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人际与社交 >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4月
ISBN:9787508619361
作者:【美】玛莎·斯托特
页数:264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良心是什么玩意儿?  奇妙的良心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实在太不可思议了——这个叫做“乔”的人竟然决定缺席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而去喂一条狗。这可是个有好多有钱客户参加的重要会议,关乎他的个人权益,他已经准备好几天了。起初,他尽一切努力想要赶上这个会,甚至不惜冒险把他房子里的所有家当都留给一个素昧平生的维修工,而且还开快车、违反交通规则,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但接下来,都到最后关头了,他竟然掉头回去喂一条狗,一个傻乎乎、不会说话的生物,它甚至不会指责乔把它丢下不管。乔牺牲了自己“高风险、高回报

前言

  人心的差异比外貌的差异还要大。  ——伏尔泰  请你想象你没有良心这种东西,一点儿都没有。不管干了什么事情,你都毫无罪恶感,也不受良心的谴责,对陌生人、朋友甚至家人的福祉漠不关心;不管你做了何等自私、怠惰、有害或是失德的举动,你的内心都不会因为羞愧而挣扎。假设你对“责任”这个概念一无所知,认为它只是个让他人毫不怀疑就照单全收的沉重包袱(你觉得这些人都是容易受骗上当的大傻瓜)。此外,请你再想象自己拥有向别人隐瞒“自己的心理结构和他们截然不同”这一事实的能力。所有人都认为良心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因此要隐

内容概要

玛莎•斯托特博士,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为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也是哈佛医学院精神科的临床讲师。其他著作还包括《精神健全的奥秘》。目前,定居在美国马萨诸塞州。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前言 请想象一下
第一章 良心是什么玩意儿?
奇妙的良心
第七感
良心VS.超我
第二章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超级斯基普
游戏玩家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是反社会的吗?
第三章 当良心沉睡时
道德排他
良心VS.权威
当良心划清界限
第四章 世上最好心的人
骗人不眨眼
反社会人格VS.犯罪
第五章 没有良心的人都有哪些花招?
狼的羊皮
煤气灯下
如何不让良心被蒙蔽?
第六章 如何辨识没有良心的人?
装可怜的人往往很危险
可怜的路克
第七章 如何对付没有良心的人?
可爱的爸爸
保护自己的13条法则
第八章 反社会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遗传因素
抚养方式
文化影响
准备战士
第九章 良心是怎样形成的?
海因茨的两难
性别与文化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十章 没有良心会更幸福吗?
赢的输面
为什么他们并不是战无不胜?
良心有没有可能“太多”了?
第十一章 土拨鼠日
结语 请再想象一下

编辑推荐

  哈佛知名心理学医师教你如何看人、如何自保。  世界上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毫无良知,他们做坏事不觉得罪恶,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但这种人却像老师、长辈、老板或同事一样,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为避免自己受伤,你必须尽早辨认他们,并远离这群人!  有些人是天生的演员,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角色,谋取自己的私利。  在他们身上有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特质。  当你几乎被他们的外表迷惑,几乎被他们的谎言操纵时,请千万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一群可怕的——毫无良知的人,也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无良者

作者简介

有些人是天生的演员,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角色,谋取自己的私利
在他们身上有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特质
当你几乎被他们的外表迷惑,几乎被他们的谎言操纵
请千万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一群可怕的——毫无良知的人,也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无良者并不会带着一副罪犯的狰狞面目,让人能轻易辨识、加以提防;相反,这些人自小开始隐藏内心深处想控制他人和不认输的真实性格,并且对外展现出迷人的个人形象,因此,一般大众往往臣服在这些人热情、复杂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后却被弄得遍体鳞伤。
哈佛大学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玛莎•斯托特博士凭借25年的临床经验,为你剖析这些反社会性格者的真实面貌,厘清诸多冷血社会新闻的根源,并且提出了对付生活中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规则,教你如何辨识反社会人格者,击败他们,保护自己!

