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青少年励志/大学生指南 > 从优秀到卓越

出版社:漓江出版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40739812
作者:张宏杰
页数:315页

章节摘录

  四、从小到大在班上总是拿第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某些情况下是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缺点。  周瑾是一个漂亮的女生,很有个性,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本科总成绩排名年级第一,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念博士。在她去美国留学之前,我跟她有过一次正式的交流,她说——  在目前看来,我是一个个人主义色彩比较浓的人。我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要说我很有个性,其实我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很尊重别人的个性和特点,可我不了解别人为什么不是这样对待我的个性和特点。我觉得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只是我个人的选择,并没有妨碍到别人。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可能是个很出众的人,但是你没有铺开。”这个是我以后要注意的事情,就说在这个环境之下它有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不一定说你所做的事情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是生活上往往这样——我就看你不顺眼,不顺舒。我以前不这样觉得,可能我的想法比较单纯,我觉得没有什么呀,大家怎么这么烦他?这跟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系了。  我的父母都是很直爽的人,进大学之前我接触到的都是很单纯的人,到大学后很多事情都是前所未闻的,觉得——哎呀,怎么这么麻烦呀?我年龄比较小嘛,有话直说。  很多人对我的第一印象都不会差,因为我比较好接触,比较放得开,不是那种怕生的人,但是相处一段时间后,由于我的个人主义色彩比较浓,别人并不一定能够接受我的观点和行为。怎么说呢?在清华里人与人的交流还是比较少,大家都太忙了。  周瑾非常优秀,大学毕业时全班同学吃“散伙饭”,把桌子拼在一块,吃吃饭,喝喝酒……有一位男生举着酒杯对她说:“我敬你一杯,你是我遇到过的最牛的人!”弄得她很不好意思,她赶紧说:“不要这么说……”当时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授学位拍照的那天,有一个隔壁班的男生拿着相机噌噌噌地跑过来对周瑾说:“我特别崇拜你,能不能跟你一块照张相……”当时周瑾感觉快要晕倒了,周瑾说:“没问题,你不用这么讲,随便吧。”  大学这几年周瑾感觉是一年一个样,刚进校那会儿,自己愣头愣脑的,而且在性格上也比较像男孩子。她的爸爸是乒乓球队的教练,小时候她跟着爸爸在乒乓球队长大,男孩子的性格成分很重,到高二的时候她的穿着打扮才开始变得比较像女孩子,到了大二以后才开始从心理上发生一些变化,觉得——噢,我还是个女孩子,不是男孩子。以前,周瑾没有明确地感觉到男生和女生有多大的区别,觉得男生可以干的事情女生为什么不可以干?没什么大不了的。很多人说男孩子怎么样,周瑾就很不服气。  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的话,周瑾基本上不会去争论了,因为社会上对性别的定论真的是存在,必须承认这一点。周瑾说:“如果我们班或我们年级的第一名是个男孩子的话,我想会少很多很多的闲话;而如果拿第一名的是个女孩子,大家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上大三的时候,有一位高年级的女生对周瑾说:“如果你是个男孩的话,你一定会成为很了不起的人。”周瑾跟她比较熟,就反问:“难道我是一个女孩子就不可以做到吗?”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周瑾心里也在发虚。  英国某机构作过一个调查,看看英国不同名人的心跳速度有什么不一样,这些名人包括英国女王、梅杰首相、撒切尔夫人……最后发现当人们看到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有90%的人心跳都会加速,他们对撒切尔夫人这样的女强人有一种压迫感或畏惧感。  从小到大,周瑾所在的班级几乎没有男生拿第一名,第一的位置总是非她莫属。上高中时,周瑾看到有一个女生在考完试后给自己排名,在班里排到第十一名,当时在女生里排到第三名,那位女生感觉还行。对于周瑾来说,她觉得没有拿到第一则毫无意义。很多女孩往往认为,很多事情是男孩做的,让他们去做好了。周瑾觉得这样会失去很多机会。  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周瑾觉得自己是个比较能吃苦的人,比如军训呀,金工实习呀……很苦很累,很多人都在埋怨,周瑾觉得没什么。这跟她的家庭影响也有关,爸爸对她很严厉,她觉得自己被爸爸骂着长大也是一件好事情。她说:“我的脸皮特别厚,骂就骂吧,我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我很少怯场,遇到尴尬或手足无措的事情很少。我爸是我遇到过的最能吃苦的人,而我觉得自己比很多在我周围的男孩子还能吃苦,所以我很感激我爸对我的一些教育。”上大学后,每次爸爸给她打电话,第一句便问:“身体好不好?”问她有没有跑步呀,吃得好不好呀。家人总是担心她的健康。  周瑾跟我说:“在清华念书是很苦的,可我为什么就不觉得累?很多女生都有黑眼圈,我还好,我平时的锻炼比较多吧,精神状态会好一些。我昨天晚上到凌晨四点钟才睡觉,可我今天一直能保持很好的精神状态。”  我说:“在别人看来,你的大学可以说读得很成功,让你成为一个很有魅力的强者,可你是否也有一般大学生在大学里未能了却的心愿或者说是有什么遗憾?”周瑾说——  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我都有非常要好的朋友,那种心灵很贴近的朋友,但是在大学里没有找到,这可能就是遗憾吧。清华学生之间的交往比较少,没有找到很亲密的朋友也很正常,所以这是不能强求的。遇到了是你的幸运,你要珍惜;没有遇到的话,你照样继续往前走,人重要的是跟自己过一辈子,首先要把自己管好,你才会去爱护别人。  我可能在自信与自强这两方面做得比较好一点,而自己爱护自己这方面反而做得不够。有时候自己跟别人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有时候喜欢什么东西就有点收不住……我想年龄大一点的话,自己会变得含蓄一点,平和一点。  我在《读者》杂志看过一篇文章,把30岁以前不要太在乎的事情列举了一大堆,什么失败,失恋,挫折,失业等等,还包括家庭。