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
ISBN:9787544413398
作者:王荣生
页数:544页

章节摘录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速读课文,针对记叙的要素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提问:①文章的作者是谁?原名叫什么?②文章写于哪一年?③文章叙述的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展开?(风筝)④文章叙述的故事时间跨度有多长?⑤文中涉及几个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三)细读文本,通过关键词句分析文章主题  1.从刚才的问题中我们知道,一对兄弟因为“风筝”而产生了冲突,那么他们各自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要求学生画出关键词,并用文中语句来解释,回答时用句式:“我从文中……这句话中看出我(弟弟)是……”〕  小兄弟:最喜欢风筝、渴望得到风筝(文中:呆看、出神、惊呼、跳跃、在杂物堆“苦心孤诣”偷做风筝)  “我”:不爱、嫌恶、以为那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文中:不许放、笑柄、可鄙、愤怒、抓断、掷、踏扁。弄破弟弟将要完工的风筝行为粗暴,弟弟被我发现时的惊慌失色也从侧面说明我的态度。)  2.齐读三、四小节,体会他们当时各自的心情。  〔追问〕刚才讲到写文章时和当年这件事时隔20多年,他们俩的态度一直是这样的吗?  现在的“我”:送、赞、劝、一起放  现在的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  〔小结〕对待“风筝”,小兄弟从当年的那么喜爱到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从当年的不爱、嫌恶到现在的赞成、鼓励,各自的态度都有变化。为什么弟弟忘记了这件事而“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并且前后态度发生了这么大变化?(文中:因为“我”不幸偶尔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追问〕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我”以前不知道,现在突然知道了自己当年的错,心情沉重像要坠入无底深渊,“我”意识到这件事对小兄弟伤害很深,“我”抑制了他的天性——玩,这简直是“精神虐杀”,出于对弟弟的疼爱,“我”感到深深的内疚,觉得太对不起当年年幼的弟弟了,现在“我”的难过就是对“我”的惩罚,所以说“不幸”。  〔追问〕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是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吗?  弟弟可能是真的不记得了,哥哥是怕自己没出息才这么做的;也可能是现在对哥哥的一种安慰,让哥哥不要再为这件事伤心难过了。  〔追问〕对文中的“我”而言,“这样”(弟弟什么都不记得了)好吗?  “我”想对当年的错误行为补过,但因为年纪都大了,不可能再放风筝,而现在弟弟的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更断绝了“我”乞求原谅的补过机会,让一我得不到宽恕,这比骂“我”、恨“我”让“我”的心更加“沉重”。  这又给“不幸”增加了一层深意。人生当中有许多事是发生了之后不能再补救的,只能永远留下遗憾,这也是人生的“不幸”,所以应该及时地把握住现在。  〔追问〕“我”到今天对这件事印象还那么深刻说明了什么?(各抒己见,答案归纳如下)  A.“我”很爱弟弟,为自己做的错事深深地自责、内疚,是浓浓手足之情的表现。  B.“我”是个有很强自我反省意识的人,有了错误就一定要指出并改正。  C.“我”对儿童的教育非常重视,意识到“剥夺儿童玩的权利”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当时的教育制度需要改进。  D.“我”对自己逝去的童年的追忆。可能他自己小时候也错过了许多,现在想来更加可惜。  〔小结〕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问题,一下子很难回答,可以把它转化成几个小问题一个个解答,然后总结归纳,这样才会回答完整。  (四)总结  阅读文章时要能深入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只要你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定能体会出其中的深意。  ……

