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观察》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自我完善 > 自我观察章节试读

出版社:雷德•霍克、 孙霖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2-04出版)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807094470
作者:雷德·霍克
页数:233页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25页 - 第三章:怎样观察

第三章:怎样观察——基本原则

善知己利者,常专心利益。

(《法句经》第一六六偈,佛陀著)

观察自己的练习包括去练习“找到自己”,即把自己定位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于这个身体里,但知道自己不等同于这个身体,然后去管理这个身体。这就是记得自己。自我观察和记得自己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其实它们是一回事。自我观察的练习是一个灵修体系中系列练习的一部分,这个体系称之为“第四道”。这些练习是给予地球学校里灵魂们的指定修炼,它们籍此来实现自我成长。我们被给予做人的机会,以实现灵魂层面的成长,并对造物主和他的其它创造物有所贡献。成熟的灵魂知道如何修炼并且可以自己开始修炼。佛陀把这叫做“圆满之路”(《法句经》第96页)。因此,自我观察是一项必须的练习,是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练习。坏习惯会不断重复并制造麻烦,但一个仔细而诚恳的练习者在困难与挣扎中总会找到内在的帮助。下面列出了自我观察的四个基本原则:

1)不要评判:这是最难理解的一个原则。头脑就像一个评判者,不停地评判着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的每个人、每件事和每样东西。它做出这样的评判是为了把接收的信息归档或存储。我在生活中遇到的的每个人、每件事和每样东西都被它归入两大宽泛的类别:喜欢或不喜欢(好的或不好的等等)。然后,它会通过联想(即类比和对比)的方式不断地评判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好把它们贴上标签并归档。头脑还会对我的一切行为做出评判,以此来制造出我和我的行为是分离的这样一种假相:我讲了粗鲁的话,然后我对这些话做出不好的评判,这样被评判的行为和我就分离开来。从责备产生的那一刻起,被责备的对象就被分离开来。这样做,我就可以让自己看不到和感受不到自己的行为,从而不对它们负责,也不承认它们属于我。评判使我看不到自己。而我完全信任这个评判过程,要么接受这些评判要么排斥它们。但无论是接受还是排斥,我都“认同于”(即认为“我就是”)这个评判过程。它主宰,我毫无疑义地服从。

因此,不带评判的观察就意味着让注意力稳定地停留在身体的感觉*上,稳固而镇定地待在身体里,同时放松身体,允许内在的反应过程自行消退。当思维-情感复合系统在内在引发任何对解决当下问题没有帮助的思绪或情绪时,让这思绪和/或情绪化做一股动力,来提醒我们把注意力稳固地放在身体的感觉上——安住在身体里,而不要去紧抓(“认同于”)那些思绪或情绪,找到自己,并管理自己的身体。当我能够不再跟随思绪或情绪的能量,或者不再让他们抓住我的注意力时,看看那些能量到底会怎样。猎人在草丛中搜寻猎物时,麋鹿会静静地隐蔽在草丛深处。思维-情感复合系统也在不断搜索我们的注意力,想要抓住和消耗注意力来达到它习惯性的既定目的:修复和维系它已有的模式。此时我们应该让自己的注意力象隐藏的麋鹿一样完全静止,保持平静和镇定。

维系的定律:得不到滋养的会变弱,得到滋养的会变强。如果用注意力滋养思维-情感复合系统,它就会越来越强。这样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纷乱的思绪或情绪所分散和消耗掉。如果让注意力来吸收思维-情感复合系统的能量,注意力就会越来越强,变得更加持续、稳定和凝聚。即使处在最激烈的思绪或情绪风暴中,注意力也能够保持自由和稳定的状态。成熟灵魂的目标*就是即使在身体死亡的那一刹那也能够保持自由和稳定的注意力。灵魂就是注意力,它不需要去注意什么,它就是注意力(意识)。我就是注意力。