年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种资本,我可以跟所有的事情较劲,但没办法跟时间去争斗,时间是一个特别强大的东西。  周瑾觉得每个人只要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够了,每个人天生的条件——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确实是不一样的,天底下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  在高中的时候,周瑾上的那个学校是个重点高中,大家从初中升进来都很优秀,在那个高中,周瑾基本上也是老当年级第一,弄得很多男生也不适应,到了高三以后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说什么了。上大二的时候,班上男生对周瑾说:“特没劲,在班里争来争去只能争到第二……”对于这句话,当时周瑾听了心里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她不是很喜欢听到别人对她说:“你很牛呀,你成绩很好呀……”她一直认为每个人都要很自信。  ……

前言

  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  在美国,要想当精英,首先必须在名牌大学里读完学业。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并且名气越大的大学越难读,我所接触的一些在美国名牌大学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毕业于清华或北大等中国名校,如今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都读得很苦,美国名牌大学的学位可不是那么好拿的。  像美国这样的世界超级大国,精英阶层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被视为精英阶层呢?第一,所受的教育程度一定要高,并且要出自名校;第二,必须是行业内的顶尖人物,或者是思想上的领袖型人物;第三,收入比较高,但并不是巨富……美国的精英,第一讲究的就是毕业于那几十所他们所认为是名校的顶尖大学。  美国东部的常青藤联盟大学是培养旧精英的摇篮,这个著名的常青藤联盟指的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8所大学。除了这8所大学,加上若干个超级出名的私立大学,你必须从这些大学毕业,否则进不了精英圈。现在美国有大学一千多所,能够列入一流大学、出产精英的并不多,其中综合大学有几十所,还有少数专业性大学,比如音乐方面的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艺术和设计方面的罗德岛设计学院、纽约的FIT、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和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等等,这些算是精英的摇篮了。  所谓的“常青藤”大学(Ivy League),很多人以为一开始就是顶尖大学之间结成的小罔子,其实不然。关于“常青藤”一词的来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有人认为起初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和哥伦比亚四所学校抱团,以罗马字母Iv自称老大;后来康奈尔、达特茅斯、布朗和宾夕法尼亚加入,IV变得有点IVY了,正好IVY在英文中意为常青藤,用来指称这些历史悠久、校园青藤缠绕的大学实至名归。但是今天大多数人同意这样的说法:上世纪三十年代姐约先驱报》的体育记者率先使用“常青藤联盟”这个词来代表同属一个竞赛区的这8所老校的美式足球队。1945年常青藤足球联盟中的这八支球队开始在球队管理上建立统一的标准,以保证球员在体育和学习成绩上的底线。这8所大学正式结盟是在1954年,从此他们的所有体育竞赛都在一个赛区内进行。  今天,“常青藤”成为美国最佳私立大学的标志,而他们在很多日常的运作和政策的制定方面合作时,往往还拉上麻省理工学院(MIT)和斯坦福。这样,8所常青藤外加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就形成所谓的“IVY+”,或十大私立名校。  常青藤联盟的8所大学都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大学,历史悠久,治学严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界要人和商贾巨子都毕业于这些学校。在美国,常青藤联盟大学被当成顶尖名校的代名词。  这些名校都有严格的入学标准,能够人校就读的学生,自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很早就去各个高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许多得到全国优秀学生奖并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是他们网罗的对象。不过学习成绩并不是学校录取的唯一因素,学生是否具有独立精神并且能否快速适应紧张而有压力的大一新生生活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关,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和评语对于学生的入学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财力雄厚,招生办公室可以完全根据考生本人的情况录取,而不必顾虑这个学生家庭支付学费的能力,许多家境贫困的优秀子弟因而受益。有钱人家的子女,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能因此被录取。这也许就是常青藤大学历经数百年而保持“常青”的原因。  按说美国的名牌大学再难进,也不会比中国学生考清华北大更困难。美国大学不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而是由学生自行决定何时何地参加SAI、或ACT考试,然后由各个大学在报考他们学校的学生中自行挑选。大学报名费用一般在三十到六十美元不等,学生只要愿意或有钱,花上几千元报考几十所大学都没有人管。因为目标分散,单就个别大学而言,录取的几率实在不算太低。像著名的加州大学,除了伯克利和洛杉矶分校两家稍稍低一些,其他几所分校的录取率均在百分之六十上下。录取率最低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一直在百分之十上下徘徊,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率是四分之一,康奈尔大学则达到三分之一。  