并存的情况只存在于那些自我不很一致的普通人身上。
      又是在别人看来他们十分淡漠,不易接近,因为他们乐于和他人在一起,但他们并不需要别人。
      “心理自由”,即使面对众人的反对意见,他们人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普通人的动机来自于缺乏——他力图满足自己对安全、归属、爱、尊敬、自尊等的基本需要。健康人的动机“主要老子于他对发展、实现的潜力及能力的需要”。
      人与人即使一时会伤害对方也要坦诚相见是基督之爱的观点。
      
      
      个人的绝大多数欲望和冲动是互相关联的。
      于是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
      儿童需要一个可以预料的世界。儿童喜欢统一、公平及一定的规律。缺乏这些因素时,它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他喜欢的事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他认为弗洛伊德把爱情说成来自性欲是个极大的错误。
      弗洛伊德各种理论中作广泛的为人接受的就是:温情即使目的受限制的性欲。
      马洛斯说:“爱的饥饿是一种缺乏症,就像缺乏炎或缺少维生素一样。。。。。”爱是一种来年个个人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它包括了互相信赖。在这样一种关系中,两个人会抛弃恐惧,不再戒备。当其中一方害怕他的弱点和短处会被发现时,爱常常就受到伤害了。
      
      人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既有惰性倾向,同时又有运动,发展的倾向。
      人的人是越是客观,越是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则它就越是远离价值。
      基本需要受到挫折会造成心理变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无论从心理上说还是从心理上说,都会使人变得健康。
      每个人过去的经历都存在于它的现实之中。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一次顶峰经验可以说是对自我实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一瞥。
      
      分野原则:要么造就他们,要么毁了他们。
      
      父亲应该对他的妻子及家庭诚实坦白,可是,有时他也需要只让自己知道他的烦恼、疑惑、害怕、焦虑,而不是把他的弱点都向他的家人坦白。
      
      教育过程应该关心学生的自律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这三方面的同时发展。有必要“让人们学会直接的用新鲜的目光检查现实”。即使是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做现场观察,他们所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对别人的时间结果”的研究,而不是直接研究自己的“实践结果”。
      教育过程几乎总是降低而不是提高了知觉和创造性。
      有些博士是“领有执照的傻瓜”。教师果真是最好的受教育的地方吗?所有的只是果真都能用语言来传达吗?都能写入书中吗?都能通过讲课说出来吗?知识果真都可以用笔头测验的方法来衡量吗?
      勇气与内心统一是一个向往心理发展的人身上的重要特征。
      
      绝大多数精神病症是由于宾人得不到归属感所造成的。
      神经症看作是与精神错乱、丧失意义、对生活产生怀疑、对失去的爱产生悲伤和愤恨情绪、对未来感到失望、不再自爱、认为自己虚度一生或意识到不再有欢乐和癌的可能等等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充分的、健全的人行的丧失。
      满足一个病态的需要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只会有暂时的轻松而已。
      因为神经症患者缺乏自我认识,所以,尽管他们一再努力想应付现实,无奈他们病态的举动怎么也不能使他们得到随心所欲的东西。结果,他们很可能陷于深深的绝望之中并干脆放弃了努力。马斯洛相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淡漠很可能就是完全沮丧和绝望的表现。
      
      人的各种天性是软弱的,很容易被误解或被忽视,而且常常敌不过文化的影响。人性中同时存在着一种趋向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退回安全的内在趋势。
      
      在明显和平共处的社会中,社会秩序是个人的行为同时有利于自己与社会。。。。。。人们之所以能和平共处,不是因为他们大公无私,认为社会职责高于个人欲望,而是社会契约使这两者得到了统一。。。。。。社会机构使这两者相互有利。
      健康的社会能充分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潜力。
      
      弗洛伊德认为,仇恨深藏于人与人之间所有友爱关系的背后,对一个对象的恨比对它的爱要古老得多,因此没有比爱邻人如同爱自己这一要求于人的天性更背道而驰的了。
      马斯洛认为爱是一种健康的、感情的关系,使对方深深地理解和接受。
      