2)不要改变观察对象:这个原则也不容易理解。改变观察对象的冲动是一个陷阱,它会使我们持续地陷在罪恶感与责备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内在的评判者需要改变观察对象——这种通过评判强行去改变行为的做法会立刻抓住注意力,把它丢入一种“认同予”观察对象的状态。这时注意力就不再自由和稳定了,而是被评判的头脑抓住和消耗掉。头脑会通过联想(即类比和对比)把这个行为贴上标签,并归档到头脑中那按照“喜欢/不喜欢”或“好的/不好的”等标准来分类的巨大仓库里。一旦我的某个行为被贴上了“不好的”这个标签,我就会停止观察。我成了评判者,注意力也被评判消耗了。我无法再把自由的注意力放在身体内在的机能上,注意力都被评判抓住了。既然我现在认同于那个行为,并且那个行为被评判为是“不好的”,那么接下来就必须改变我自己,例如“我要戒烟,吸烟是不好的。”这句话本身可能是对的,但由于认同,那讯息便成为:“我是不好的,我需要改变。”这样评判就开始消耗注意力的能量,习惯必须得到滋养才能存活和成长。

如果我们能够让注意力稳固而坚定地放在身体的感觉上并保持身体放松的状态,评判者就没有出路,只能用自己的能量去滋养那稳固而坚定的注意力。思绪和情绪都是身体里的能量。能量守恒定律说的是物质(即能量)不生不灭,只能被转化。当一股能量流入身体时,思维-情感复合系统会抓住它,用它来演一出心理剧。按照能量守恒定律,这股能量一定会流向某个地方,不被思维-情感复合系统的心理剧消耗,就一定会转变为滋养注意力的养分。所谓的心理剧就是:基于“我不好/我是错误的”等评判挣扎着去改变自己,从而终其一生去演出自我改变的戏剧。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不带“认同”地去观察评判的过程,接受观察到的一切,允许它们待在身体里,不去做任何改变。只是观察、放松、接受和允许,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在古老的灵性学校中,这个练习被称作“neti-neti”,即“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not this-not that)”。在萨满学校中,这个练习被称作“无为(not-doing)”。这个练习还被称作“让世界停止(stopping the world)”。成熟的灵魂会理解这些并遵循注意力的法则。不遵循这个法则的人就是个囚徒或奴隶,一辈子被“认同”所束缚,毫无异议地完全按照评判者的要求行事,毫不动摇地去承受痛苦和悲伤。这种对评判过程持续的认同被称作“污染*”。

3)注意身体的感觉并且放松身体:这个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对身体的感觉就不算是真正的观察。这在一些教学体系里称作“记得自己”。记得自己的最初阶段是找到自己。如果我只是在做自我观察而不能记得自己是不够的,在观察时,我需要先找到自己,把自己定位于特定的时空,定位在这个身体里,定位在当下。观察的同时我还要将一部分注意力放在身体的感觉上。身体总是会有感觉的。这些感觉可以从内在体会到,也可以在由外及内的观察中体会到。如果我观察时没有感觉到身体,那就只是在用理智中心观察。身体的感觉包括能量在体内流动的感觉、思绪流动的感觉、情绪流动的感觉、肌肉组织中紧张的感觉、放松和昏昏欲睡的感觉,通过五种感官进入身体这部机器的图像、气味、味道、触感和声音都是 “感觉”的内容。没有身体感觉的观察是没有根基的,只会让人更加的疯狂。它只会带来一些幻想:看看我,我现在正在“修炼”;看看我,我一直都处于“修炼”状态,无时不刻不在“修炼”。头脑是会撒谎的,它会在没修炼时想象自己在修炼。在这里,我先把自我观察的前三个原则再重申一次:
1)不带评判的自我观察
2)不要改变观察对象
3)观察必须要有感觉相伴