名牌大学的确是美国精英的摇篮,而一旦成为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又会返回来在高等教育圈内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旧精英瓦解的第一步,是从哈佛大学开始的,他们改变了高考制度,使美国整个社会学习成绩拔尖的年轻人都有机会进入常青藤联盟的名校,同时利用新的高考标准,使美国更多的大学能够进入“精英大学”的行列。  在过去,美国有一个叫WASP的精英阶层,缩写词wASP是由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写字母组合起来的:W是white,白种人;AS是Anglo-saxon人,即盎格鲁撒克逊人,指英国移民的直接后代;P是protestant,新教徒,是美国基督教的主流派别。当时,美国最杰出的高等院校被wASP垄断,这个以被称为WASP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的白人基督教徒为核心的阶层,因为要建造自己的核心精英圈,造就了常青藤联盟这些大学。最早想到必须改变这种WASP倾向的教育体制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佛的校长詹姆斯·布赖恩·康纳德(James Bryant Conant),他促进整个招生机制的改革。从而造就了真正的名牌大学。  康纳德和亨利·乔塞(Henry Chauncey)合作,改革原来常青藤联盟的WASP控制招生的状况,促成了美国全国大学入学标准考试,建立SAT制度,SAT是指美国高考,是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所参考的学术能力测验。这个制度很成功,康纳德和亨利·乔塞两人因而并列被称为“SAT之父”。这个改革给美国各个不同阶层的精英青年发展和学习的平等机会,只要你足够优秀,你总有进入最高学府学习的机会。  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普及,一方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高水平的教育,同时避免了高等教育庸俗化、商业化、炫耀型的假大空情况,奠定了全世界最庞大、质量最高的高等教育,这就是新精英的基础。  对于推进美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缔造新的美国精英阶层,康纳德和亨利·乔塞的这个改革影响深远,如果没有他们的这种改革,美国不会发展那么快,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美国的大学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培养了无数的卓越人才,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开放的,是面对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的,这种教育使它具有源源不断的新思想、新力量注入。  高等教育出精英,名校的校友关系,名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联姻关系,从而形成精英圈,这在西方是一个惯例。而我国目前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近年来大学扩招、兼并,纷纷建造超级大学城,开发新专业,文凭日益不值钱,很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找不到工作,被称为价格低廉的“大白菜”。  而教育的庸俗化更加可怕,有钱可以买学位,那些靠投机倒把或走歪门邪道发财的暴发户,甚至是剥削农民工血汗钱让农民工在矿下死去的私人煤矿老板,都可以拿钱到某名牌大学混个MBA学位!一些中国名牌大学纷纷开办MBA班或EMBA班,看看财经报刊和各大网站,上面经常有中国某某名牌大学的MBA班或EMBA班的招生广告,基本上有二三十万元就可以上了。名牌大学办的××班的招生广告铺天盖地。曾经被无数学子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如今变成了摇钱树!  再看看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或著名商学院,人家的MBA可不是有钱就能上的,门槛高得很呢。  精英是各行各业的顶级人物。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及发达的水平,不在于有没有精英,而在于有没有精英的阶层和群落。在发达的西方国家,精英是个阶层,有自己的文化圈。  三  如今的中国大学教育状况下,上普通大学已经变成相当容易的事情,当然想上名校难度还是很大。在大学教育大众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精英教育?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的学生有什么想法呢?  陈曦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美国哈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念分子生物及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本科成绩连续排名年级第一,他说:“大多数北大学生很会考试,平时不用上课,准备一门考试只需要考前的一星期时间学习,说实话我也是这样,一星期搞掂一门考试,而且还能考高分。现在很多教育者还是觉得,学生是培养出来的,他们觉得应该是老师一边教然后学生一边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其实学生应该是自己成长起来的,应该是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自己想学什么,然后施教者才去教什么。”  梁晓晖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硕士学位,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念博士.他说——  很多大学生上学可能就是想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就是想挣钱,或者说我就是要出国,而变得没有梦想,或者没有浪漫主义色彩。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或他们的家长都要求一种教育的回报,那么就要看什么样的教育回报率最高,大家会发现,去国外念书回来获得的工资待遇跟自己付出的劳动基本相称或超过.但在国内念书之后不是这样。这笔账一算,很多人是很清醒的,当然不排除一部分人盲从。  至于这批人有没有崇高的信仰?我认为不需要去追究,能够挣钱的人让他去挣钱好了,能够出国的人让他出国好了……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哲学家、思想家,可能需要更多人实实在在去做事。当然,我们的社会是需要精英的,需要这批人去做决策,那么就让这批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精英去做好了,而不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个人心里都充满着崇高的信仰。  