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镜

出版日期:2014-4-10
ISBN:9787302346011
作者:[以] 盖伊·多伊彻
页数:329页

内容概要

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曾为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和荷兰莱顿大学近东语言系研究员,也是曼彻斯特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的荣誉研究员。 另有著作为:《语言的展开》(The Unfolding of Language)
译者 王童鹤,新闻翻译。维基词典贡献者,以翻阅词典为乐。突厥语学习中。杨捷,专业口译。语言爱好者,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笔译。

书籍目录

引言:语言、文化和思想
语言平面镜
第一章:为彩虹命名
第二章:误入歧途
第三章:异乡的野蛮人
第四章:今事古已有言
第五章:柏拉图和马其顿的牧猪奴
语言透镜
第六章:哭泣的沃尔夫
第七章:太阳不从东方升起的地方
第八章:性与句法
第九章:俄国蓝
后记:原谅我们的无知
附录:人眼中的色彩

作者简介

为什么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因为你说的不一样。
《荷马史诗》中,把天空形容为黑色,蜂蜜形容为绿色,大海形容为紫罗兰色。《圣经》把鸽子的羽毛形容成绿色。直到20世纪,澳洲一些土著还没有表示蓝色的词。
两个世纪前的学者们排除了这是诗歌修辞的可能,提出了更惊人的论点:古人的 眼睛没有进化到我们现在的程度,也就是说,古人普遍是色盲。
事实是这样吗?从奇怪的颜色词汇出发,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Guy Deutscher)沿着大众和学者对语言的认知演变,一路做着刨根问底的调查,并从颜色延伸到了不同语言的语法和性标记,语言里的方位体系,从多个角度来讨论了核心问题:我们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还是被文化塑造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吗?讲不同语言的人,看到的世界,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不同吗?
曾经大家以为,语言是平面镜,直观地反映着你和你所处的社会。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知道,语言是透镜,可以修饰、改变、塑造你的世界观。曾经你觉得理所当然的事,其实只是因为,你生活在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文化中。 讲着不同语言的你我,因此可以享受各自丰盛的世界,拥有不同的回忆,成为不同的人。