注意力一定要有根基,处在当下,专注于我面临的情况。注意身体是最好的办法,所有的“印象”都会流经身体,只有身体总是活在当下。身体只能活在当下,而头脑则会离开当下四处乱跑。身体的感觉会一直处于当下。我必须记得“当下我在这里”,在此时此地。否则就只是想象,只是理智中心在伪装。这样的话,我的注意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处在当下。身体里总会有感觉。感觉自己的四肢(试着在不看右脚大脚趾的时候去感觉它),感觉身体的重量和体积。另一个很好的感觉身体的练习是双脚站立,保持脊柱正直,保持放松的姿势。这叫“身体感觉的练习”,它有以下效果:a)立刻把注意力(注意力就是我)带回身体,根植于身体里。b)让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和身体的感觉上。 c)把注意力的焦点从思绪和情绪上引开,拉回到当下。这样我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而不是让当下的情绪代替我选择、说话和行动。

换句话说,当我记得自己时我才是个真正的人,而非机器人或自行运转的机器。我的努力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致力于让注意力(注意力就是我)自由,而不被身体里那些来自于习惯的力量所捕获和消耗。这样我就能自由地按照我的目的进行选择而不是被情绪所掌控。大部分人的态度都取决于情绪,他们被情绪所束缚。情绪代替他们思考、说话和行动。情绪好比天上的云——我不会去挂怀天上的一片云,我也无法改变它,我只能看着它。情绪就是内在天空里飘过的云,它不是我,我没有必要被它影响,它不关我的事。因此,对于成熟的灵魂来说,他们的态度不会受制于情绪。无论内在或外在的情况如何,我都能够自由地选择我的态度。无论我处于何种情绪的漩涡中,感觉身体的练习都可以帮助我不去认同,让注意力从里到外地去感觉身体,这就是在记得自己时进行的自我观察。

4)无情地诚实面对自己(这句话引自李﹒鲁索维克<Lee Lozowick>先生的教学):它的意思是无论多丢人,对于自己的情况都要讲实话。这种诚实对于自我观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我们跟那些好面子的大多数人就没什么分别了。“无情地诚实面对自己”是自我观察的第四个原则,它会让我们保持诚实,也会产生一个美好的副产品——谦逊。谦逊是一种礼物,是一种美德,只有诚实地修炼自己的人才会获得。我很容易对自己说谎,并把它当作家常便饭。在我眼里,我的自我形象可能会具有公正、杰出、高贵等所有优良的品质,也可能是坏的、丑陋的和不够好的。这两种形象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都是片面的。我会尽量在别人面前伪装出这样的形象,但我却看不到自己内在的冲突。我这种自我欺骗的习惯性行为使我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避免了因为看到而产生的痛苦。当我练习“无情地诚实面对自己”时,我会体悟到自愿性受苦*的意思。这时我可以不带自我欺骗和评判地如实看到内在的冲突。这样做我肯定会痛苦,但修炼自己需要我们和痛苦在一起,不去做什么,不去改变什么,也不去评判好坏对错,只是全然地去感受那个痛苦。和痛苦在一起可以让我们整个的身体去感觉痛苦。情绪和心理的痛苦都只不过是身体里的能量。仅仅如此。只要我不去干扰,身体会知道怎么来处理它们。但我的习惯会出来捣乱:我会去琢磨这些痛苦,对它们做出反应,去评判、抗拒和试图疗愈它们……我的习惯让我去介入,但这样只会使痛苦被加剧和放大。如果我只是和痛苦在一起,什么都不做,只是去感觉身体和痛苦,身体就会转化痛苦的能量。如果我认同,我就会给痛苦增加能量,如果我能不带评判的观察,和痛苦在一起,在身体里去感觉它,痛苦就会来滋养我。这是一种身心能量的平衡过程。在牛顿物理学中,第一运动定律讲的是一个运动的物体(痛苦)会保持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不带评判的自我观察)来改变它的状态。