必须有一些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也要有一些人在能够做事的基础上去想想更高层次的东西,我相信永远有担当社会发展的决策者的精英存在,会指导下面的人怎么去做,这些人永远存在。  我想,当一个人不能够找到或者把握自己人生的未来方向的时候,是需要别人引导的;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能担当决策者的社会精英,它是需要土壤的,就好比没有大学生就不可能有硕士生或博士生,所以还是希望整个环境是好的。  顾佳俊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赴美国哈佛大学念电子工程博士,她说——  我这个人真的很少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的人格在大学五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塑造,使我更坚定了某些价值观。  人都想成为最优秀的人,如果到最后我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话,我也不会因此而太消沉,或者失去生活的勇气。你选择走这条路了,就注定看不到另一条路的风景。不管什么因素,我走上这条路来了,我相信在这条路上会有很好的风景,而我要清楚的是,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欣赏它。  像安徽有很多古镇,非常不起眼,乍一看也就是破旧破旧的,但我每次看到我们学校摄影协会的学生把它们拍出来的照片,觉得都非常漂亮。他们选择角度去拍它,把那种美和韵味拍了出来。在捕捉美的方面,我不如摄影协会那些学生,他们把自然界中的美捕捉到了,但是我想,在捕捉人生意义的时候,我就不能比他们逊色了,我要在自己的道路上捕捉到人生的那种美。  王薇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工程系,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念博士。她在北大的本科总成绩年级排名第一,她说——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像一个男孩子似的,头发很短,整天风风火火,冲劲十足,有点过于关注学业,我宿舍的女生形容我“每天背着一个大书包忙忙碌碌”。当时受了社会和家庭的影响,觉得想成功就应该取得好成绩,做个好学生。经历了北大的这几年,我对成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北大有各种各样的学生,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可能做得很成功,比如说我认识的北大数学学院学生会的主席,她是该院第一个女主席,她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她其他的能力非常强,她的交际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都很让我佩服。  我对成功的理解不那么狭隘了,而是拓宽了很多,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是只在学业上非常优秀。成功是有很多种定义的.关键是你要在自己的一生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然后投入去做,如果能得到一种满足感,那么你就成功了。  赵勇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赴美国耶鲁大学念硕士,他说:“和平年代,无论多高级的人才,为自我谋一种幸福生活永远是主流,但如何让他们有效率地达到这个生活目标,从而节省社会资源,并利用实现自我生活的努力为整个社会实现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这是信息交流不畅的原因,迷茫自不待言,无知才会迷茫。不知道怎么干,有时候是无法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的,比如,不知道有很多奖学金,也无法申请,因而没有条件得到更好的教育。”  有一个故事,标题是:“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头?”是一位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朋友发给我的,读来意味深长,这个故事内容如下:  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了一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他说:“我们来做个小测验。”随后他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接着,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认真地一块块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的间隙。  “现在瓶子满了吗?”时间管理专家第二次问道。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一位学生应道:“可能还没有。”专家说:“很好!”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一个性急的学生举手发言:“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如果你确实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不!”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块,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进瓶子里了。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头呢?与你所爱的人共度时光,还是你的信仰、教育、梦想,还是跟我一样教育指导别人?切切记住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一辈子你都不能做到!”  那么今晚,或许是今晨,你正在阅读这篇短文,可曾试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今生的“大石头”是什么?然后,请你把它们先放进你人生的瓶子。  在我看来,生命中有一块大石头是教育,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教育或者最好的教育,也就是精英教育!中国目前的精英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呢?