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与学问

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805506258
作者:韩石山
页数:314页

作者简介

《骨气与学问:韩石山学术演讲录》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辑 学界多歧路 辨析靠胆识、骨气与学问——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人格与责任——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演讲、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在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的演讲、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吗——在山西大学中文系的演讲、新文化人物的胸杯与风度——在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的演讲、文学批评的学识与勇气——在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演讲等等。


 骨气与学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韩石山的《骨气与学问——韩石山学术演讲录》断断续续看了近两个月,真是好文章。观点好,见解新,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一针见血,大快人心。尤其是对鲁迅的看法,比起某些专靠研究鲁迅混饭吃的草包“学者”不知强上多少倍!韩石山的文章言之有物,敢于提出新见解,并不人云亦云,读来不觉耳目一新,有些观点甚合我心。就连初看时很不服的观点后来一想也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对。因为我很喜欢林徽因,看见韩石山谈徐志摩说“要不是徐志摩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时很不满,想要专门写篇文章来反驳。今日再看他说的“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任妻子,只能说是个会当家会理财的女强人,她当过中国女子银行的副行长。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顶多在写民国名媛时写上一笔。还是徐志摩的好,才有了她们的好。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却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的。”虽然我觉得韩对林徽因的说法有失偏颇,林决不仅仅只是一个女建筑学家那么简单,要不然也不会有三个那么优秀的男人为她着迷,一个甚至还终生不娶。但我不得不承认她的名声确有一部分是徐志摩带来的。在看《人间四月天》之前,我确实是不知道这几个女子的。又比如很多人认为苦难是一种财富。韩石山就说:“我不这么看,苦难就是苦难,只有恰到好处的苦难才是一种财富。这里有个承受力的问题,超过了承受力,会吧人压垮,甚至把一个人毁了。多少人就是这么毁了的,成全的只是少数。说苦难是财富,就是这些成功者制造出的谎言。世上没有什么恰到好处的苦难。苦难的到来,是无法预测,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预测的苦难,也就不称其为苦难了。”近来我读了许多关于上世纪知识分子的书,一方面他们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另一方面,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小时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五四后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可谓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所以那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有时会羡慕那个时代的学生,接触的老师都是这般厉害的人物。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学应该是西南联大了,集三所名校于一体,大师云集,真正的大学。很多了不起的人都是出身于西南联大。可是我又常想,如今即使再把清华、北大、南开联合在一起,那个辉煌也不会再有了。很多事情就是时代造就的。那个时代对于很多人来说,绝对是个苦难,但是很多人承受下来了,难道他们从中得到什么财富了吗?更别说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苦难了,每每看到那些知识分子受到的那些非人的待遇,我就满心愤慨。这样的苦难是财富吗?