高德(E.J.Gold)先生说过:“人类这个生物机器就是一个转化器。”没有我的干扰它知道如何转化能量。如果你能亲眼看到一次,你和情绪所带来的痛苦之间的关系肯定会发生改变。因为你把清明带入了这个平衡过程,只是一次,你就会与以往有所不同。你的那些习惯当然不会就此消失,但你跟这些习惯的关系改变了,你周遭的世界也会从此不同。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141页 - 观察与感受

通过观察,意图会从理智中心升起。意图本身做不了什么,但它可以使理智中心专注,并唤醒它本来就有的智慧。通过感受,渴望会从情感中心升起。渴望本身也做不了什么,但它可以使情感中心专注,并唤醒一种“对感受的注意力”。
现在,注意力从两个中心同时升起。意图和渴望加在一起就有可能带来真正的意志力以及“做”的能力。当这两个中心与来自本能—运动中心的身体感觉结合在一起时,三个中心就可以和谐运作,我们就可以开始具有真正的意志力和“做”的能力。
这时,目标会产生于我们的良心,并和三个中心联合运作,我们就可以去创造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建立一个可以指导行为的目标,稳步而直线地向着目标前进,直到目标实现。这就是良心在一个成熟的灵魂或生灵中的运作。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206页 - 良心的觉醒

良心是什么?大师们认为良心是与造物主的心和脑进行的直接沟通;密传的基督教认为良心与高等理智与情感中心有着直线的连接,而高等理智及情感中心是根植于源头或造物主的。我的经验验证了这些观点。其它一些古老的学校也告诉我们良心就是上帝,我的体验让我无法对此提出质疑。还有些人说良心就是圣灵,或是觉醒的灵魂、觉醒的自我。有些密传的基督教也称此为“基督升天”,还有些大师把良心的觉醒称为“意识的觉醒。”
无论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每一个工作的人都会遇到。觉醒的良心是我们内在值得信任的东西,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绝对可以相信它。良心不会撒谎,苏菲教的人把它称为内在的真正朋友。它能够为我们提供真正的帮助和前进路上的指引,这是造物主对每一个灵魂能走上与源头合一的旅途所给予的帮助。
持续不断地联系练习不带批判和改变企图的自我观察,良心自然就会升起。我必须从我的内在和外在去观察和感觉自己的行为。“渴望”和“意愿”在一起就可以唤醒良心。逐渐地,在“渴望”和“意愿”的结合之下良心就会升起,而从中会产生出目标。真正的目标来自于良心。
当我们有了“目标”,就会找到“同盟”。我们内在每时每刻升起的习惯性动力就与我们的目标有关。他们可以被转换成“内在的提醒装置”来让我们记得自己的目标。他们可以从弱点、缺陷被转换为工作的忠实仆人。他们可以被带入我们内在的工作系统。我们不再与他们抗争或改变它们,他们本身其实就可以服务与我们的目标,给予我们协助。他们可以滋养良心,让良心发展,成长和成熟。在萨满的传统中,那些令人厌恶的、不行的以及恐怖的东西都是我们强有力的同盟。这个比喻也可以说明我们最核心的缺陷或盲点对我们的意义。在萨满的传统中,能够获取这种同盟的力量并让它服务与我们的工作是一项了不起的技巧,也是一个神奇的途径。自我观察就是这样一个工具。
实际上,所有教导我们要去评判和对抗这些“缺陷”或“弱点”的体系都是错误的。每一个你遇到的人无一例外都有着各种“缺陷”,而这是造物主给予我们的礼物,为什么呢?很简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唤醒良心。没有它们,我们将不会珍视我们的良心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不会发展出一种内在的“渴望”或一种内在的“意愿”,我们的内在也不会有力量来支持转化。这些“缺陷”是礼物,而不是真正的缺陷。能量就储存于它们之中,等待被释放出来。我们通过最简单的联系就可以释放这些能量,即观察和感觉这些“缺陷”对我们和我们所爱的人造成的影响。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228页 - 《自我观察》词汇注释及中英文对照表