这是我写这本书要探究的。  中国精英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大学就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一些中国名牌大学因为扩招或者把一些二三流的大学合并过来而变了味,精英教育的氛围大大被冲淡!  1999年的冬天,我为了写长篇纪实作品《一切从大学开始》,走遍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重点高校,采访了三百多位在校大学生,那时候走到这些大学校园里,真的有一种卓越的感觉,现在还会有这种感觉吗?1999年是中国大学第一年扩招,当时就有学生担忧几年后那些名牌大学的精英教育会受到大众教育的冲击。  《从民日报》载文抨击大学“摊大饼”现象,说是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一项审计结果表明,近年来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曾几何时,中国大学迅速“发福长胖”,动辄几万名学生,数千亩校园。增设新专业、新系、新学院,大兴土木建大楼,有的贷款10亿20亿元。不仅贪大,而且急于“拔高”,大专升本科,本科申办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忙着报博士点,单科院校想办综合大学,一般高校与重点大学攀比,都想大而全。  早在2005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已透露,中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大约为1500亿元至2000亿元。在今年的“两会”上,某市副市长曾说,目前中国高校负债总额实际是4500亿~5000亿元。  不难看出,如今我们的教育是何等的浮躁!发展教育,当然要发展规模,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是发展高教的质量,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学并不是大就可以称雄世界的,根本的是要有足够强大的学术力量。请看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洛杉矶分校、旧金山分校等等,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学院、分校就感觉低人一等,而千方百计去改名为大学,也没有因为自己仅仅在某一方面有强项而觉得丢脸,拼命要去吞并别人,以便成为综合性大学。  四  北京大学已经有百年历史,而清华大学建校于1911年,到2011年是百年,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两所名牌大学为中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精英,可以说是中国精英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人,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有句话说:“半国精英进清华。”每年高考后,清华招进来几乎是全国一半的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而北大差不多也是这样。可以说,每年全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几乎被清华和北大瓜分了。有人说,清华和北大学生是一流的,清华和北大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能够把中国最优秀的这批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  一位清华女生在毕业时总结自己在清华四年的体会是:“当我走进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但是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可以说,每一个清华毕业生从清华出来时对清华都充满了感激之情,一个学校能够做到这样,无疑是成功的。  有望成为社会精英或国家栋梁之材的清华学生在清华的大学时光是怎么度过的?他们的成长有什么共性和不同之处?他们进入清华的时候都很优秀,在“优秀”这个起点上,有一批人又是怎样再次脱颖而出成为“卓越”的?这是我非常想写的。  毋庸置疑,中国学生崇拜名校效应,这个崇拜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中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基础上的,名校就是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别的不说,就说国家每年给中国一千多所大学拨款的数额上,国家每年给清华、北大的拨款肯定是最多的,而且远远多于其他高校!有钱好办事,最近几年清华可以从全球聘请“年薪百万”的教授,可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那些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可以大大改善学生的居住条件、上课条件和科研条件……  谁也不敢说上了清华就一定能成功,但是上清华的人比上普通大学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将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比较高。清华这个光环也将会伴随他们一生,有了清华这个金字招牌,不论在组织社会资源,还是在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上,都会带来很大的便利。  清华校园流行一句话:“在清华最不缺的就是牛人,放眼望过去都是牛人。”清华的牛人太多了,这个群体简直就是个“牛群”!跟牛人在一起学习和生活意味着什么呢?你可以在他们身上学到不同的优点,帮助自己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完善自己,更好地成才。能上清华的人都是非常聪慧的,聪慧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清华的竞争环境培养了一个人勤奋的好习惯,清华学生平时是非常忙碌的,以勤奋著称,而勤奋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机遇这个重要因素,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拥有“聪明、勤奋和机遇”三个重要因素,那么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高校扩招以后,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超过两千万,跟扩招之前相比,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有些下降,也许这是中国大学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但是像清华这样的中国最高学府,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精英是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各个行业起着领导性的作用!