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逻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成功学 > 失败的逻辑

出版社:上海科教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42850836
作者:迪特里希·德尔纳
页数:187页

章节摘录

插图:我们的思维,总是以它对于情绪和考虑、良心和野心之间巧妙的相互影响,来反映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确定人类在复杂情况下定计划和作决策特征的实验,在理想情况下应该逼近真实。我们应该研究大量的实例-例如,真实的政治家、机构领导以及市政官员等的计划和行动情况。但是,这样的一个工程陷入困境,因为仅有一些孤立的实例可供研究,而我们不能根据这样少的例子进行类推。而且,现实社会的决策过程很少会有完好的文献记录,而重建这样的文献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困难的。这类真实过程的报告,往往不是被无意歪曲,就是被故意篡改了。幸运的是,计算机技术允许我们模拟几乎任何复杂的我们可能希望研究的情况:从花园水池的动植物群,到小城市里社会上的相互影响。计算机情景的灵活性,允许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来考察那些以前只在一些孤立实例中才能观察到的过程。当然,这种情景难免具有游戏的性质。计算机里的情况虽然不是真实的——坏的行政管理者不会使整个国家挨饿,而无能的市长也不会把一座城市毁了,但事实上,参加者对待“游戏”通常都是很认真的。无论如何,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机会来考虑,对哪些结果应该认真,而有时却不必当真。例如,与实际的事件作严格的对比后产生问题:我们是否该把一个参加者的提议——任何工人,当他的机器生产出次品时就把他枪毙——斥为恐怖笑话。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所有操作人员都警觉地坚守着工作岗位,核反应堆依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熔化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如此频繁地出岔子?迪特里希·德尔纳,德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在此考虑为什么——假定具备所有的智能、经验和信息条件——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缘于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_-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德尔纳给我们找到了不少例子。为什么阿斯旺水坝的规划者们,只想到会给埃及带来廉价用电的好处,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将会中断几千年来维持尼罗河谷地肥沃富饶的一年一次的洪水漫灌?为什么第三世界健康计划的规划者们不能认识到提高平均寿命就要求增加食物供应,从而疏忽地终止对饥民的捐助?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面对我们力不能及的问题,小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酿成严重的错误结论。过于频繁地忽视问题的大局,却只在我们知道如何做的范围内寻求权宜之计——这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人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令人挠头的思想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内容概要

迪特里希・德尔纳:
班贝格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行为领域的一位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他是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认知人类学项目主任,已出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作为信息再处理的问题解决》、《洛毫森:与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打交道》、《心理学》等专著 ,在思维、美学、人类情感、问题解决、规划、抉择、方法论等领域发表了160多篇论文。

书籍目录

引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第一章 若干事例/第二章 要求
第三章 确定目标/第四章 信息和模型
第五章 时间序列/第六章 规划
第七章 那么现在我们怎么办?/注释

编辑推荐

《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开放人文。

作者简介

为什么铁路信号系统工作正常时,列车仍然会发生撞车事故?为什么所有操作人员都警觉地坚守着工作岗位,核反应堆依然会发生灾难性的熔化事故?为什么我们制定得甚好的那么多专业和个人计划,会如此频繁地出岔子?
迪特里希·德尔纳,德国最高科学将获得者,在此考虑为什么--假定具备所有的 智能、经验和信息条件--我们却仍然会犯错误,有时甚至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令人惊讶的是,他发现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疏忽或粗心,而是缘于他所谓的"失败的逻辑":我们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因果关系,还有线性思维--它们适合于过去的简单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复杂世界却有着灾难性影响。当今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有多重结果;我们不能用孤立的因果模式考虑问题,因为所有的情况都有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德尔纳给我们找到了不少例子。为什么阿斯旺水坝的规划者们,只想到会给埃及带来廉价用电的好处,却没有意识到他们也将会中断几千年来维持尼罗河谷地肥沃富饶的一年一次的洪水漫灌?为什么第三世界健康计划的规划者们不能认识到提高平均寿命就要求增加食物供应,从而疏忽地终止对饥民的捐助?
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面对我们力不能及的问题,小错误累积起来,最后就会酿成严重的错误结论。过于频繁地忽视问题的大局,却只在我们知道如何做的范围内寻求权宜之计--这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德尔纳用他自己编制的引人入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揭示了我们思维中的这些缺陷。他的例子--有时是开心的,有时是吓人的--和他那"梳脑"思维实验,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如何处理复杂问题。这些实例使本书成为一件矫正工具,一种明智的规划和决策指南,使商业经理、决策者以及面临由此及彼日常挑战的每一个人的思维技巧更加敏锐。本书将改变我们构思变化的方法本身,使我们对成功之路的判断能力得到提高。

