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101092424
作者:罗钦顺
页数:299页

内容概要

罗钦顺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字允升,号整庵,谧文庄,江西泰和人,生于宪宗成化元年(一四六五),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弘治六年进士及第,历任南京园子监司业、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嘉靖六年坚辞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之召。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于格物致知之学。着有整庵存稿、整庵续稿、困知记。最末一种是他穷一生之力而成于晚年的理学着作。

书籍目录

前言
困知记序
卷上(凡八十一章)
卷下(凡七十五章)
续卷上(凡八十章)
续卷下(凡三十三章)
三绩(凡三十六章)
四绩(凡三十一章)
附录

作者简介

《理学丛书:困知记》是批判心学、改造理学的重要著作,对於研究理学演变史具有重要价值。写此书的目的是继承儒家的传统,批判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其中,主要批判佛教唯心论和王守仁的良知说,同时批判地改造程朱理学。在理气、道器、“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批判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提出了理欲统一的学说。对於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困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罗钦顺号整庵,谥号文庄,故后人称整庵先生或文庄公。他的集子就叫《整庵集》或《罗文庄公集》。他是江西人,是否是江西派还要考证,但他出生在浙江青田县官舍。他们家祖孙三代都是官僚,祖父职位较小,是一个县的训导(大概相当于教育局长吧),他爹当过中央大学教授(国子助教),也是处级干部,但他祖父和父亲似乎都没有中进士。他和王阳明(1472-1529)是同时代的人,但活了八十二岁(1465-1547)。两人是同年举人(弘治五年,1492),罗第二年就中了进士,但阳明要再等好多年。据说,罗在中举前拉肚子,差点挂掉了,喝了几口米汤,进了考场,出来后说必中,而且一定是前十名。公布结果,他拿了个第一名;第二年考进士,他是第七名,到皇帝面试时,他发挥更好,考了第一甲第三名。罗钦顺中进士之后进了翰林院,做后备干部,然后到中央大学教书(国子监助教),干了几年因为老妈去世,回家守墓两三年。守制结束,官复原职,升的也比较快,弘治十五年就主持进士考试了,这一年夏天高升南京国子监司业,国子监除了祭酒就是司业,大概相当于教育部的司长。这一年阳明才是刑部主事,最多也就是处级干部。他在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后来出了大名的有严嵩、湛若水等人。干了几年好像也没有什么升职的机会,刚好老爹也身体不好就打辞职报告,没有批准。不过他自己回家呆了几年没去上班,正德三年(1508)他又打了辞职报告,刘瑾不仅批准了,还直接取消了他的官职俸禄,把退休金都给取消了,削职为民。这一年王阳明已经被发配到贵州两年多了。两年后,刘瑾败落被处斩了,他官复原职,王阳明也去干县委书记了。又干了两年升了官,到正德十年(1515)升南京吏部右侍郎,相当于组织部副部长,这一年王阳明任鸿胪寺卿,局级干部。大概是在这期间,阳明与整庵有了交流,并且相互关系似乎还是蛮不错的,阳明组织编了诗集,整庵做了序。在正德皇帝最后的岁月里,他又想辞职不干,没有搞成,但他已经是北京的组织部副部长了,虽然排名靠后。在正德十五年冬天在北京郊区见了皇帝一面,第二年嘉靖继位,他的上级犯事进了监狱,他成了代理一把手。嘉靖搞大礼仪之前,他伙同他人一起写了一篇《慎大礼以全圣孝疏》的文章,这篇文章至少应该不是特别反对大礼仪的,但可能还是得罪了其他高官,就明升暗降的让他做南京吏部尚书,正部级。他爹身体不好,他也趁机上书说要回家,嘉靖二年他父亲去世(捐馆),他守制三年。守制结束后,嘉靖帝先给他礼部尚书,他不干,转吏部尚书,也不干,就说自己身体垮了,干不了,请求退休。皇帝实在没辙,就批准了,每个月发米四石,配秘书四人。正式退休后,他在家一方面搞家族建设,整理家族事务,搞乡规民约,一方面搞学问研究,花了几年时间写了《困知记》两卷,自费出版,然后发给亲朋好友,似乎反响不错,过几年续了又续,最终成为他的代表作。他八十三岁死,死前几天,自己写了墓志铭《整庵自志》。他得以安享晚年,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早早退休,一方面也可能是他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抱负,除了经营好的他家庭和家族之外,他的事迹可以表彰的不多。他有两任老婆,二儿二女,其中一个儿子干过知府,孙子六个,死之前曾孙一个。过了177年,他成功入祀孔庙,成为先儒之一。他的口号是,存心养性和理一分殊。他认为,心性不容混淆,心有人心道心之别,道心是性,人心是情,尽心知性即是存心养性。而天人之际存有差异,故有理一分殊。有分殊,个体就可以有自我之私,有理一,万物皆备于我。他认为,人与物的产生的那一刻之前,理是唯一的,但一旦各自具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形制上的差异,就是所谓的分殊。但所谓分别的殊,其实也是自然之理,而理所谓的一也在分殊之中。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般般,对佛家批评是识心不识性,对朱熹批评是理气不可分。前者类似宋儒,后者类似张载观点,没有什么新意,跟戴震相似。
  •     "岂曰困知,欲明正的。"斗佛禅、心学一流好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