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大多人都想成为精英。  吴毅弘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6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系攻读博士学位,获全额奖学金。我和吴毅弘谈到中国大学扩招和精英教育的问题时,他说:“在大学扩招这件事上,我有两点想法:一是这确实是有必要的,它也有它的弊,但是从整体上看是利大于弊;另一方面,我觉得像清华和北大这样的学校,应该坚决走精英教育路线,在招生的时候,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扩招,很多学校还是应该保持自身的传统。我坚持认为清华还是应该维持原来的规模,千万不要盲目扩大,还是应该保持原来的传统,保持教育的质量。”  很多时候,“清华”这两个字就是“精英教育”的代名词。在清华,当优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追求完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当积极向上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那么,这些学生、这些老师、这个集体就会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以更快的速度前进……  五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这是一项对北大有至关重要影响的任命。蔡元培一上任就开始对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聘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鲁迅、胡适等一大批国内一流学者先后来北大任教,毛泽东也曾在北大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辉煌的时期。1951年6月,国务院任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北大跟清华有什么区别?北大女生黄家莹说:“这两个学校都很自由,但是,这是不一样的自由,清华是保护式的自由,她事先给你画好线,然后你在线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越线;而北大是开放式的自由,她不会给你画线,这种自由体现在自力更生,不受约束。”  屈强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念博士,他说:“比如说考试,北大学生的差异是90分跟89分,而清华学生的差异是,你是100分、80分,还是不及格?我们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清华属于培养‘最好的’,而北大属于培养‘好的’。‘最好的’只有一个,而‘好的’有一大片。”  作为一所培养出许许多多社会精英的百年名校,北大在中国学子心中的位置是神圣的,能够在北大读上四年大学无疑是人生的珍贵体验。北大的魅力来自哪里?这是许许多多校外的人想知道的。我一直想写最优秀的那批北大学生,他们在北大的成长经历或许能给别人带来借鉴和感召作用。成长需要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一次走进北大,走进北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驱使年轻人前进!人往前走需要动力,这种动力有时来自自己心灵的感召,有时来自别人的影响。处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非常有必要从优秀的同龄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也许可以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让自己变得优秀,走向卓越!  北大这群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有什么优点?他们为什么能够一直这么优秀?他们是靠什么保持自己的领先位置?是聪明,还是努力,还是运气?一个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出类拔萃,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能够进入北大的高中毕业生都是优秀的,到了北大以后,又能在优秀的群体中脱颖而出,那么可以称得上是卓越的!这批卓越的北大学生,将来走进社会后都有可能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杰出人物!  进了北大,每个学生都会发现身边的牛人真多,都会发现卓越的多样性,不管是哪个方面,都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你稍微懈怠,可能就会被别人远远甩在后面,于是大家你追我赶,生活处于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状态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快速地成长,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  六  目前我们有一部分大学生比较迷茫,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不着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这么多年来,不断有大学生读者给我写信诉说自己的困惑与迷茫,有很大一部分抱怨说自己上的大学不是自己心仪的大学,大学生活很无聊,又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我为他们感到痛心,很想帮他们走出困境,帮他们找到希望。  我知道他们不甘平庸或不想消沉下去,他们也想追求卓越与成功,也想去开拓自己美好的未来,但是没有方向,人就好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小舟,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像北大清华这么好的成长环境在中国大学里是屈指可数的,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抱怨自己所处的大学环境不好,比如周围的人不思上进,觉得自己上大学是在浪费青春。  