1,机械性的(Mechanical):被习惯所驱动,自行运转,无意识,没有觉察力。
2,意愿(Intention):来自于理智中心,甚至可能来自更深层的本质。当它与来自情感中心的渴望结合时,就会产生意志力。(参见渴望、意志力)
3,注意力(Attention):将头脑、感受和本质聚焦于一个物体或过程上的行为;本质就是人内在的注意力,注意力就是意识。
4,意识(Consciousness):所有生命中都有的本源生命力或智慧。对于本质或临在的一种“我在”的感觉。一种存在感。一种不受小我干扰的自由注意力。这股力量在人类的内在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发展和成熟起来,并达到造物主的层次。自我观察就是达到这种状态的工具。
5,专注力(Will of Attention):一种基本的和起码的能力,有意识地把注意力投注在特定的物体或内在过程上,即使在认同状态中无法采取其他行动时也可以做得到。这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本来面目的能力。
6,认同(Identification):我就是那个。相信自己就是身体,就是身体的活动或机能,或是其他任何东西(相信自己就是注意力除外)。
7,客观(Objective):看待一个物体或过程的角度,它不受小我,或是小我的信念、观点、评判、好恶所干扰,不会认同与所观察到的物体或过程。(参见认同、自我)
8,负面情绪(Negative Emotion):所有以恐惧为基础的情绪,与当下面临的危险无关的情绪。那些不是爱的情绪。
9,基本的良善(Basic Goodness):不受小我左右的本性,被良心所影响和引导的本质。(创巴仁波切的说法)
10,灵魂(Soul):(参见本质)
11,机器(Instrument):(参见人类生物机器)
12,造物主(Creator):谁知道啊?我的小我不知道,大我可能会知道。
13,工作,也叫自我的实修(Work):有意识的自愿的内在工作,不带评判和改变企图地观察自己的本来面目;在日常生活中记得自己;不受缓冲器、谎言、责备和辩解干扰,能观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并因此而痛苦。
14,人类生物机器(Human Biology Instrument):对身体更为客观的看法。
15,生灵(Being):有很多名字,灵魂、大我、心灵或意识,在一般的生命中处于未发展状态,只有通过特别的、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实现。(参见注意力)
16,中心(Centers):有些体系称之为脉轮、体内的能量转化点。第四道体系在这里主要考虑四个中心:理智中心(头脑)、情感中心(太阳神经丛)、本能中心(肚脐)和运动中心(脊柱末端)。此外还有高等情感中心和高等理智中心,它们存在于身体之外,但可以与身体相连接。
17,感觉(Sensation):身体内能量的流动,表现为注意力和输入五种感觉的信息。
18,目标(Aim):意愿(来自理智中心)和渴望(来自情感中心)的力量相结合的结果。真正的目标来自于良心,是拥有意志力的开始。(参见意愿、意志力)
19,污染(Contamination):认同于身体及身体的机能和局限,认同于外界的物体和人,也叫盲点(参见盲点)。是由那些出于好意但却无知的人在我们童年时输入到我们身体能量中心内的模式,这些模式定义、限制和约束了自我,约束了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它们控制了我们观察和感受的方式及对象范围。
20,自愿性受苦(Voluntary Suffering):与人类一般意义上因习惯、信念系统、期待和欲望所受的苦不同,它是有意识地刻意观察自己,不带任何评判和改变的企图。它与平常机械性的受苦不一样,具有转化本质的力量。
21,意志力(Will):有意识地把理智中心、情感中心和本能-运动中心同时地聚焦在一个物体、行为、方向或过程上。这是一种控制注意力的能力。
22,可靠的身体(Honest Body):有意识放松的身体尤其是在遭遇压力时;没有不必要的紧张和认同的身体。
23,盲点(Blind Spot):也成为主要特征、大脑死结、卑鄙的专制者、污染、主要问题、主要缺陷。它是幕后的黑手。我们的理智-情感复合系统或是小我都是以这个主要特征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24,自我(Ego):指整个的理智-情感系统,不仅位于理智-情感复合系统中,也位于运动中心里,表现为各种姿势和动作。
25,迷宫(Labyrinth):“理智-情感复合系统”的另一种说法。
26,良心(Conscience):人体与造物主的心和脑本来就有的连接,真正意志力的源泉(参见意志力),有些人也称之为圣灵或守护天使。
27,缓冲器(Buffers):一个有着如下功能的系统——保护小我的结构、防止我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防止我看到内在各种“我”之间的矛盾。它还包括很多方面,如责备、辩解、自大、自怜。
28,疯狂地带(Corridor of Madness):在自我观察的过程中会有一个阶段,此时缓冲器被移除了,盲点完全暴露了出来;工作阻力也很大,内在的“世界末日的善恶大决战”爆发了。唯一能让工作继续下去的希望就是完全地依靠老师、方法、同修以及自己的努力。内在的角度必须要变换。
29,渴望(Wish):来自情感中心,甚至可能来自更深层的本质。这是自愿受苦的结果,是我在看到对内在改变的需求后进行求助的第一声呼喊。(参见目标、意愿、意志力)
30,工作系统,或内在工作系统(Work Circle, or Inner Work Circle):通过不认同与观察对象,在内在创造的不带评判的空间。在这里,任何的内在反应都是被允许的,不会受到干扰。那些微笑的内在的群“我”被集合在一起来支持工作。头脑和身体会通过感觉被连接起来以保证各中心的和谐运作。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127页 - 缓冲器