图书封面


 失败的逻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这是一本讲逻辑的书吗?不是。这是一本讲失败经验的书吗?也不是。这是一本试图用逻辑去分析和避免失败的书,这就注定本书无新意也无价值。本书有很多案例,阿斯旺水坝、切尔诺贝利等等,而且很多情节确实也很吸引人,但我认为本书无价值。拿切尔诺贝利说,作者说操作员平时总在安全范围以外操作,因为这样有很大便利。虽然暂时没什么危险,但是每一个小的安全隐患的积累可能会爆发严重的灾难,就像切尔诺贝利,这是事后的经验总结,和逻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事前不能用逻辑预测出何时爆发灾难?当然这是强人所难,要是能预测出灾难还能让它爆发吗?或者说,你给出一个概率,把能发生的灾难当成代价,把能引起灾难的便利操作算作收益,看看收益和代价孰轻孰重,这不成经济学了吗,和逻辑何干?再或者,要求员工必须按安全规程操作,但是员工为了方便,养成违规操作的习惯,这是企业管理的内容,又与逻辑何干?既然逻辑和切尔诺贝利无关,你为何要举这个例子?想起一个故事,未必是真事,讲的是这个意思。有一艘失事的船,船上大概有16人,全部遇难,包括船长、水手和工程师等人,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后来发现,出事的恰当,每个人都有发现事故的机会,避免出事,但每个人都疏忽了一点点,结果事故就在全体船员的不经意间发生了。这个故事就叫每人都错一点点,是一个类似心灵鸡汤的小故事,肯定会被人加上很多哲理性的点评,然后让你恍然大悟,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启发,马上掏钱买书。这个基本过程和切尔诺贝利差不多,你怎么能和逻辑联系起来?这些分析都是事后诸葛,用类似作者的方法,不但不能预测事故的发生,也不能分析出事故的真正原因,更不能避免以后类似的事故发生,这样评述除了能过把嘴瘾外,能有什么用?本书前半部分有很多例子,再加上作者东扯西扯,还算有趣,但后边就是直接指导读者了,比如事前你一定要做好预测,避免失败的发生等等,全是废话。逻辑学没错,总结失败的经验也没错,但是用逻辑去指导现实中的失败,总觉得有点八杆子打不着。像算命先生一样胡扯,再加上逻辑学,给人感觉像是披上了科学和理性的外衣,就更能迷惑人,成功励志类的书籍常常有这样的内容。这本书是上海科教出版,归到科普类的图书,我觉得还是归到成功励志类,把版权卖给海南出版社出版比较适合。
  •     当我拿到这本薄薄的不足200页的小书的时候,我很好奇这位认知科学的科学家会在这样的篇幅内如何介绍科学内幕或者人类诸多失败的深层原因。但是当我读完之后,掩卷遐想,作者在这本小书中介绍的尚不止这些。【条条大路通失败】曾经有一些畅销书会告诉我们这样的观点:“成功的方法千万,但是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种”。也许成功学给我们灌输的内容几乎已经让我们差点相信,我们每个人确实是可以成功的。但是这本小书恰恰给你泼一盆冷水:当你知道失败经常是因为人类思维的固有缺点时,你也许明白了为什么成功的人士总是少数,只有成功的人才被铭记。例如,人们常常故意忽略会对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起负面作用的信息。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惯常于自我保护,一方面是人类思维不愿意去处理复杂而矛盾的条件。例如文中举例希特勒在入侵波兰之前,故意不理睬一份报告,该报告谈到如果德国攻击波兰,英国就要严肃考虑援助自己的盟国。还例如,人类对随着时间变化的系统的处理尤其的差,因为人类思维总倾向于用线性去描述系统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别对人类太自信咯。。。)。历史上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那位想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放米来奖励发明人的印度国王,以指数比例上涨的米粒可以要了他的国家的命。更可贵的是,作者作为一位认知科学的科学家,普朗克研究所的认知人类学项目主任,在书中有大量的计算机模拟实验。虽然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可以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笑看试验中的人们的种种失败历程,但是作者恰恰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不正是这些实验对象么?我们又能比他们优秀多少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当然,作者除了用实验来证明我们人类在复杂系统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之外,也还是给出了一些救命稻草。