还有这次汶川的地震,这样的苦难是财富吗?有的人说现在的孩子没经受苦难,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如果一个人的成功非要一些苦难做垫脚石,不成功也罢!一些家长自己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应该体会到那些苦难对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真没必要在对孩子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时大谈苦难是财富。一次跟同学偶然谈起流行的韩剧、日剧,说到对传统继承的问题,她有些无奈地说相对于日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简直要全盘西化了!她认为是改革开放的原因。其实不是,改革开放虽说也带来一些弊端,总体来说是好的。我们的问题其实出现得更早一些,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国整个思想体系在那时发生了大断层。或许还要早,那要追溯到五四运动,封建王朝一结束,西方文化思潮一涌进,整个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此乱套。很多人认为封建时代那一套就是糟粕,就该舍弃。韩石山在谈到童蒙教育时却说:“它(封建时代)的童蒙教育,却是极为成功的。想想吧,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上学就是《三字经》、《千字文》,接下来是《论语》、《孟子》,有的更彻底,一上学就是《论语》、《孟子》,连《三字经》、《千家文》都省了。这等于是把识字教育、道德教育、经典教育一体化。民国以后,一些新式教育家认为这不符合儿童教育的规律,编了新式课本,改为先学识字,‘人口手工尺刀’什么的,再学造句作文。解放后稍好些,不一个字一个字学了,改为一句话一句话地,我上学时第一课是‘开学了,我们上学’,第二课是‘学校里同学很多’。看起来循序渐进,实际上是误人子弟。这些东西,背个滚瓜烂熟,将来有什么用?一个人在童蒙时期,是记住了‘开学了,我们上学’好,还是记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是会背几句时文好,还是会背《论语》好,不说将来做学问了,就是做人也不一样吧。”近年来,有些地方重新开办起“私塾”,轰动一时。抛去作秀的成分,这样的尝试很有其必要性。暂且不说四书五经是不是糟粕,那么多年我们的先人都是读这些书启蒙的,这些思想已深入他们的骨髓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骨髓,在无形中已成为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要彻底抛掉,就是抛弃历史,没有历史的民族还能做什么?我常想好好读读这些经典,但苦于找不到好的注释本,读来太吃力。若我们从小就受这样的教育,现在谈起四书五经也能如古人般滔滔不绝,毫无隔阂,也不用羡慕那时人的学问好了吧!至于现今的小学教材,确实荒谬的很。不要把现在的小孩都当弱智,编些可笑的文字。今人可要比古人聪明得多了!其实不光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很多外语教材的编写都弱智得不行。我上过德语、法语的课,第一课都跟我们小时学英语的第一课一模一样,除了文字不同,翻译过来一字不差,都是:How are you?I am fine,thank you.And you?I am fine,too.当时心里暗笑不止,是不是他们都懒得好好编教材,照着同一分中文翻完了事?提到文言文教育,韩石山说:“应当是初中时偏重文言文,高中时偏重白话文才对。你们的理念是,文言文难学,先学好白话文再学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一脉相承的,文言文学好了,白话文自然就好了。”这是很有见解的。虽然五四以来提倡写白话文,但是倡导者胡适、鲁迅等人自身的文言文是极好的。本来就是先有文言文,再有白话文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些本末倒置了。再者,文言文对一个人的文字修养能力帮助很大。现在很多人不喜欢文言文,那倒也罢了,可是连成语也不熟,还喜欢瞎用,说出来的话简直不是人话了!我常常被身边一些人滥用成语和俗语吓得不知所措,目瞪口呆。一次,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说某个老师教得不好,我们都很不满。突然一个同学来一句:“算了,你们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吧!”我当下无话可说,怔了半天才弱弱地问了人家一句:“你高考语文多少分啊?”其实从小学语文开始,我们对教材都有自己的看法。闲来聊天时谈起,最最可恶的是鲁迅的文章:拗口不说,还每学期必有,每篇必背,每个必考。想必大家在鲁迅的文章上没少吃过苦头吧!说实话,我就不喜欢看他的文章。初中一次跟同桌说到鲁迅的文章我读不太懂,一个从来不读书的男生听了,很鄙夷地冷笑一声。我当时心里就很不爽:“难道你就能读懂?”