【缓冲器(Buffers):一个有着如下功能的系统——保护小我的结构、防止我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防止我看到内在各种“我”之间的矛盾。】
“缓冲器”系统的五大类型
1,指责(“不是我”)。这是保持控制(尤其是在关系里)的经典方式。当我开始指责的时候,我已经占据了“正确”的位置,必须让你处在“错误”的位置。这时关系就被破坏了,只剩下攻击与防卫,以及无休无止的战争。
2,辩护(“是我,但是”)。我们无论做了什么,都会让自己保持正确:“是啊,我打了她。但你没看到她在跟那个家伙调情吗?你说的真对——我就是打了她!”
3,自大(“只有我”)。唐望曾经这样教导他的徒弟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因为他人的行为或失误而生气会削弱我们。我们的自大(自我重要感)要我们花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来生别人的气。没有了自大(自我重要感),我们就会强大起来。”这是攻击者-受害者关系的主动形式,表现为控制。
4,自怜(“可怜的我”)。这是自大的反面,这是自大者被动式的攻击,是一种在关系中保持控制的狡猾手段,以扮演受害者的方式进行,表现为屈从。
5,内疚(“是我不好”)。这是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最强有力的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方法。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4页

除非我能了解自己,否则我都在被习惯所驱使。我既无法看到这些习惯,也无法控制他们。我就是一部机器,一个自动装置,一个原地转圈的机器人,只能够不断地重复自己的习惯。我想象自己是有意识的、清醒的和有觉察力的,只因为我眼睛是睁着的。在内在,我是沉睡的。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1页 - 1

抛开小说类或技术类书籍,外面很多都充斥"励志"类书籍,往往使喜欢看的人看得心潮澎湃.而这本书却难得能给人安静且带来思索的书籍.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1页 - 封面

葛吉夫曾经说过,发展人的素质的传统道路有三条:
第一道: 通过本能运动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苦行僧之道;
第二道: 通过情感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僧侣之道;
第三道: 通过理智方面的训练来发展人,即瑜珈之道。
而第四道是同时工作人的身体、理智与情感,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一条更容易开始的路。与其他道路之不同在于,第四道要求的原则是了解,人必须不做任何他不了解的事,因此,知识要来得更为精确与完善。有时,第四道也被称作“狡猾者的道路”。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1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自我观察》的笔记-第100页

自我观察是需要慢慢修炼的


 自我观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