下面这张图虽然很不起眼,却是贯穿全书的画龙点睛之处:作者在不同的行动步骤中除了给出常见的错误以外,还给出了一些如何在这些步骤中避免一些错误的方法。例如,在“确定目标”环节中,可以做以下的事情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我不喜欢用概率这个词):将消极目标转化为积极目标。例如,我们常常说“不要”做什么,但是如果能够将其转化成为“要”做什么一般会更好些。将一般目标转化为特殊目标。文中还提到了如何更好的处理多重目标的问题。作者给出的更多建议方案(例如隐式知识等),无法在此赘述。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下此书。但是正如作者所一贯持有的审慎态度一样,我们人类在面对复杂系统时,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始终是没有坏处的。人类及我们所依赖的大脑真的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     其实看完最后一个字,我内心的想法就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不就是唯物辩证法吗!我还细细的回忆了一下唯物辩证法的内容,虽然本书不涉及物质还是意识第一性,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物质第一性这一基础上的!定义清晰的目标永远不可能一次实现所有的目标设定工作的优先级对已知结构形成系统模型,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使收集信息的工作适应我们手头任务的需要分析错误并改组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不为了证明我们能够行动而行动控制规避行为适当抽象“方法主义”并不是全适用(看看,这些不就是活脱脱的辩证法认识论吗!要联系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获取间接经验,实践——认识——再实践!我觉得马克思爷爷完胜了啊!<好吧 我就这么一闹而已>)关于本书上架建议——科普读物。还真的很科普,所以这本书处于了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不学术也不通俗,消遣看时嫌累,认真看时觉得空。弃之不看不是,坚持看完又觉得没那么有意思。虽然这样,书中一些实验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另外,我很喜欢作者提出用模拟来学习经验的建议,虽然我找不着模型,现实生活中危机并不常出现(P186),不过那些书中实验也算是间接经验了。这一类书,属于看过就忘型,根本记不住。可能看时暗下决心,但在今后实践上,早把这些方法论抛诸脑后。不过,对于我个人目前状况而言,本书还是提供了2条非常好的建议:1 P46 我不知道,如果事情不同是否将更好,但我确实知道,如果事情变得更好它们必将有所不同。(已做到,望坚持)2 P154 预计某些事情一定出错,而将设法对待要出现的问题。(已体会,望实行)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     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没读完就还了..现在终于有能力一口气看完了
  •     看着有点费劲。虽然里面的方法主义还是有所借鉴的地方。但是不知道是翻译的关系还是怎么滴,结论和距离有一定的偏离。
  •     我们的大脑不是设计用来思考与分析的。
  •     读起来比较枯燥,一点也不有趣。但是一些理论和结论确实可以用上。
  •     16年7月,一个月的晨读时间,读完这本书,很赞,从“思维”主题找到这本书,却意外发现了“复杂系统”这个有趣的细分主题,正好把我四五本书串起来,把“复杂系统"和”系统思维“作为我16年下半年的重要阅读主题。 这本书真心很赞,从复杂系统解决步骤展开介绍,第一章先介绍了几个案例,后续章节也有具体的案例介绍。
  •     我本来就对当代的翻译书有偏见,这本又是从德语的英文翻译再翻译到中文,翻了两番,再加上这个版本确实看着不够通顺,所以我很难读下去,挺后悔买这本书的,浪费钱。想着作者的原文是好书,虽然反感译文,分也没办法打低
  •     前瞻性,关键是前瞻性