内容概要

王荣生,1960年生,系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曾任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部主任。主要著述有: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21世纪专题教程·语文系列》《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主编《新课程高中语文课例评析》《语言知识新视点》《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副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语文教学论》等,近年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  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第一章  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  第1节  如何使用语文教材    1.1  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1.2  语文教材编制的现状及给教学带来的问题    1.3  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1.4  语文教材内容及相关问题辨析    1.5  用好文本资源,进行有效对话  第2节  语文教材重构的探索    2.1  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风筝》研讨课    2.3  教材资源的多角度开发——《藏羚羊跪拜》教学三例    2.4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读<伊索寓言>》差异性教学案例第二章  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第1节  “语文教学方法”辨析    1.1  怎么理解“教学方法”    1.2  怎么理解“语文教学方法”    1.3  为什么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    1.4  怎样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    1.5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什么  第2节  从教学内容角度探讨教学方法    2.1  “熏陶感染”式教学的学理探讨    2.2  从《石壕吏》课例看体验性教学策略    2.3  反复诵读  逐层深入——《登岳阳楼》教学案例    2.4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祝福》教学案例第三章  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  第1节  “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    1.1  明确“语文知识”的概念    1.2  确定讨论的层面    1.3  认定所要讨论的问题    1.4  把握讨论的方式  第2节  解读“语文实践”    2.1  问题的边界    2.2  “语文实践能力”与“途径”    2.3  “语文实践”的三种类型  第3节  语文知识重构的努力    3.1  重塑小说观  建构新图式    3.2  回归诗性的阅读    3.3  语文课程中的思维教学初探    3.4  推求“小说细部关联”  重组“鉴赏教学内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鉴赏教学为例    3.5  引入知识,形象讲解——《岳阳楼记》艺术鉴赏案例第四章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讨  第1节  对文学教学的认识    1.1  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1.2  “美”的积累、“美”在此处、“美”的发现    1.3  “多元有界”  第2节  散文教学内容的探索    2.1  巴金《灯》情感教学案例    2.2  《羚羊木雕》教案的生成    2.3  《我的第一本书》、《那树》备课    2.4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  第3节  小说教学内容的探索    3.1  《边城》教后整理    3.2  《墙上的斑点》课例反思    3.3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感悟    3.4  文学名著节选课文教学向原著整体拓展例谈  第4节  诗歌、戏剧教学内容的探索    4.1  《当代诗歌三首》教后整理    4.2  《死水》教学生长过程    4.3  《长亭送别》教后整理    4.4  《等待戈多》教学札记第五章  文章教学内容研讨  第1节  文章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1.1  文章体式与阅读能力    1.2  《读<伊索寓言>》教学实录  第2节  文章阅读教材样章及讨论    2.1  “文章原型阅读”单元样章    2.2  “新闻报道和言论文章阅读”单元样章    2.3  “科普文章阅读”单元样章  第3节  “经典著作阅读”单元样章:孔子与苏格拉底第六章  古诗文教学内容研讨  第1节  古诗文教学内容的探索    1.1  《迢迢牵牛星》教学案例    1.2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录    1.3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1.4  《哀江南》教学实录、说课  第2节  古诗文教材样章及讨论    2.1  “文言文”单元样章    2.2  “古诗词”单元样章第七章  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  第1节  写作教学内容的探索    1.1  把生活意识导入学生写作    1.2  写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信》教学案例    1.3  《思考问题的“路数”》教学实录    1.4  网络写作的写作内容探微  第2节  写作教材样章及讨论    2.1  文章体式所造成的难题    2.2  写作单元样章说明    2.3  “写实”样章    2.4  “虚构”样章  第3节  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及活动设计    3.1  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    3.2  口语交际的活动设计后记  值得努力,继续努力

编辑推荐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是"语文课程建设书系"的第一本,以《语文学习》"案例·语文课程建设"专栏为平台,本社将陆续出版致力于"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专著。

作者简介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大部分内容,取自《语文学习》杂志的“案例·语文课程建设”专栏。在众多专家和教师的参与下,在2004-2006年间,该专栏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论文和探索性的课例、教材样章,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赢得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