图书封面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百度百科上对于无良的定义是这样的:无良原为广东话,意思是没良心,坏人。现在广泛地被网民接受,成为了流行的网络语言,意指(她)有点小坏的意思。这跟书中所述的无良程度相比太小儿科了,书中的无良=反社会人格。读了这书对于在这20多年遇到的极品终于找到了答案, 作者是美国资深的心理学家,他发现在人群中存在百分之四的人,缺少良心,就是他们从心底里不关心别人,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这是一种病,但是却几乎难以治愈。虽然作者声称东方国家无良的人比例相对西方小很多,但个人觉得大陆除外,这国度钱是衡量一切的一般等价物,集体观念已经被淡忘,甚至比西方还个人主义,因为我们没RQ。书中作者认为无良是种病,而且是不治之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为此作者有13条法则建议: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人就是没有良心。2.在自己的直觉和扮演某个角色(教师、医生、领袖、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得人之间,选择听从你的直觉。3.事不过三。考虑跟一个人建立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所负的责任。4.质疑权威。5.提防拍马屁。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的看法。7.不要跟他们纠缠不清。8.保护自己不受伤得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跟他们接触或是沟通。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是其他理由,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他得真实性格。12.保护你的灵魂。13.好好活着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这书叫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还有本书《邪恶心理学》,里面的父母如果用本书的反社会人格者理解就可以想通他们为什么那样做了。尼采也说过一句话:你最大的悲哀在于同情。反社会人格者天生都是演员,都是很会装可怜虫的戴着面具的“杀手”。世界这么危险,这本书值得一读,起码理解书名就够了,除非你是那4%!~
  •     生活枯燥乏味不堪,找朋友唠嗑聊天,他们说的开心事儿却让偶一点也改变不了当下郁闷的心情,“来吧,说说你的不开心让偶开心一下”!当最好的朋友对我发出这样的邀请的时候,我只能笑话一般对待,但是今天看到眼前摆着的这本《小心,无良是一种病》,“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古训顿时让我警觉。然而最终我还是选择这个“再好的人也有B面”为题,可以说有喜亦有悲。喜的是可以肯定自己是属于书中所说的96%的大部分有良心的人,自小处处礼让三分的教育根本无法想象缺乏良心是什么境况。可悲的是我不得不承认了我周围确实有一些毫无良心的人,我亦是被这类人伤害过,然而还是无法狠心到把他们归为书中所谴责的“反社会人格”一类当中,我相信这世上没有一出生就是歹毒心狠的人,就算是丧心病狂,也是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甚至会对他们寄予希望,祈祷他们“人之初,性本善”的,现在的坏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总有好的一面,或是有不得不如此的道理以及外在迫力的吧!看,这就是我,本书所提到的高达96%的大部分人中的一员,即使对书中提到的种种毫无良心的人做出的令人发指的事件后,无比震惊,还是难以接受竟然真的会有这样的人存在的已为事实的事实,仍然坚持认为是社会、家庭、他人造成了这类人如今的现状。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权威”和“垂涎”两个本书中提到的名词,我觉得用于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多反社会人格的存在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非常之恰当。英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曾说过,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只要一个人的品格里有一些善良的成分,就足以引起好心人(配合本书的话,就是有良心的人)的钦佩和爱戴。就像在本文开头中所提到的那位挚友,周围无不都是被他机智、幽默的品格以及出众的工作能力所折服的经常夸赞、艳羡他的人,然而又如何呢?时常他也会郁闷,没事儿就要找乐子发泄,而目前最大的快乐就是三更半夜不睡觉的偷人家的菜园子,听到气急败坏的主人为乱七八糟的菜地大骂的时候最为得意啦!但这并没有影响别人对他的好感和领导对他业绩的奖励啊!对于他偶尔会出现类似偷菜行为也就一乐后不了了之了,谁会在意呢?其实我觉得本书有一处个人认为很大的矛盾,既然社会上只有4%反社会人格的人存在,这样的概率确实是较之其它病态人格的要高的多,但是那96%存在的人,即大部分有良心的人在做什么?人多力量大,为什么结果不是我们这么多的人同化感染这些个少数派,或是把这些个人送进监狱,事实却是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把自己的生活、工作等等搞坏,而他们逍遥法外呢?这些人是如何做到普通人做了几乎没有悬念就会有牢狱之灾的“无法遵守社会规范”、“惯于欺骗和操纵他人”、甚至“对他人具有攻击性”和“毫不顾忌自己或是他人的安危”等等,却又能徘徊在违法犯罪的边缘而没有跨越雷池呢?算起来老祖宗们早就告诫过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类似的警言绝句,但是我们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所以唯有坚持“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吧,须知人无完人,再好的人也有B面。