 话/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从荷马史诗中色彩语汇的匮乏与混乱出发,引出了语言与色彩关系的问题。从格莱斯顿认为原始人视觉系统不完善导致色彩描绘缺乏的观点到证明实际上是语言通过影响大脑的思维习惯从而影响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期间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最重要的一个错误便是“语言相对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语言决定了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事实是,语言只能影响思维,而不能限制我们的思维。即“语言之间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每种语言允许人表达什么,而在于每种语言迫使人表达什么信息。”除了语言对色彩感知的影响之外,作者还从空间概念与语法性的角度佐证这一观点。某些语言的使用者由于从不使用自我空间坐标定位,只使用地理坐标定位而对空间感知能力非常强。另外一点便是,具有语法性的语言使用者会产生与性相关的联想,而这种联想亦为语言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可能。语言的确充当了“透镜”的作用。而在语言学家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神经科学和脑科学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由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才使得语言学家们能够通过观察脑部反应的方式直接证明了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对色彩感知的影响。看这本书真的颇有语言学版的《上帝掷骰子吗》的感觉。一个个理论被提出又被推翻或者被完善,逐渐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识与体系。特别是前半部分关于语言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争论,想到波粒战争。然而正如后记所说,我们仍所知甚少。我们只了解了表面现象直接的关联,而并不清楚内在复杂的机制具体是如何运行与编码的。特别喜欢本书结尾的一段话: “如果听说了战场上有非凡的英勇之姿,那通常是战况不佳的信号。因为战斗按照计划推进且势如破竹时,个人英雄行为主义鲜有用武之地。往往只有困兽之斗时,才需要展现骁勇。我们了解到的一些实验中的机敏和巧妙如此鼓舞人心,以至于很容易就会误以为,突破人类大脑这个堡垒的科学之战,已经大获全胜。但事实上,这些实验的机敏推断并非强大,而是孱弱的表现。”信心,以及谦逊,缺一不可。
  •     抛却“素质论”的讨论范畴来讲,男人确实在日常生活里要比女人更喜欢骂人。“我靠“、“我操”、“我日”等口头禅更是以泛滥之态,飘散于男人的嘴边。而女性则不然,要不她们表现得“很有素质”,主动过滤掉语言表达中的脏话,要不就将男人更为暴力的口头禅弱化为“我晕”、“我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不是女人不会“靠”、“操”、“日”,而是女性与生俱来的思维习惯在为其语言特点“指手画脚”。雄性动物生来好斗、乐于挑战,因此,相对于活在被动空间里的女性,这个世界上的男人总以主动式的行为主导这个世界:在行动上,主动追求并征服女人,而语言上的那些甜言蜜语,也只不过是进攻行动中的温柔手段。女人迥异于男人的思维习惯与认知能力,致使她们对“色彩”、“生活细节”、“感情”更为敏感,这样的头脑惯性在语言、文字的转化与表达上,表现的也相当突出:某天,你与一位女性朋友聊天时,她会马上指出你们上次见面时,你衣服的风格及颜色,而你或许早已将此忘得一干二净。而接下来你还要听她滔滔不绝地八卦谁谁做了小三,谁和谁又刚刚离了婚。而当我们在看一部小说时,如果里面有大量的细腻语言,以及人物衣着与神态描写,那么很可能该作者为女性。不同性别带来的语言习惯是有差别的,而不同文化的人更是如此。我们在学习外语时,即可见这种差异。例如,我曾经写过的一条微博:中国有“操你妈”的骂人文化,而西方则为“fuck you”。这种区别在于:“操你妈”意味着想要成为别人的爹,在男权社会的中国,当爹更有权威,儿子不能忤逆,所以操西南官话的人(四川、重庆、湖北)爱自称“老子”,操北京官话的人爱称别人“孙子”。而西方人觉得对方本人就是权威,跟爹妈没关系,所以“fuck you”即可。不同文化的人用不同的思维、语言在思考,而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它本身就可塑造多元化的“事实”。我在昆明的时候,经常听人说“淌眼泪”,不是“流眼泪”,“淌”和“流”的差别不仅仅是“淌”覆盖的面积大,“流”表现得量小,而是作为中原人的我与操着西南官话的昆明人文化、思维的差异。在“饭凉了”的表达习惯上,南方人更偏向于输出“饭冷掉了”的语言信息。除此之外,云南人在空间的语言表达中不分方向,比如“往东走二百米”这样的指路信息,在他们那里则换了风格:他们会指着东面说“上去二百米”。正是这种“上去、下来”的语言习惯,曾让我这个只会倾吐“东西南北与左右”的中原汉子一度苦恼:我在洗澡时,同学说上面那个水管是热水。面对两个平行的开关,我真弄不明白到底哪个是“上”,哪个是“下”。而在《话/镜》这本书里,有个例子则更加鲜活:澳洲土著人的古古·伊米德希尔语,里面完全没有表示“左右、前后”的词,他们只会说东南西北。所以他们在指示你关掉电风扇时,会说“往东扭一下开关”;如果你背后有一辆马车飞奔而来,他们会警告你“小心,你的北面有辆马车过来了”。同一样东西与事情,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思维习惯与表达方式。他们即使将自己的文化语言转化为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定话语(比如操着不同方言的人,说同一种普通话),背后的思维习惯也一定会不断作祟。所以即使广东人说了普通话,他们也会时不时搞出“我走先”这样的表达风格。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内容、排版、注释都很棒。
  •     第一部分:从关于不同语言中色彩的探讨,引出对语言复杂性的思考。第二部分是重点,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探讨,两种坐标系的差异,词性数目的差异,最后又回到颜色上。总体通俗易懂,很适合入门
  •     不是我想找的那类书.......反到封底发现是果壳做的难怪了
  •     Brilliant!