也许,每一个在成长中的大学生都渴望成为最优秀的人,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是我在这本书中要告诉大家的。在这本书中,清华和北大这批接受精英教育的卓越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他们是怎样寻找人生目标的,又是怎么追求的?值得当代年轻人去了解和借鉴。同样是上大学,大家接受的教育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看看那些最优秀的名校大学生是怎么成长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完善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而且从中可以感受到精英榜样的力量以及人生的启迪,催促自己前进。  从优秀到卓越,哪一个年轻人不想拥有这样的人生轨迹?每个年轻人都想成为最优秀的人,如果把这称为一种理想,那么通往理想的道路是怎样的呢?需要付出的是什么呢?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次人生历练的过程,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每一个想获得成功的人,每一个想成为精英的人,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张宏杰  2007年7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张宏杰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两,张宏杰不顾一切追寻自己梦想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我。如果可能。希望以后还能仃机会向张宏杰学习。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陆彦  读了张宏杰的书,我感触很深,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上过大学,觉得自己的梦被击破了,也好,我不会生活在幻想中了,张宏杰的书又给我的生命注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我会把握好生命的,我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谢酣张宏杰帮我走出了困惑,感谢他惊醒梦中的我。  ——某大一新生  我觉得张宏杰与的书就是帮助年轻人去坚持他们的梦想,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一直认为文字是人类心灵的再现,很多人都能在文字间找到共鸣。张宏杰通过文字的方式应该可以让年轻人坚持他们自己的梦想!  ——广州女大学生娜娜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了,在这个时候看到张宏杰的书,它像一个炸弹在我心里炸开了,心中沉淀很久的东西翻涌起来……曾经的梦想与希望。遗落得找不到在哪里,如今它还是翻涌了。  ——某大学毕业生  我很喜欢读张宏杰的书,他的书真实地反映出了我们这个时代一批优秀学子和青年精英的理想、追求、奋斗和思考,确实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深圳外国语学校老师成金蔓

内容概要

  张宏杰,1974年出生,广东潮汕人,著名精英教育专家、留学规划专家、超级励志书作家,被誉为“青年精英的代言人”。  张宏杰的人生理想是“给年轻人飞翔的翅膀”,帮助年轻人走出困惑与迷茫,追求卓越与成功。23岁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24岁出版第一本书《清华园的故事》,至今已出版20本书。其中留学作品《寄托的一代》、《哈佛主义》和《留学美国全程攻略》激励过许多年轻人走上留学深造之路,长篇纪实作品《一切从大学开始》曾经在大学校园引起强烈反响,长篇小说《清华制造》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中国造》于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目前张宏杰正致力于研究和倡导“精英教育”,2008年创办北京冠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任总裁,在全国推广“精英留学计划”和“精英培养计划”。 

书籍目录

前言: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第一章  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一、自信从何而来二、一个人应该均衡发展三、高考状元在大学遭受的打击四、从小到大在班上总是拿第一第二章  上名校是成功的关键一步一、高考是改变人生的一件大事二、父母的正确引导对孩子很重要三、16岁保送上北大四、考艺术特长生进名校五、高考状元是怎样炼成的第三章  大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不可忽视的人际关系五、人的第二次质变在大学六、名校给人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第四章  有机会一定要争取一、从最小的事情做起二、至少自己不会失去什么三、机遇对成长的重要性四、多接触优秀的人就有很多机会第五章  迷茫与梦想一、迷茫的根源二、迷茫之外是空虚三、梦想离一个人有多远四、相信自己的那个梦想永远在那里第六章  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尽可能去尝试更多的事情二、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三、向牛人靠齐四、在一个阶段只做一件事五、分清什么是浮华什么是永恒六、心灵上的满足七、追求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八、不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九、做鼓手的女高考状元第七章  寻找自己的定位一、要看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二、如何去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三、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四、所做的事情让自己有成就感五、找到一个多元化的自己六、失败了再去尝试七、高考状元能否再续辉煌第八章  如何让自己更优秀一、趁早确定好自己的目标二、对竞争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三、让生命的昙花再次绽放四、不断努力就会有好结果五、跟优秀的人在一起第九章  