      打完这些,我决定把这书再看一遍。
      
  •     就是说马斯洛是粉饰太平的
  •     除了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生存还包括人对实现社会可能性或必然性的预期,不是经济人,不是道德人,也不应当是这里说的“理想人”——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正走在生活的路上
  •     我经常在辩论里用的。。。
  •     重新阅读马斯洛心理学。对比弗洛伊德、行为主义,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或许过于理想化了。理论如何结合实践,关键还是技术。技术如何活用,还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积累。
  •     嗯,这句话我在这本书里面也看到了。他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任意挑选其中的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经类型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
    环境的意思是很广义的,所以我不同意你说的“行为主义通过外界环境塑造人的理论是有缺陷的。 ”
    诚然,我同意他有缺陷,但是这个点不在于你所论证的那个方面,而在于他忽略了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
    这两句话是不是有点小小的问题。
    谢谢你给我的这个公式。 我觉得很赞!
  •     “可惜,从马斯洛的动机,我发现这套理论其实根本就不够深刻,只是迎合了如今社会的要求。道理也不能说什么对错,但相比弗洛伊德更深入地探讨人的本质,马斯洛更像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研究出来的一种说教理论。”
    大哥,没看明白你要说什么。。。马斯洛怎么迎合社会需求了。。。他分析的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需求,还有马斯洛也承认了人的本质,他没有否认人的动物性,倡导人类实现动物性和人性的结合。。。而且也不是说教,只是说明如何实现
    还有很多感觉有问题的地方,太麻烦就不说了,建议再仔细的读一读,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判断
  •     先仔细了解之后在做评论吧
    连理论都不很清楚就开始说深不深刻了
  •     这是一篇书摘吗?
  •       
      马斯洛的学说与弗洛伊德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既反对弗洛伊德学派仅以病态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本能的牺牲品,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人看作物理的、化学的客体。西方评论界认为,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以上是别人说的,照我的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的弊端去掉,一开始就引导人们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纠正和调整自己的心理。
      
      当年学习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课程,未能让自我脱出囹圄。
      
      自年少时迷茫困惑中解脱出来,此书于我有人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力与作用----是我人生中影响最为关键的心智转换读物。
      
      阅读此书而全面摒弃了对心理认为不健康而需要通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手段进行解决的非健康性前提。
      
      而要了解成功学、成功心理学的源头,这本书是最棒的读物之一。翻译者语言文字精炼优美,是本难得的好书!
      
      因此,若要励志,必先修得其理论的根基。此书当为圭臬!
      
      
      
      
  •       关于第三思潮的书评——Daisy
      
      第三思潮是马斯洛继弗洛伊德本我超我的矛盾和B•华生行为主义之后发展的有一个关于探索人精神的方面问题的心理理论。
      
      为什么说第三思潮好呢?我个人觉得马斯洛的理论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第三思潮》的作者也讲到这点。弗洛伊德关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是解决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矛盾问题。根据弗洛伊德,本我是强有力的,反社会的,非理性的。而超我是后天责任的假象,是由父母或社会强加给孩子的。人之所以矛盾是由于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之间的矛盾。利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知道了人为什么是矛盾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矛盾的问题。
      
      而以B•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行为主义以猴子或白鼠做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试图利用自己的教化使猴子具有一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起作用的。但绝对不是100%确定的。例如,“富不过三”,还有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的父母并不是知识分子,但是我后天培养出了对知识的渴望。行为主义通过外界环境塑造人的理论是有缺陷的。
      
      我个人认为个人的成长 利用2/8理论,外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只占20%,而个人自我意思,自我判断,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激励的综合能力才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那个成长在环境的好的孩子,如果没有具备后天的这种自我能力。生长在一般环境的孩子一旦超过了临界点,后天的发展的速度绝对是要比前面的孩子快的。
      
      为什么说马斯洛符合时代发展呢?马斯洛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运动员跑步的时候,你会去研究那个跑的最快的,而不是最慢的那个”于是马斯洛分析了成功人士的心理特征,
      即自我实现人的特征,在金字塔最顶端人的特质,在人生需要高层次人的特征。
      
      为什么说马斯洛这个理论牛逼呢?
      