  •     用哲学一句话就能概括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书中一个例子我很认同,就是模拟的方法,无论什么事情,就把自己放到这件事情中过一遍,看看哪些想到了哪些miss掉了,最好最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因为整个世界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你做的每个决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远远高于你的想象。如果我们始终用“因果单向”思维方式的话,就很容易犯错。努力培养系统思维是一种长期的实践过程… 事情本无对错,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一个decision带了眼前的利益或者达到了眼前的KPI并不代表成功,也许还会带来一些长期才能发现的新的问题… 只是当时大家还不知道而已[偷笑]
  •     翻译太次了。
  •     看简介的时候居然没发现这本是社会学的书……但是,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有必要用那么多文字来啰嗦吗?这不就是把控制理论去掉公式之后用文科语言来表述吗?——来自控制领域学生的鄙视。
  •     好书,促销时买的,十分划算
  •     德国人真的不愧是严谨、求真、思辨的民族。整个书无非薄薄的187页,但是读下来逻辑非常严密、条理非常清晰,切身感受到那种严谨的学术作风,让人不得不佩服。本书是行为学、心理学、有一点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知识理论的综合,但是启发意义还是很大的,人类是缓慢思维、短视行为、对时间动态化概念感到迷茫的,恰恰和我昨天刚听到的一个关于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讲座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吻合,动态化是人类的弱点之一。本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实验模拟,真的让人趣味盎然,作者借助计算机开展一系列实验活动,既显示出作者对于工具的自如运用、方法论上的创新,又彰显了实验背后本身严密的逻辑性和目的性,让人确有所得、受益匪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的翻译,总体来说还算差强人意、不妨碍阅读,但是个别地方翻译明显晦涩、饶舌,令人郁闷。
  •     如何识别自己行为的种种缺陷逻辑?
  •     为何失败?“我们思维迟缓和任何一次处理的信息量太小,我们要保护能力感的倾向,记忆有限的流入容量,以及只把注意力集中于迫在眉睫问题的倾向——过于简化。”方法呢?“环境永远是不相同的!”反复训练以学会处理不同问题的不同情况。这本书的启发性非常有限,事件(游戏)罗列过多,而又缺少细节。
  •     和内容没关的···
  •     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是不断试错的结果,问题也将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及时对事情进行反思,能得到更好的处理方法,处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     有道理,但无法转化致用
  •     下了个模拟城市玩:)
  •     时滞性,和部分系统论的解释,让我有所收获
  •     对失败原因的归纳剖析非常到位,如何解决则见仁见智了
  •     失败的逻辑:事情因何出错,世间有无妙策
  •     感觉像教科书。。。
  •     总结性理论居多
  •     可作为《How to Solve It》的补充读物,前者讲怎样解决 well-defined problems,这本书则教你如何应对 ill-defined problems——现实生活中大多问题皆属这类。
  •     失败并不像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 而是按照自己的逻辑逐渐发展的 我当年逻辑学只考了六十多分 感觉这“差点要挂”的逻辑能追溯到小学二年级下定决心弃理从文的时候 嗯 都是学问
  •     多做决策,想到其他连锁反应
  •     逻辑是教育的基础
  •     翻译的差一点,内容很不错
  •     3.5 由于翻译太差劲+题材行文本身比较严肃的原因,略显枯燥难读。看似都是废话,实则都有研究支撑,关于社会“游戏”/切尔诺贝利这类动态系统和时间结构的那几段比较有意思。此外,书比较老,不少findings过时了
  •     还得再读。
  •     不过是强调了系统化思维