我不明白鲁迅的地位为什么会被提得这么高,但是事实是,除了他的杂文犀利,我还真没看出他文章中有什么文学价值。不能毛主席说好你们就一溜都说好吧!毛主席有自己的立场,后世人跟着瞎掺乎什么劲啊?也许以我的年龄和阅历还不足以欣赏鲁迅,连韩石山也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但那些其实根本没读懂鲁迅的人实在没必要以自己读懂过来假视清高。尤其是每次考试还逐字分析,一定要找出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早几年韩寒做分析自己文章的题还不及格过,其实作家写文章大都一气呵成,很少去想这要有什么意义那要有什么意义。若一味追求字里行间的意义,恐怕是很难写出什么好文章的。有人评论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时讽刺到,要是曹雪芹真如他所说要在小说中隐匿这么大的秘密,要这么费劲才能读明白,也无怪乎书还没写完就一命呜呼了!连鲁迅自己也说《药》中瑜儿坟上的花圈是硬添上去的,那非要现在的学生去想那意义不是强人所难吗?可笑的是那些教参上洋洋洒洒的解读。如今有多少草包就是靠吃曹雪芹和鲁迅的残羹冷炙混了一辈子?可怜两位,若地下有知,怕也是要跳起腿骂这些“解语花”的吧!读这本书时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因为这是韩石山在各大学的演讲稿,重复的地方有些多。他颇有些不服气地几次提起谢冕的事。起因很小,就是因对徐志摩的《沙扬娜拉》里“沙扬娜拉”是个姑娘吗有不同见解引起的。懂点日语的都知道这是日语“再见”的音译,但北大教授谢冕对于别人指出他文章错误的看法很不满,最后韩石山也加入进来,还愤愤不平地对谢的学历表示怀疑。文人间的笔墨官司从来就没断过,我之前不喜欢余秋雨就是觉得他在这方面过于小气。其实静心想想,若换了我我也很难做到对别人的攻击不做回应,何况文人还有这么厉害的笔杆子,不贡献一点给骂文化也着实对不起人。但在文学上我们还是应该宽容,更不能由学术攻击转化成人身攻击。韩石山多次提起这件事可见他还是很不平的,不过倒也有孩子气可爱的一面。但其实他这么做是帮了谢冕了。其实不看他的书,我哪知道谢冕是何许人也!说韩石山的文章好,在于他不怕别人说什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别人都说汪曾棋文章如何了得,越老功力越深时,他偏偏写篇《莫把枯窘当功力》去批评,还说人家“不过是没文化的老奶奶,给小孙子讲的笑话罢了”。我没看过汪老晚期的文章,不好瞎起哄。但是韩的这种做法实在有趣:我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其实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要求大家观点一致。否则,文学未免就枯燥了。像我就不喜欢鲁迅和萧红的一些文章,但有人却对他们赞不绝口。这只是个人喜好问题,算不得谁对谁错的。正如韩自己所说:“要珍惜自己的思考,只要你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就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是对的。”这本书说是演讲集,前半部分大多在谈鲁迅。其中提到鲁迅去世后,党内决定:“以郭沫若为鲁迅的继承者、中国革命文化界的领袖,并由全国各地党组织向党内外传达,以奠定郭沫若的文化界领袖的地位。”文化领袖是个太大的荣誉,不是谁都当得起。文艺的百花齐放,即是各有所长,哪里来得了个全才的领袖呢?何况,即使要有个领袖,也应是大家选举出来的。以政治路线确立一个,怕是不得人心吧,顶多就是一政府的喉舌,一切为政治服务。难怪人们说起郭沫若“御用文人”的头衔多少还是有些不屑的。有人说,没有共产党的借重,不这样在文化战线上东拼西杀,多写些文学作品或学术巨作,鲁迅作为作家会更优秀些。其实这真的很难说。历史不容许有这样那样的“如果”。早年对周作人和鲁迅的评价很一致:前者是汉奸文人,学识人品都不值得推崇;后者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近年来一些人渐渐公开发表言论认为周作人的文学修养更胜一筹,鲁迅是万万比不上的。虽然我一向认为为人和为文是一致的,基调都是有高尚的人格。但慢慢了解到,这种一致在文学界并不常见。倒是江弱水在评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时说得好:“其人可废,其文却不可因人而废”。当时这些文人选择走怎样的道路一定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谁都不愿自己被后世骂为“汉奸”,何况是把人格尊严看得这么重的文人!以今日之观点来看,我们未免太“事后诸葛亮”些,文人就是政治觉悟低,那又怎样?政治这东西也是由时代决定的,一个小小文人在乱世中除了混口饭吃,绝对没有能力去影响上层领导的决策。脱去这些时代的限制,那时的文人有时很真诚,真诚得很可爱。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讽刺而不失幽默,发人深省啊,沉静时而狂野,让你的心随之而波动
  •     学问应当升华为人生的修养,骨气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