  •     还好,看完此书后我确定自己还是个有良心的人,其实世界上有良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我也深觉如果一个人丢失良心,没有罪恶感和道德观念应该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先不要论及杀人狂等的狂妄之徒,那已经不是无良这么简单了。我害怕身边会有这种人出现,因为我会没有防范他的方法。或许在还没阅读此书前遇见过,但还没有被他用任何的形式伤害到,已经很幸运。像作者研究调查,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占全世界4%,每2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但反社会人格者的特征有很多,甚至有时候,我也会忽然慌神,发现我刚好做过其中一个特征的事情,那我不就成了人神共愤的反社会人格者?像书中说有个男孩子以杀青蛙为乐,甚至无心上学,任何事情都不能带给他乐趣,唯一让他觉得兴奋莫名就是暑假用各种新奇方式杀害青蛙的片段。想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小时候到厨房里杀蟑螂,把它定在一个位置里,然后拿了一支小蜡烛把它点燃,一滴一滴蜡滴在蟑螂身上,直到它一动不动,杀完之后我内心涌现出一种满足感,莫非这也是反社会人格的一种?幸好从各个方面看来,都还算正常。不过以后我也不会再以残忍的手段杀蟑螂了,太变态了。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包装不错的一本书
  •     #读书# 1.每次看到作者拿改编或者纯属虚构的个案来说明某些观点,总觉得很不靠谱啊。2.名字The Sociopath Next Door翻译成这样好吗?3.鉴于天天被说没良心,如果我能真像书里写的反社会人格那样没良心,我相信我肯定会过得更高兴。
  •     大概在某浪上看了大半,还是老问题,写的辨识方法实际怎么弄?以及不知道在你国百分比会怎么样,多?
  •     真的是这样的吗?无可救药吗?他们的内心没有柔软的地方吗?人终究是人。只是仅有极少数的人能看到他们的柔软罢了。
  •     无心看到图书馆有这么一本书,就借回来了,我在想,如果本身是一个无良者捧着这本书在读,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场景。
  •     唔 豐富聯想到你瓣的親戚小劇場 然而不不覺得這種光譜內的人有更高比例去傷害別人 人家只是不太容易愧疚而已啦
  •     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这种人格和反社会人格有很多重叠,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而且是高度利己主义者。
  •     很有实用性的一本书。“谁没遇上过几个人渣?”我意识到曾经几乎毁了我的生活的一个人很可能是反社会人格者。
  •     什么鬼。
  •     描述性废话太多,没有多少切实内容,其中观点也并不完全认同。
  •     失去一个人有很多方式,而死亡则是其中最慈悲的一种。——爱默生
  •     心理学的文章
  •     小心又如何。我们顶多注意注意自己。
  •     建立在情感依赖基础上的道德感就是良心的本质。
  •     真是恨自己没有早点都到这本书!简直太好了!避免人生踏进人性的坑里面去非常重要!
  •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     中产视角的非学术向大众读物,不太严谨,比较浅显。读完震惊于作者认为世界上竟然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有良心,这也太多了…良心这种东西,有的人不知道没有会怎样,没有的人不知道有会怎样,但作者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好像反社会者全都没有爱的能力,容易无聊,生活毫无价值,可悲,该死…简直想吐。
  •     不错,了解了些东西。其实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高智商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     反社会人格能不能设一套检测数据之类的,未来能搞个仪表器那更棒(Psychoopass看多了…)毕竟我觉得这类人并非个个都麻木不仁,应该有分程度轻重或是有死穴。
  •     确实,没有良心确实很难医治
  •     反思一下自己:我相信爱情、相信人与人之间连接,拥有强烈的感情,说明我并没有反社会基因。但是,问题仅仅这么简单吗?真的只有『反社会人格』和『有良心的正常人』的分类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     无良的人对社会非常有害
  •     via 陈奕迅《想哭》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     不喜欢