  •     1. 成功者比失败者更能感知时空长短及含义 2. 距离目标时间过长,成功者尽可能收集讯息、学习技能、不断反思之后,再尽可能少做出决策 3. 距离目标时间过短时,成功者尽快做出决策,并收集少量关键反馈,再次进行决策直至达成目标。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个人的有效性,和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识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效果。”德鲁克的言论支持了《失败的逻辑》一书的“时间-空间-决策”模型。 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宣扬尽可能收集多的信息并尽可能少的做决策,这种看法本身是片面的。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宽框架思考”的模型更能解释《失败的逻辑》中所提到,时间感知能力下的决策策略。
  •     强调的是细节
  •     不知道是不是我“道行”太浅的原因,我觉得这本书讨论的问题过大(尽是些国家,地域,人类安全等大事为例),传授的技巧却不清晰,多半在叙述实验过程,而且反复冗长。作者列举一大堆实验数据,出版社的高大上封面和排版,一下就糊弄到了饥渴好学的读者,以为是本有料的书,但细细读来,却有点失望。书中可取之处大概是:即使紧急情况,也不能不假思考地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应该弄清楚目标并划分完成,多个目标矛盾时采取折中方案,根据轻重缓急排列优先顺序,系统的思考问题,预想其关联因素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变化及副作用,不可一直奔命于“修理服务”行为,抓住中心和主要关键问题,对决策结果进行验证评价。
  •     雅思二刷后的我。
  •     例子太多太细,分析又太笼统。没有看出什么个所以然来。。。
  •     非虚构书籍注释满满,放心。咳咳。用心理学实验总结失败的逻辑,得出人类思维方式的惯性。没得挑。
  •     很好的内容,硬生生被翻译打的支离破碎,至少能严肃一点对待研究类作品的翻译,意领好过生搬硬造,it的出现不能全做他它来译。书的主旨还是说明智慧和经验的灵活应用,手段程度的平衡,不足和过了都会导致失败。
  •     作者读了康德呢
  •     很好的东西,价格很划算
  •     很多都是在推论的基础上推论,没有进一步佐证和正反论证,只是提供另外一个思路吧
  •     期待蛮高,读完有点失望。说的主题很有意思,是说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东西要全面,不然决策会引动一开始完全没有意料到的后续影响。前半本书主要都是通过一款模拟类的电脑游戏,如何发展或改良某个城市现有的状况入手,结果当市长的游戏玩家通常会近视,做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决定。结论大概是说要对全局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控,不要把问题看得太简单,要有充足的前期信息才能做决策。
  •     是本好书,但是作者里面例子和要表达的主旨没有标重点,阅读很吃力,总是要反复看,还不如直接看最后一章,还有翻译真的超差,有些段落读的让人迷迷糊糊的,特别像没有段落层次的论文
  •     从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每一个决策的影响都有可能出现在我们未期望它们的地方..... 这本书带我们跳出微观视角,跨越间断时间序列,揭示潜在的行为逻辑。
  •     真难看,还是早晨一起来精力最好的时候看的!唉,看来以后还要多翻几遍!/ 阅读第二遍,原来看书也要有心情!
  •     请人来做计算你模拟的测试很有趣,模拟决策和规划后果可见(想到模拟城市)测试严谨。开发判断力...
  •     给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     写的是中国字可惜我看不懂,看了两页就受不了了。。。
  •     好书。
  •     世界如此复杂,直觉做不了任何事
  •     理论性偏多 数学差的我 读起来犹如嚼蜡
  •     好书 很好的啊
  •     白刚老师课上提到过的书,德国心理学教授通过计算机模拟游戏研究参与者的行为,对人类认知缺陷进行了分析,比如:系统性,时间纬度,决策要素互斥等等
  •     需要沉淀一下再看一遍
  •     我们生活在用史前大脑所装备起来的工业时代,这个认识和我在隐藏的逻辑里感受一样,人的生理心理特性进化跟不上自己创造的时代,即人的动物性与人的社会性不匹配 行文最大特点就是举例子做实验,一个实验过程要讲很久,这就很有问题,条理不够一目了然,也没有小标题划分,看起来很吃力,难以把握重点
  •     很不错,启发了我不少思路。我不知道做什么能让自己成功,但我知道不做哪些会导致自己失败的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