  •     语言学科普神作。作者十分幽默,论证严谨,干货充足;而且翻译也十分出色。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与其说是语言学倒不如说是色彩学史;第二部分则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究竟能不能影响思维。在每章末尾作者还给出总结性的文字,显得十分有条理。从一百多年前的研究到近几年的最新进展,作者均有涉及,展现出一个清晰的语言学发展脉络。另外推荐两篇果壳网译的文章,和本书的部分内容息息相关:http://www.guokr.com/article/156367/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784/
  •     4- // 作译者的文笔都在水准之上,可惜的是知识密度略不使人惬意。书名译得也不好。
  •     关于方位的部分好玩。
  •     一本严肃而有趣的书。
  •     有趣的味觉思想实验,轻而易举就让我们想象出了古人形容不出很多颜色的窘境
  •     如果不拿别的语言对比,就永远不知道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不是那么显而易见
  •     少见的语言学科普,干货不多,但材料的组织和叙述手法非常吸引人。最有趣的一点是,虽然本书主题是“语言对认知的影响”,作者认为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至少是其强形式)是“狂妄的幻想”“误导了整整一代人”,而应当代之以较为温和和细致的博厄斯—雅各布森原则。
  •     作者力图生动地向读者揭开语言学的精彩世界,遗憾的是对于一般人这门学问并不平易,作者也并非心理学专家,有些内容显然太过局限,很牵强。最后批评一下出版社和果壳,封底那些不知所谓的像知乎答案一样的内容根本就跟这本书没多少联系。
  •     通过人们对空间、性和色彩的感知探讨了一个问题「讲不同语言的人,会不会因为各自的母语以不同的方式观察相同的事实。即在我们观察现实世界中的颜色时,语言里的色彩概念是否充当着“透镜”的角色?」除了书名翻译以外,全文翻译非常赞。喜欢这样严谨博学的科普作家~
  •     语言学家的书真的是很好读,流畅精确,翻译也很给力,两位语言爱好者的作品看得出极大诚意。然后内容非常有趣,切入点都很特别,论据论证相对风格要弱一点点,但是对兴趣的引入有很大贡献,看几行就能出个很爆笑的点,学术气质的嫌弃脸即视感。
  •     认识到语言的影响及重要性
  •     结论就是,语言的确对人的思维有影响,但肯定没有流行文化吹的那么巨大,至于具体有多大,我们还在研究。
  •     看完引言赶紧来卖个安利
  •     很好看啊,语言怎么影响思维,语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语言深层次怎么work的……very insipiring,写得也非常抽丝剥茧有条理,强推
  •     话/镜真的很好看。学术性叙述和故事性叙述恰到好处!从没见过那么引人入胜的文献综述!如果你疑惑语言是否能影响思维,好奇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一样复杂,那真的要读一读这本书!#TIL# 原来日本的交通灯中,行走标识色是あおい,而不是みどり
  •     真是不错 轻轻松松就讲明白好多东西 更重要的是刚好解决了我昨天遇到的问题 真是神奇啊 买了好久放在那里摞灰的刚好今天抽出来看就有了启发 再次说明多买点书就是没错
  •     语言绝非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那样限定认知的边界,而是提供给使用者一种思维的倾向。内容算是对我有用,不过信息量确实不大。
  •     很典型的一类书: 有很多干货 和更多的水 如果作者愿意把调侃的篇幅砍一半走 我一定用不着花两天看完再花两分钟惆怅
  •     私货太多,适合完全没有语言学阅读经验的读者。
  •     书中的例子都不错,但是论述相当拗口,如同三联的《读书》一般,就是不好好说话。
  •     我一直以为顺序是『为什么你说的不一样,是因为你看到的世界不一样』
  •     interesting~
  •     这是我最想读的那一类书。多多推荐给我吧!阿里嘎多。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腰封也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     语言学确实有意思啊
  •     火车上读完的。批判性思维的演练。整体来说好读,因为建立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可以和《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参读。
  •     书籍设计的不错,装帧普通了一些。如此浅显而又有趣的知识,需要好的装帧设计。
  •     可以结合平克的书一起看(似乎盖伊把平克当做……论敌?)
  •     有一些编校差错
  •     语言万华镜
  •     略啰嗦
  •     不那么晦涩的理论书。
  •     不可多得,启迪未来。
  •     语言代表着观察,是对这个世界的分类,更是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因为分类明晰而更加明白自己的存在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看完整本之后最大的感想。全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娓娓道来,有条有理这两个词。作者不急不徐地抛出一个的问题,解答的同时又提出新的质疑,层层深入,特别容易理解,还很有幽默感。。当然,翻译也是功不可没,看到语法形态的性的分类那里,笑惨我了。
  •     好
  •     在所选题材上写得很好,透彻,但选材略狭窄,这可能恰好反映了,有关母语影响思维的确凿且值得谈论例子实在不多。
  •     以语言色彩为视角,以荷马史诗为开端。但是会感觉都是作者的假设。另外翻译的地方不是特别考究。
  •     你的词汇量决定了你世界的广度。
  •     还不错。主要讲了色彩、语法性和方位三个例子体系。方位那个非常带劲,作为一个北京人,就好像见到了加强版的流落在外的乡亲……定价高,用纸平平,装订平平,彩图过于漫不经心,印刷质量一般。
  •     读完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何放在自然科学区了!论证非常有意思,感谢高明华师姐推荐。唉~忽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还是自己所熟悉的偏理科一点的东西。是不是早就该去读心理学或生物学了……曲线救国真的是南辕北辙啊!这让我意识到了,即使每一步都符合理性最优,最后的结果也不是最优的。
  •     语言学某些部分真好玩。Gladstone精力也太旺盛了吧。十九世纪的政治家有那么多业余时间搞学术研究,放在现在难以想象。
  •     给译者点个赞。
  •     多好的书名,多好的出版社,多好的纸张,多好的话题,但都掩盖不了内容的匮乏。 果壳阅读的书,目前还没有读到一本四星的,唉。。。。
  •     很大一部分在说语言和颜色,看起来其实蛮累的
  •     让你对思维和语言之间的联系有全新的理解与认识,超级颠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