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一、性格上的培养二、吃苦的精神三、靠“勤奋”两个字走自己的路四、培养学知识的能力五、遇到挫折怎么办六、大胆去做学习以外的事情第十章  大学时代的爱与痛一、不能让恋爱庸俗化二、成长要懂得爱情三、保持双方生活的独立性四、爱是一种能力五、在爱情门口张望第十一章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很难做出最优的选择二、要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三、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四、做出选择时要有愉悦感五、选择时不要害怕冒险六、毕业时何去何从第十二章  超越自己,追求卓越一、精英意识的培养二、从最基本的细节做起三、有压力才能逼出潜力四、靠努力来战胜同智商的人五、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六、成功要有坚持的品质七、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追求后记:心灵仍在召唤我前进

作者简介

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尊严和成就感。
从优秀到卓越是对职业生涯及至人生的一种提升。任何一个想从优秀到卓越的人,都必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时刻以超越为标准,从事情的真相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断入手,应对各种职场困难和挑战,追求完美的职业生涯。
本书就是要帮助每一位想有所成就的职场人士成为一名“对的员工”。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一名“对的员工”所应做的“对的事情”,内容涵盖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与人和谐合作等六个方面,帮助职场人士树立以“责任感”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贡献一己之力”和“如何改变现状”等成就卓越的关键问题。

图书封面


 从优秀到卓越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作者很强了,采访了大量的清华跟北大的学子。试图通过这些牛人的经历,给后人一些启迪。但问题是这些牛人看上去数量很多,但放眼中国,就真的只是个案了。整本书看完,感觉作者在鼓吹“名校成功论”,即要成为精英,就必须读名校。OK!我部分同意这个观点。至少如果我还有机会,肯定会选择名校而非所谓的好专业或强系院。如果说这本书对我们二三流院校的同学来说,有什么用的话?就是励志,知道点牛人的新路历程。如果是在大一看,可能会有很大的触动。大三再看,就有些晚了……想起学姐说过的一句话,三年前的你,决定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决定三年后的你。作者邮箱:zhjsoho@263.net9.1.1晚写于外公家
  •     几点感悟①为什么我们向往名校?一是环境,二是资源。人往前走需要动力,这种动力有时来自自己心灵的感召,有时来自别人的影响。如果周围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如果周围环境都是在处处竞争的,你是不会放下脚步。国家在大学拨款上,名校一定是收益最多的,师资,硬件,软件,都会比别的学校要好,名校会请各种成功人士讲学,但非名校,是没有这个能力的。②自信,不论你是名校还是非名校,都要有自信,心态很重要,保持自信!但不盲目自信。③刻苦和奋斗只是一部分,有很大一部分是要享受生活,在两者之间要平衡一下,就像我平时熬夜,也要注意注意,不要太累了,或者平时在伙食上多犒劳犒劳自己,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④为人处事应该多一点智慧。⑤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关键是要去经历,去实践,去思考,不能怕走弯路,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差距一定是有的。非名校要成为精英的是必须要付出更多!看完此书,可能会动的很多,但是落实到实践中,非容易。所以,加油
  •     读书笔记2.<从优秀到卓越>精英主义情结再次灵光闪现。在这里,我不想再试图讨论读书有用论和读书无用论,只把自己觉得有趣的几点写下来。1.第八章中有人提到Michael Spence的教育学理论,即教育的筛选理论,与正在读的<教育学基础>遥相呼应。2.第十一章叫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与一个理念,叫做“选择的力量”的,不谋而合。有意思,这个世界上,读的书越多,越发现人的思想往往相似或类同。3.本书的照片里,清华的建筑很有宗教式的气氛,古朴高贵,给人以“重”的感觉,(自休室与武大的很像呵);而北大相比之下更有生气和灵气,阳光明媚。4.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话:留在学校里,是因为自己有些浪漫主义情怀or理想主义情怀。而如今身处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校园似乎也不再是净土了。5.精英毕竟是精英,能力、知识、情感,三大砥柱仍然支配着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成长成为我们身处时代的领袖。leader是那么容易练就出来的吗?6.如果我在读大学时看过这么一本书,我想现在的自己也许会不同。不过,正如Robert Forrest所述: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 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那么就pick up one吧。如果我没有自主地去做选择,生活也帮我做了选择,即造就了今天的我。tu sum up:我还是想法太多,没有办法安安静静写一个话题的,所以读书笔记如上。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是我高三度过的,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没有这本书就没有今天的我!!!
  •     人的第二次质变在大学 大学时代的爱与痛
  •     高中读的
  •     这本书剥离了各个公司光怪陆离的差异,从本质上发掘公司的成功因素。
  •     有些见地,有些想法
  •     中心馆借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604628/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