图书封面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犹记得2009年7月26日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参加的那次“聚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有幸聆听了王荣生博士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这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者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可能有很多教师认为“怎么教”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的接受程度。比如同样一个知识,分别请两位老师来教,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接受的那位达到的效果必然更好——这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科的差异性。在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中(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任何听过由不同的语文教师教授的同一篇‘课文’的语文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对于这番话语,我的心中是有些“诚惶诚恐”的,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很努力地备课,尽力去设计好教案,或是通过不断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求教,却必定还是在一些时候不自知地掉进了这个“无形的漩涡”……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以《语文学习》为平台,集结教育第一线的众多优秀语文教师共同汇编而成的教育研究著作并不是艰涩理论的重重堆砌,而是一个个生动翔实且充满智慧思考的教学案例,目标只有一个——让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得到启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通过静心阅读,我已经找到了属于当下的一些答案(说“属于当下”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自身教学经验尚不充足,致使对一些教学理念还不能很好地参悟;二是因为教学论著本身就是“常读常新”的,可能自己随着年龄与教龄的逐步增长对一些先前即已理解的教学理念有更为深入的认识)——那既是对自己曾经那些正确的教学内容的肯定,亦是对欠缺之处进行改变的信心。就拿写作教学来说,比照本书中的“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这一章专题研究,我觉得自己的教学实践是有得有失的。我本人热爱文学创作,所以我是将自身写作的感性体验与掌握的一些写作方面的理性知识与技能糅合起来教学生写作的。我在2009学年度的校级课题《高中语文随笔写作指导的研究与实践》中谈到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写作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由观察、体验——分析、思考——感悟、体会——表达、抒发四个环节所构成的紧密、连贯的过程;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弱化了前三个环节,使学生无法‘我手写我心’、‘我口述我情’,造成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现象普遍产生。” 而在这三个环节中,我又特别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因为它是后面环节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作文论》中也说到:“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8页)我认为,无论是“观察、体验”,还是“生活充实”,目的都是希望学生们能真正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建构的可感知的知性世界),对生活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是写作的根本和源泉。这个观点在本书的《把生活意识导入学生写作》和《写下自己的生活感受——〈信〉教学案例》这两个案例中也得到了相同的印证。两位作者分别通过设计写作情境和引导学生点评同学文章的方式,着重阐释了教师应把“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作为学生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真情实感,因为“只有这种真正来源于生活的、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凝注着写作者真实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虽然大家可能在关于“教什么”的主体认识上是吻合的,但在此基础上,在落实到教学内容具体细节上该“教什么”时,我也看清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些捉襟见肘了。回顾两年半的写作教学经历,虽然自己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在写作方面(竞赛作文和文学写作培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但这毕竟只是“零敲碎打”,而且这些学生本身的文学功底比较好——我一直认为,她们好比火箭,本身就有升空的实力,我只是扮演了“火箭推进器”的角色。而现实是,在一个班级中,不可能人人都是“火箭”,因此“推进”的具体内容也就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了。并且,我现在反思下来,自己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可能更倾向于“怎么教”:比如2009年4月9日我在本班组织的“我们的随笔生活”随笔交流会中给听课老师印发的简介上提到:“从08学年开始,我在本班开设了每周固定一节的随笔交流课,以此取代原来的‘老师写评语,学生无交流’的单一模式。学生的随笔交流的过程即是情感、心灵交流的过程,如今把‘课’改为‘会’,旨在更大程度上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在互动中彼此敞开心扉,围绕着随笔写作内容各抒己见,以此激发学生们进行随笔写作的热情,走上‘主动写作’这一通向写作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我想,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同时通过实践也印证了设计这种交流的形式所达到的“怎么教”才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反响都不错;只是现在想来,可能还缺少了一些实质性的写作教学内容,虽然结果并未显现失败的迹象,但心中总有些背本趋末之感了。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应该落到实处,在内容“紧实有用”的基础上再辅之以丰富且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那就可谓“锦上添花”了——这样说当然是容易的,但我首先必须从严谨地选择教学内容开始,一步步扎实地向这个理想的目标迈进。每每看完了一本教育论著,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我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愉悦舒畅——从这些书中所收获的知识大抵都能比较容易地直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能够预见其将产生的积极效用;而当我合上了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时,却不敢轻易将它放下——从树立“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观念到为之进行探索实践,以至于最终的实现,这无论对于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何其之难的啊!我只想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尽快自主地尝试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不能眷恋这森林中原有的“安逸生活”,也不能寄希望于那“迷雾”自行散去而为此付出长时间的等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自主地尝试走出”的背后肯定是充满着困惑与艰辛的。我相信:任重道远,谨始虑终,躬行实践,必有所成!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语文课程的构建是相当困难的,这是一种比较有特点的观点,在上海的语文界也占有一定的话语权,可以参考。
  •     学习所要
  •     很好,质量不错,非常喜欢。。
  •     很有道理,但是还没有用心学习,再读
  •     想通过语文知识、课程-教材等学理讨论在教材编写中确立教学内容指引的尝试
  •     举了一些例子,哟哟,看评价大部分内容,取自《语文学习》杂志的“案例·语文课程建设”专栏。核心期刊哦
  •     五星。
  •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