  •     所以夏洛克的第三季拍的已经有问题了。小心,真的你的邻居可能就是高功能反社会人格。
  •     太水了
  •     这本书,刚看前言就觉得很可怕。看完觉得,唔,好像说得挺对,但是因为读的时候木有做笔记,所以还不太明晰作者的一些观点是否充分详实了。anyway,能证伪才是观点命题。觉得还不错,有论据是好事,要不还不懂什么叫可怕。
  •     读完心有余悸
  •     我们要相信周围存在着没有良心的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情感、也不会愧疚和内疚,我们除了识别他们、远离他们,别无他法。你可以以善意相信别人,但前提是保护好自己。
  •     浓浓的猎奇感,描述性居多。
  •     书的内容有点儿废话冗杂,但是还是学习了。无良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基因决定的,这不是通过你的感情或者投入就能去改变,所以遇见无良患者,不要试图去感化他改变他,你能做的只有远离他保全自己。
  •     好消息是96/100。
  •     谦卑, 多想想利己利他.
  •     这本书原本是2005年出的,上面提到在中国反社会人格者数量是稀少的,但是随着个人主义传入中国,对集体主义造成冲击,一些诸如没有同理心、冲动、无责任感这样的反社会人格者所拥有的特质会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这样一来,一定会助长中国反社会人格者的形成。像是现在出现了<甄环传>这样充满了钩心斗角情节的影视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出格的事情发生得越来越多之后,一定又会形成一股社会反思,最终形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     如果把责任感从当中去掉的话,剩下的就是一种很薄弱的东西,就是渴望拥有或者控制什么东西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并不是爱。控制能够带给一个人短暂的刺激,但并不能让一个人得到幸福。而爱却可以。反社会人格,让他到进棺材的时候,他都不会了解,他这一生可以过得相当温暖,有意义。
  •     远离无良者,他们缺爱,他们没有爱。
  •     sociopath推荐书目。心理学科普类算是写的不错的。没有大部分作品那种说车轱辘话,然后胡乱例证的通病。引用和拓展的部分,基本逻辑清晰。但是nature or nurture的问题,还是没有讲透。
  •     99%的鸡汤、引用、讲故事+1%的干货
  •     算是新知了,作者认为有些人本就无良,不是什么习惯的问题。
  •     不错!但书的质量需要提高!
  •     作者表示有些人就是人渣对付办法是绕过他们。举的例子自动代入CM,良心依附的情感像干枯的死皮,机械的剥下来毫无快感与痛感。您呼叫的良心现在不在家,请在"哔——"之后留言。ps封面想起了吾栖之肤…
  •     打开了对人们行为认识的新世界的大门。但在劝告人们不要学习无良之人时很牵强,基本上建立在假说上。
  •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很可怕的病
  •     内容不值得看第二遍,属于观点性的书籍。同意其观点。反社会型人格的人是存在并潜伏于普通人群中的。本书并不是悲观论调,其意义是承认并指出这样的事实,有些人并不受常理我们想当然的“良心、怜悯、同情”等控制。无良心者并不仅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杀人犯、强奸犯等,也包括没有犯罪的人。包括各行各业的领军者,或者自己的家人,或者平日看起来老实、甚至善良可欺的同事、邻居等。要从社会和人类学意义上了解反社会型人格存在的事实。
  •     越读越发觉书中描述的人格跟大学某室友一模一样。宿舍的人都奇怪——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毕业后自己的反应是——松了一大口气,终于摆脱她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
  •     你可能是那个4%
  •     世界真奇妙,什么人都有。10年前看就好了。
  •     很美好的一本书。我愿意有更多更多的良心!!
  •     没有良心的人真的好可怕
  •     大众读物,翻译一般
  •     有良心的人永远是人类的希望(´・ω・)ノ
  •     对反社会人格其实定义较准,但是作者的身份是为被伤害的人群提供帮助,所以给的案例在文章的最后才给出了一个不具攻击性的反社会型人格案例。 给低评价的理由正是如上,有4%的人是反社会型人格,如此庞大数目的人群,可以说这就是一类人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融入了社会做的很好,一部分平时表现的讨人喜欢但实际靠不住,一部分让人生厌。这本书把这一类型的人恐怖化,建议离开躲避不要交集,我觉得这种态度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     真是一本好书,作者的态度真的很有良心!把一个主题的临床经验和科研结合的很好。大半夜地燃起了室友研究反社会人格的小火焰。
  •     读完唯一的感受,就是贵国是简直这种人格的最佳培育基地啊
  •     正视和我们不同的人并不是歧视,而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埋下可能给予帮助的种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