      这个理论可谓开启了美国成功学的大门,但是这个成功学是以实验基础为背景的,是由科学的数据证明出来的。(数学真是门神奇的工具,是演绎推理证明的数据基础。)2.这个理论符合了现代工业社会对管理的要求。麦格雷戈1960年《企业的人性》提出的X,Y。其中的Y就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继承。
      
      自我实现的人肯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我就不详细列举了自我实现人的特点,这本书确实讲的很清晰)
      
      总之,自我实现的人的普世价值观同宗教相似。是符合整个人类宗教哲学共性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句话,假如真的有神(God),当你的世界观与宇宙创造者的价值观相似的时候,你想不牛都很难。所以没事研究研究宗教还是挺好的。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理论被用于管理,心理治疗各个领域,可以说马斯洛为人们的提供了一条非宗教化的求圣和求胜道路。高尚的价值观使人统一,用易经讲就是自我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平衡。最终也我我们个体活着的终极目标。
      
  •       概述马斯洛的当代心理学
      篇幅不长
      相信对以下两种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会很有帮助
      1已积累一定社会经验
      有兴趣了解当代心理学
      对心理健康的人的全面而深刻的定义
      的同学
      2身处心理混乱期
      或自觉困于“人生逆境”中不得解脱
      的同学
      
      无论看什么书
      我们总是习惯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本质上说
      心理学家的工作方式
      决定了它是一个科学家
      一个做试验的人
      而不是评论家
      所以马斯洛对健全人格的描述
      即便对于这样的我们
      也是极具说服力的
      因为它的描述
      或多或少地符合我们自己的观察心得
      而那些还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部分
      也更容易被“相信是正确的”
      
  •     全称应该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国内大多翻译成基本归因错误,也许偏差或者一致性偏见更合适,因为归因到个人并不一定是错的,有些时候人的行为的确和个人有关,根据凯利的共变模式,如果他人的行为共识性和特殊性低,一致性高的话,那内部归因是正确的,所以FAE只是说明人大多有一种倾向,那就是低估环境作用,特别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情景信息不敏感导致归因的时候调整不够,这种现象极为普遍,所以才叫基本。
  •     说的真精辟。。。尤其是这句话
    “弗洛伊德试图撇开任何道德观念去理解人,可是后来那些人总是要加入一些道德、文明的东西在理解人,对此,我只能说,后者不够深刻”
    没错,弗洛伊德理解的是真正的人,而不是在重重的道德文明约束下的人我们现在的这些道德和文明,也是由最原初的人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而不是从来就有的。。
    所以,后世对弗理论的偏见,大多是他们不能跳出道德和对错的圈子,理解人性最基本的面目。
    昨天看到这本书的介绍,说了“马斯洛把心理学推广到了普通人身上,而不是像弗洛伊德那样只应用于病人身”。。当时就觉得,这种言论是完全不理解弗洛伊德的表现,弗氏理论从来没有把病人和正常人划分开来,他们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从一种最原本的思辨来考虑人性,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弗先生是做最好的,虽然在现在这个社会,可能不如其它理论实用。但是我认为,即使是接受其它的理论,也要把它们和弗氏理论看作一个整体,剩下的理论都是弗理论的一个发展,包括阿德勒,荣格尽管他们声称和自己的老师已经分裂了。
    所以这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后世的理论在当今社会确有用武之地,不能完全避而不谈,然而,它们所声称反对的弗理论却是它们所继承的。于是现在没有一套理论是我们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有如大浪淘沙般把这些东西一一过滤,留下来的,也许是对我们最有用和最真实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